蒋介石:能取代我的有两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雨华达意 2024-02-27 08:27:45

1933年7月,又是炎夏,炙热的烈阳似是要这光怪陆离的乱世炼化般,穿透碧蓝的天空灼烧着大地。

行人们只能将头埋得更低,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参天古树下,贪婪地汲取着那树荫下,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最后一丝温柔。

然而就在劳苦大众们还在为下一顿吃食奔波忙碌时,位于江西省以北的庐山却是另一幅景象,国民党集团驻扎在这个夏季均温远低于全国平均值的避暑圣地,正在蒋介石的带领下悄悄谋划着什么。

时间来到下午,天气稍微阴凉了些,蒋介石此刻依旧穿着那身笔挺的军装,正语气平和地与身边人聊天,单从外形上看,似乎他与其他将领并无不同之处。

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隐藏在眉头下的阴鸷,此前,蒋介石为了实现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带领军队在江西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由他本人担任该训练团的团长。

并由国民党将领陈诚担任副团长,蒋介石平日里也会和身边的将领们探讨国家大事,国民党陆军上刘建绪也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之一。

但蒋介石是一个心机很重的人,饶是得力干将刘建绪也摸不透他的心思。一天,蒋介石正在和身边的高级将领们围在一起闲聊。

几人越聊越激动,话题也由闲聊转移到了国民党军队的下一步发展上来。刘建绪心血来潮,似是开玩笑般突然问道:“委员长百年之后,谁能代替你?”

刘建绪此话一出,本热闹非常的会议室,突然安静了下来,蒋介石目光也变得愈发凶狠,让在场的高级将领们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蒋介石。

只是他缓缓地开口道:“世界上只有两人能够取代我,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已经被我杀了!”

那么,蒋介石口中,能够取代他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又是以何种方式被蒋介石推下历史舞台的呢?毛主席和蒋介石因何会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狮子与老虎的博弈

二十世纪以来,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当属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毛主席和蒋介石,对中国人民来说,毛主席的领袖气魄自不必说。

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一艘小游船上燃起的星星之火,被毛主席以远超常人的卓识和胸襟汇聚起来,最终形成了足以照亮整个中国的熊熊烈火。

与毛主席相比,蒋介石的气量和思想则显得尤为狭小和短浅,为了实现自己的独裁目的,蒋介石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办法,试图阻止共产主义星星之火的汇聚。

纵观中国近代史,毛主席和蒋介石因截然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带领着各自的政党走向了相反的道路。

要探讨毛主席与蒋介石性格的不同之处,那必然不能绕开两人对待团队内部,及不同党派人士的态度,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

这关系着人心向背,进而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就国民党集团而言,从蒋介石对待不同军队的态度就可看出端倪,对待中央军,蒋介石又是高薪又是良将,是蒋介石放在心尖上的嫡系部队。

而对于“杂牌军队”,蒋介石的态度就更明确了,虽说中央军和杂牌军都在国民党集团的大旗下操练和战斗,但这两者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终究不同。

对比蒋介石,毛主席对待军队的态度和思想高了不止一个境界,毛主席向来主张,要走群众路线,对待军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加入时间的早晚来区别对待不同军队。

所以,毛主席的态度也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和百姓们的拥护。

那么,同样出生于19世纪末的毛主席和蒋介石,究竟因何种原因,造就了性格上的差异呢?

毛主席曾这么概括过自己的性格,说:“我的性格是狐性与虎性的统一”,狐狸的聪明程度是在哺乳动物里可以排得上名次,若再加上老虎的权威和霸气,那可是让闻风丧胆的魄力和谋略。

而蒋介石的性格却是犬性与狮性的统一,狮性自不必说,是蒋介石身为国民党领袖的气质,那犬性又代表什么呢?

其实犬性从蒋介石对待嫡系部队和杂牌军的态度中,就能略知一二,何为犬?

就是爱憎分明,见到每天给其喂食的主人,会摇着尾巴上前讨好;而对于那些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则会想尽办法吠叫,直至将其赶出自己的领地。

从这一点上看,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性格,似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分析来看,一个人的性格和童年时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那么成年后具有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毛主席和蒋介石,童年经历也应完全不同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毛主席和蒋介石,这两个同样出生于19世纪末的人物,却有着极为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家境。

毛主席是富农出身,父亲毛贻昌经营着粮店,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殷实之家;而蒋介石同样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并没有为生存奔波劳累过。

而从家庭重视教育的程度上看,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纪极为重视长子的学习和生活,出生于富裕人家的蒋介石,家庭教育自不必说。

如果非要深究的话,造就毛主席反抗精神和蒋介石忠孝观念的家庭教育,恐怕是导致两人性格迥异的关键因素。

专制父亲和家道中落的不同人生

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他17岁当家,做过稻谷生意,也卖过牛羊,做生意是一把好手,并因此攒下了一笔相当丰厚的家底。

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后,毛贻昌在中间人的介绍下,娶了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一个穷人家庭出身的女子。

那个年代对门当户对极为看重,所以地主家庭出身的毛贻昌自然会看轻穷人出身的妻子,幼小的毛主席,经常能看到父亲使唤、呵斥母亲文七妹的画面,这直接促成了毛主席反叛精神的萌芽。

等毛主席年龄稍大一些之后,毛贻昌对儿子的管教也愈发严格了,他时常会要求毛主席去做一些符合封建社会伦理的事。

还常常对毛主席三兄弟又打又骂,这让本就压抑的地主之家变得更为沉闷,毛主席的反抗精神也愈发蓬勃起来。

许是贫寒的家境让文七妹落下了病根,她的前两个孩子都因身体虚弱,不幸夭折,毛主席是文七妹的第三个孩子。

失去了两个孩子的文七妹对来之不易的儿子十分疼爱,毛贻昌也尽可能地为毛主席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说,仅仅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毛主席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

但换个角度来说,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上的缺失,毛贻昌虽然给儿子提供了极为优渥的物质生活,但对儿子精神上的把控却极为严格。

自十七岁当家起,封建社会旧家庭的那套思想就深深地印在了毛贻昌的脑海中,他试图将自己遵守了大半辈子的封建礼数,悉数浇灌在儿子的头脑中。

这自然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父子俩的关系变得极为紧张,冲突不断。

1906年冬季,父子矛盾首次激化,当时毛贻昌为了招待生意上的朋友,特意组织了一场酒席,并让十三岁的毛主席陪同。

但是毛主席本就不喜生意之事,也讨厌按照父亲的要求,和其生意上的朋友,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便明确拒绝了父亲的要求。

这让毛贻昌极为恼火,瞪大了眼睛,对毛主席破口大骂,本是宴请宾客的好日子,两父子却因思想上的不同,起了争执。

毛主席更是一气之下,跑到了家门口的池塘边,要挟父亲道:“要再逼近,我便跳下去”,毛贻昌见儿子态度坚决,也只能作罢。

自此后,毛主席的反抗精神飞速生长起来,这次经历,也让毛主席明白了妥协就会有压迫的道理,唯有反抗,也只有反抗,才能打倒强权,争取自由。

而反观蒋介石,家境虽然和毛主席极为类似,但却培养出了不同的性格,蒋介石的家族,是当地有名的盐商之家,蒋介石是家中长子。

因为是长孙,所以童年时期的蒋介石,受到了家族长辈的溺爱,其中以蒋介石的祖父为最。

蒋介石三岁时,因为好奇,曾将一根筷子,插入了自己的喉咙,这可急坏了家族的长辈们,一群人围着蒋介石,十分焦急。

而蒋介石,在看到家族长辈对他的溺爱后,性格变得极为嚣张跋扈,甚至还对关怀他的长辈们大声吼叫。

而这仅仅是蒋介石被溺爱童年中的一个缩影,变故是在蒋介石七岁时发生的,最宠爱蒋介石的祖父在一个夏天撒手人寰,仅仅一年后,蒋介石的父亲也没熬过那个夏天。

家族失去了当家人,原本偌大的蒋家,瞬间四分五裂,亲戚们将蒋家的家产一扫而空,蒋介石的生活一下子跌落到谷底。

然而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是一个极为坚强的女子,她从绝望的哭喊声中振作起来,将振兴家族的希望放在了儿子身上,母亲的严厉也让蒋介石的性格变得愈发内敛起来。

家庭教育的差异让毛主席和蒋介石,两个家境极为相似的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气量狭小蒋介石更是将毛主席看做自己宿命之敌,经常派遣军队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在蒋介石看来,毛主席就是自己的党外宿敌,除了毛主席之外,蒋介石还十分忌惮被自己枪毙的党内之敌!

能取代蒋介石的“党内之敌”

1933年7月,蒋介石在军官训练团担任团长一职时,刘建绪就曾当着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面,试探过蒋介石的口风。

只见蒋介石冷冷地回答道:“能代替我的人已经被我枪毙了”,此话一出,在场的高级将领们后背都起了一层冷汗。

他们当然清楚,蒋介石口中“被枪毙的人”究竟是谁,那就是曾任国民党高级将领的邓演达。

邓演达,曾经是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深受先生的器重,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之一,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军事素养极高。

鉴于邓演达的能力,孙中山先生也愿意将各种极为重要的工作和机会交予他,比如筹备黄埔军校的初期,邓演达就在其中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他的教学能力放在黄埔军校的高级教师中,也毫不逊色,在邓演达的带领下,黄埔军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黄埔军校的建立也让孙中山先生看到了邓演达的能力,对其寄予厚望,陆陆续续地将各种重要的工作交由邓演达去做,完全将邓演达看作了自己的下一任接班人。

没想到孙中山先生此举,却引来了蒋介石的不满,童年亲戚们分割蒋家财产的画面,就像一把刀,始终悬挂在蒋介石的心头。

这让蒋介石的心性变得更为狭小,他开始想方设法地给邓演达出难题,试图解决这个极有可能抢走自己接班人地位的国民党将领。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极为惨烈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上海的工会成员,蒋介石此举让邓演达看清了蒋介石的为人,他不愿与蒋介石同流合污,便主动与其划清了界限。

相比于蒋介石追求的独裁,邓演达才是真正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的有志之士,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推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并且邓演达与蒋介石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对待共产党人的态度上,邓演达积极践行三民主义,还与共产党有过多次亲密合作。

对待共产党人的分歧,让蒋介石和邓演达最终分道扬镳,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邓演达开始着手准备反蒋斗争。

这最终激起了蒋介石的愤恨,甚至贴出悬赏告示,用30万元买邓演达的项上人头。

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在上海被捕,三个月后,邓演达在南京被枪毙,蒋介石以为自己从此后就高枕无忧了,殊不知,这是他走向终结的开始。

0 阅读:2

雨华达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