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津,就会让人联想到狗不理包子。作为天津一道闻名中外的小吃,狗不理包子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让人疑惑的是好好的包子为什么要叫“狗不理”,狗都不理睬那能好吃吗?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这个“狗不理”是怎么来的。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三绝之首,也是中华老字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狗不理包子如今在天津几乎都没有本地人吃,因其价格对于普通包子来说偏贵,一般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是全盛时期的狗不理包子在全国有八十多家门店,目前只剩下十多家,其中大部分都在其发源地天津。
为什么叫“狗不理”?“狗不理”包子创始人原名叫高贵友,在1831年因其父亲40岁中年得子,遵从民间习俗,为了孩子的平安就给其取了个“狗子”的乳名,希望其好生养,少病少灾。
高贵友在十四岁那年,就到天津南运河边的包子铺当学徒,因师傅的指点加上自己勤学好问,高贵友的手艺不断长进。三年师满后,高贵友凭借自己的好手艺独自开了一家专卖包子的小吃店,当时取名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做事认真,包出来的包子真材实料,加上口感柔软味道鲜美,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生意是越来越好。
本来话不多的高贵友加上吃包子的人也多,忙起来都顾不上和顾客搭话,慢慢的时间一长,吃包子的人们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以人传人这话就变了味,成了“狗不理”包子。
人们也喊顺了嘴,高贵友索性把包子铺名称改成了“狗不理包子”,这样更能加深人们的印象,以至于都忘记了以前的本名。
后来高贵友病逝后,其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做成了天津名小吃,而后在1952年关闭,四年后又以公私合营的方式重新开张。
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吃这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不过在上个世纪,人们对狗不理包子还是很稀奇的。
比如在清朝末期,袁世凯在天津时曾将狗不理包子当作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并得到慈禧的夸赞。1973年,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也专门到天津给主席买狗不理包子,据说主席吃了特别高兴。
可见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狗不理包子还是有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