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小小湖塘 苏州吴江七都小小湖塘天堂角隅

资讯早播报 2022-12-09 09:08:52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及小小湖塘 。湖塘,南太湖岸线:三十六溇七十二港,西起浙江吴兴的大钱溇,东至江苏吴江的戗港,共108条溇港。横跨百里,俗称小小湖塘。

自宋以来属吴江原二十九都中的六都,现为太湖七都。《儒林六都志》记载:“六都自宋元以来,人文独盛,衣冠甲第冠于一邑,故以‘儒林’名。”历史上六都共12条溇港,就有进士30名、举人67名。明末清初,吴溇富豪钱皓家有金银财宝“九缸十三甏对合两划船”。据《湖州概论》记载:“清末南浔帮财团‘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其中五条金狗在六都。”小小湖塘,在中国的版图上是弹丸之地,千家城廓蚕桑地,万顷烟波鱼米乡。黄金岸线,黄金效益,农耕时代粮桑夹种,五子(稻子、麦子、豆子、菜籽、茧子)登科,渔织茶猎,四娘(渔娘、蚕娘、绣娘、茶娘)共舞,是全国“七大富庶”地区之一。

听老人们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当年踏勘湖塘,惊叹“太湖南岸是风水宝地,湖塘上要出三斗三升芝麻绿豆官”,并留下“种银杏树破风水”的传说。因为湖塘天然禀赋超好,区位优势独特:这里是太湖背脊,天堂角隅,苏杭腹地。湖塘没有山,却借得洞庭景,有远山近水,得天然画卷。地域条件抽天堂之头筹,举苏杭之龙头。

小小湖塘的美丽、富庶,除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外,还得益于“一万里束水成溇,两千年绣田成圩”的古太湖塘浦圩田生态水利系统的发展,水利灌溉工程可媲美都江堰。从空中俯瞰,南太湖岸线上,108条水道与太湖岸线垂直并向内陆延伸,分别叫浦、溇、港等,一条条与太湖岸线平行的河道横贯其间,叫做“塘”。横塘纵浦之间的岛状田园叫作“圩田”。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即“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圩外的水位高出圩内几尺,圩内的村庄、桑园、稻田、鱼塘仍安然无恙,称为塘浦圩田,自古有“春秋筑浦,战国立塘”之说,为江南塘浦圩田之经典和范本。

元朝诗人戴表元有诗云:“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天目”指天目山,“分港”指溇港。湖塘域内的古桥有桥联与之相呼应,比如双塔桥桥联有“水从天目来源,导江入湖皆夏禹王力”;北回桥桥联有“源从苕水,萦回自昔庆安澜”;庆元桥桥联有“南通苕霅,帆影回波”;车驾桥桥联有“溯苕水西来高低帆影”等。“苕,苕溪”“霅,霅溪”指天目山两大泄水河、浙北两大主要河道。小小湖塘,上承苕霅洪峰过境,下担太湖大水浪刷,与水博弈几千年,实践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的理念,创造了塘浦圩田这一水利工程,取得了成功,可歌可泣。

湖塘的根脉是塘浦圩田。湖塘发展史,首先是水利发展史。在对湖塘地情史的研究中,我发现湖塘人沾沾自喜的是,塘浦圩田原始的“竹木透水围篱”技术,对治水造田相结合的重大贡献;引以为傲的是,塘浦圩田“逼水归槽,束水走沙”技术,对“水行于圩外,成为泄洪走廊”所起的重要作用;塘浦圩田的高级阶段桑基圩田,对创新农耕和循环经济带来的重要启示;最引以为荣的是,塘浦圩田原理被直接运用于现代海绵城市的建设。塘浦圩田对历代国家水利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也因此成为各个时期国家水利建设的蓝本。

追溯南太湖塘浦圩田的历史,古老的三十六溇七十二港塘浦圩田,昭示出她特有的历史纵深感,从春秋前的胡蛮南迁至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阶段的塘浦圩田史,都有各自的起源、原因、条件、任务、过程、特色、亮点、成果、解决的问题、社会推动力和影响力,都是弥足珍贵的水利史、科技史、人文史和社会发展史。这样珍贵的史料,珍藏于天堂一角,可称得上是“天堂珍本”。

小小湖塘108浦,活像一个大木梳中的108根梳齿,梳理了太湖母亲的云鬓灵秀,梳理了太湖溇港的融通灵动,梳理了太湖儿女的睿智灵性。108浦如108条“经”,太湖、横路港、横古塘,竖跨7里,延伸至塘4条横塘如“纬”,织就成一张水网,纵浦横塘为“纲”,纲举目张。“纲举”了湖塘,“网举”了多姿多彩的湖塘,在苏杭实属特殊。湖塘的志料,在苏杭是独一无二的,可以称“苏杭孤本”。

今日湖塘,现代化元素注入了塘浦圩田,紧跟社会转型的步伐,与时俱进改造古塘古浦,河道有河长,泥滩成驳岸,河床往下移,束水更高效,走沙更有力。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圩田结构,传统与现代结合,对已淡去水利作用的大量塘板闸,仍保留其旅游、观赏、研究和文化价值,作为历史遗存加以保护。特别是对桥闸相抱、亭闸相偎、庙闸相顾的塘板闸加以修缮,成为湖塘路景点,给人们留下历史记忆。同时,建造现代化的太湖闸,打造崭新的溇港门户,集交通、水利、旅游于一体,展现一座浦闸、一扇水门、一部作品、一种文化、一个景点。

一道亮丽的湖岸风景,为小小湖塘的持续富庶和展翅腾飞保驾护航。

来源:吴江区融媒体中心作者:姚阿江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0 阅读:118

资讯早播报

简介:资讯早播报,资讯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