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能名垂青史的才女屈指可数,而这其中不得不说的便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儿。这四人中又以李清照最为突出,不同于其他三位,李清照颇具现代女性风采,一生恣意精彩,自由奔放,熟悉李清照的都知道她一生三大爱好:写小词,喝大酒,通宵打马。这个嗜酒如命的女人,是大宋文坛不可多得的一位巨星。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高中进士,拜于苏轼门下,和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母亲王氏是北宋宰相王珪的长女,也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所以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李清照很早就在北宋的文学圈崭露头角。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李清照的父母和其他封建大家长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他们没有用封建礼教去束缚李清照,反而给了她更多的自由,不仅鼓励她多读书,还引导发掘她的才能。少年时代的李清照跟随食禄京师汴梁的父亲生活,生活优渥,家中藏书甚富,让李清照可以无忧无虑的读书,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时期的汴梁的繁华也激发了李清照极大的创作热情。所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大多写悠闲的生活。
李清照好赌,宋代打马一姐的称号非她莫属。她在《打马图经序》中说:
“昼夜每忘寝室,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精而已。”
所谓高手都是寂寞的,李清照在打马圈里已无敌手。为了不让自己的打马技艺失传,她写了《打马图经序》、《打马赋》、《打马图经命词》专门讲述自己的打马心得和打马技巧。看似在谈论赌博之事,细细品读会发觉她引经据典,借古讽今。暗讽宋朝统治者庸庸碌碌,不用良将,不思复国。
李清照爱酒,醉酒一词几乎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出便轰动汴梁,明代蒋一葵在其编撰的《尧山堂外纪》中更是称赞:
“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难以想象此时碧玉年华(女子16岁)的李清照早已是酒场老手。少女无忧,提笔便是千古名句: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早在16岁前,还在济南的李清照和朋友小聚,就已经醉到忘记回家的路。
而世人对李清照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那个羞涩懵懂的年纪: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成婚。从此李清照多了一个把酒言欢的人,这对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的夫妻时常对酒当歌,落笔成词,李清照杯中之酒满是期待和欢乐: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百脉泉公园清照故里李清照赵明诚塑像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无忧无虑的李清照遭遇家庭变故,父亲李格非因“元佑党”被罢官,李清照被迫和丈夫赵明诚分离,跟随父亲回到了原籍济南。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奸臣蔡京诬陷罢官,刚回汴梁没多久的李清照又跟随赵明诚屏居青州。从达官显贵到寻常百姓,夫妻俩的生活虽然不如以前富裕,但也过得充实无忧。本就爱好收藏金石、字画和古玩的赵明诚更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上面。夫妻二人屏居青州十余年访遍大山名川,只为收集金石碑文。此时李清照杯中的酒不在无忧,多了一丝丝愁绪: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潍坊市博物馆馆藏古书赵明诚著金石录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国攻破北宋都城汴梁,44岁李清照跟随南渡大军来到建康,开始了流离的日子,1129年,赵明诚病逝。她所珍藏所喜爱的字画都在颠沛流离的日子中失散殆尽。在国破家亡的悲痛和颠沛流离的凄凉双重打击下,李清照杯中的酒,没了滋味,除了愁还是愁: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酒越喝越淡,愁越来越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写尽了李清照晚年的悲凉与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青葱岁月走到白发苍苍,从“沉醉不知归路”走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再从“却把青梅嗅”走到“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把自己的一生写进词中,少年的醉酒是无忧无虑,中年的醉酒浇去眉上一点愁思,晚年的早已寡淡的酒,让她不知何是醉何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