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夫妻到了中年,最害怕的不是贫穷,不是疾病,而是彼此开口说话的那一瞬间,空气凝固,满是厌倦与不耐烦,甚至不如沉默来得轻松。这样的婚姻,比冷战更可怕,比争吵更伤人。当两个人的沟通只剩下指责、抱怨和冷漠,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折磨。没有了温情,没有了耐心,一方话音刚落,另一方便如触电般抗拒,甚至逃离。这并非偶然的情绪失控,而是长期沟通不畅所积累的裂痕。这些伤痕累累的婚姻,就像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所描述的:“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那些在婚姻中能携手相伴走过悠悠岁月的夫妻,从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矛盾,而是他们懂得如何用心沟通,如何用温暖的言语让彼此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能说到一起的婚姻,才能走得长远。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里,小林夫妻的故事就是很多中年夫妻关系的真实写照。丈夫小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看似平静无波,但夫妻之间的相处却早已千疮百孔。妻子每天围绕着鸡毛蒜皮的小事抱怨个不停,埋怨丈夫不能帮她调动工作,责怪他没能力让孩子进好学校,甚至连孩子生病了,也要把责任归咎于他。她不顾及丈夫的颜面,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人面前,都毫不留情地数落他。最开始,小林还能忍耐,可久而久之,他对妻子的声音产生了生理上的抗拒,只要一听到她开口,就感到心烦意乱。后来,哪怕只是因为一块变馊的豆腐,夫妻二人都能争吵到歇斯底里,互相指责,翻旧账,甚至险些动手。所有的亲密和温存,都被这些负面的对话消耗殆尽,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疲惫和冷漠。
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曾对婚姻关系进行长达40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仅仅观察夫妻间的对话模式,短短5分钟就能预测他们是否会离婚,准确率高达91%。”那些最终走向破裂的婚姻,大多有一个共同点——彼此不再好好说话,交流只剩下责备、讽刺和冷暴力。有人说,婚姻是用来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间,若是凡事都只求争个对错,而不去考虑彼此的感受,这段关系终究会走向崩溃。越是亲密的人,越应该多一点温柔和耐心。

1971年,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提出了著名的“梅拉宾法则”:在人际交往中,言语内容仅占7%,语气、音调占38%,而肢体语言、表情态度占了55%。这意味着,一句话是否伤人,往往并不取决于字面意义,而是取决于说话的语气、态度和表达方式。一个家庭最好的状态,就是每个人都懂得用温柔的语言沟通,而不是用责备和指责来表达情绪。即便发生争执,也能控制好情绪,避免恶语相向,让误会尽早消解,而不是积累成更深的裂痕。
在作家杨绛的散文《我们仨》中,有一段关于她和钱钟书的生活细节,令人动容。杨绛生孩子时住院,钱钟书常常去探望,但他总是带来一些“坏消息”:一会儿是不小心把墨水洒在房东家的桌布上,一会儿是把台灯弄坏了。面对这些琐碎的“麻烦”,杨绛没有抱怨、没有指责,而是微笑着说:“不要紧,我来洗。”“不要紧,我会修。”正是这些平和、温暖的语言,让钱钟书感受到深深的安全感和温柔的包容。婚姻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看两个人如何去面对。能用温柔去消解不满,能用体谅去平息争执,这样的婚姻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婚姻中的沟通,不只是为了表达观点,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好的沟通方式,能让感情升温,而糟糕的沟通,只会让婚姻走向破裂。想要让家庭更加幸福,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夫妻间要多关心,少苛责。每一次温柔的关心,都是在给感情存款,而每一次尖酸刻薄的责备,都是在透支感情。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是“刀子嘴豆腐心”,但实际上,长期的指责和贬低,最终只会让对方心灰意冷,再无回头的可能。第二,夫妻之间要多信任,少猜忌。婚姻最大的杀手,不是争吵,而是猜忌和不信任。很多夫妻的沟通模式,不是询问,而是审问,不是关心,而是指责。长此以往,信任崩塌,感情消耗,关系也就破裂了。第三,夫妻之间要多夸赞,少抱怨。婚姻关系中,情绪价值比物质更重要。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整天负能量满满、只会抱怨的伴侣相处。多夸夸对方的优点,少盯着缺点不放,夫妻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写道:“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婚姻不是相互折磨,而是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幸福的夫妻,从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懂得如何把话说得好听,让家里充满温暖,而不是戾气。不要让婚姻败给了“不会好好说话”。那些曾经的甜言蜜语,若是变成了冷嘲热讽和恶语相向,感情终究会被消磨殆尽。学会在婚姻中好好说话,就是给彼此留一条能相伴到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