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以为国家为重:于谦“重国轻君”之崇高气节

旺尚聊历史 2023-04-27 01:46:00
引言

于谦,名拱辰,为明末之雄杰。其志向坚毅,踔厉而至,为了国家无惧任何艰险,铸就了其不朽的恢弘事业。

他视国家安危为己任,忠诚热爱、竭尽全力,不顾个人得失,追求的一切皆为国家利益。

而对于那些怯懦无能、腐败之徒,于谦则是不会给丝毫情面,断然铲除,以振复兴之志守卫江山。

但正因其挑战权势,倡导清议,强烈反腐,在衡量利弊的时候往往会激起一些人的不满,于是,他屡遭陷害,惨遭排斥。

视国家利益如生命,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使命。他对妥协与退让持强烈反对态度,坚信只有强硬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提出了许多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重要建议。

其作为当时最聪明、最有才干的军事家之一,他深谙兵法,并且勇于开拓新战场,为明朝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面对御史王锡爵、徐珵等对立于他的人士时,于谦凭借着自己卓越的谋略和才智,无从下手。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念,不为外界的质疑动摇。

作为忠诚、勇敢、聪明的将领和谋士,展现出极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保驾护航。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认可于谦,但他对于明朝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奉献使得明朝在当时得以保持稳定,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于谦的事迹将永载史册,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坚持正义为国:于谦在处理官员权力滥用案件中的公正

于谦是明朝儒臣,他的政治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提倡“重国轻君”思想,即国家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而君王的个人威望则不应高过国家利益。这种观念跃然纸上,表现在他的治理中。

由于他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于谦对官员和老臣的要求也极高。他反对懦弱无能、虚伪奸诈的官员和老臣,认为这些人会危害国家利益,将权力滥用于个人利益之上。

在官职上,于谦曾担任过巡抚山西河南的职务,他在那里的十九年间,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益事。

他开官仓,赈济流民,治理黄河,并在那里成立了药局,甚至用自己的钱赈济灾民。

他对政务的认真处理和对人民的慈爱,让人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爱之情。当地民谣称他是“赵父杜母今重见,天遣恩官拯二方”。

在他的治理中,他也注意到个人的权力滥用,特别是官员的权力。认为官员要以公正明断著称,在处理官员权力滥用的案件时,不畏权势,根据法律和道德原则作出公正的裁决。

例如在永乐二十一年,他秉公处理了官军邀功妄杀川贵徭僮民的事件,在宣德二年,他释放了被错判的数人。这些正义的行为使他在当时备受褒奖。

由于于谦的亲民治理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当地的盗匪们也非常怕他。在他巡抚山西河南的十九年间,太行地区的盗匪如遇恶官一样躲藏,远离他的管辖地区。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一般是以权力滥用和剥削人民为主要特点的。

然而,于谦的执政哲学表现了他的道德高度,重视职责与责任,事无巨细皆谦虚仁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二、坚定信仰,抗击敌寇——维护社稷,于谦的遭遇与作为

在明朝历史上,社稷危殆,大明面临清朝入侵之危。然内忧外患交加,抗战前线将士倍感挫败,然于谦作为抗战派代表之一,临危不惧,坚守初衷,竭力抵御外寇。

于谦的遭遇,实际上是明朝内部斗争的一种体现。当时的明朝皇帝崇祯不仅能力不足,自身也受到了不少政治对手的干扰与打压。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谦依旧不改初心,坚定地投入到抗战的斗争中。

与此同时,于谦还遭遇到了投降派势力的打击。当时,王振党徒马顺为了让投降派压倒抗战派,主张谈判与清朝交涉。

在朝堂上,王振党徒马顺竟然发表恶言恶语,引起了两个派系的冲突。场面一度失控,卫卒的声音变得愈来愈响亮,朝班大乱,甚至使得皇帝朱祁珏都感到害怕,想要撤离。

可于谦却不同意,他毅然站了出来,掖住了朱祁珏的衣袖,说道:

“殿下,请止步。振罪首,若不惩戒,群臣如何泄愤。身为官员,就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我等只有尽快断了此事,才不会引发内乱。”

朱祁珏被于谦的气度打动,于是下令奖励了于谦,并令百官们回归各自的位置。马顺因为自己的恶行,罪应死,也就不再被讨论。

由此可见,于谦是一个具有坚定信仰、不怕强权的人物。

在关键时刻,他始终站在抗战的一方,用自己的力量和决心振奋士气,统一抗战方的意志。五味杂陈的局面,没有让他动摇自己的方向和意志,反而更激发了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随着朝中的抗战派越来越强,于谦的政策日新月异,使得国家的气氛愈发浓烈。而另一方面,明英宗则深陷于鹰犬的角色中,欺骗性十分高,让明边将无法全力防御敌人。

对此,于谦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社稷为重,君为轻。”

为了打穿也先的阴谋,他采取了严厉的纪律,惩罚了大同守将刘安,将唆使也先利用英宗的叛徒热宁和敌特小田儿诱杀,还发送命令各地,“自今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

这种“轻君重社稷”的立场,有效地阻止了也先的阴谋。他用自己的力量和决心振奋士气,坚定不移地投入到抗战中,为明朝的抗战事业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他的遭遇,又充分证明了一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坚韧与毅力,也告诫后人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坚定不移地抵抗一切困难和挑战。

于谦一生夙夜在公,体恤百姓,爱民如子。

他曾说过:“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政治追求。

于谦所追求的不是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政绩显赫、深受百姓爱戴,真正做到以“功在朝廷,泽被生民”。

在的巡抚江西时,他骑着轻骑简从,遍历所部,延访父老,清理积案,并曾为被冤枉的几百名囚犯昭雪。

在巡抚河南和山西这两个灾害频发的地区,于谦也担任过职务。在山西,他免除了17000余名山陵役夫,使得他们能够安享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在河南,他殚精竭虑,治理河患,令百姓得以免于水患之苦。此外,连年的灾荒更是令百姓生活困难,于谦开仓济民,让百姓有饭吃,也让百姓不至于因为缺乏粮食而停止耕作。

在于谦的治政生涯中,他从未改变坚持“重社稷,爱苍生”的理念,尽己所能为百姓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官员的关怀和心意。

正如他的诗《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高风亮节和处事方法,树立了一个榜样,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做到了许多官员所做不到的事情,让国家的政治和社会更加稳定和繁荣。于谦为历史留下了令人赞叹的政治业绩,被后人所推崇。

三、文学荒漠中的一片清流——于谦思想对明朝的影响

于谦,其气节和为民服务之行,不仅在当时政治和社会中产生崇高影响,而且亦能激励后人为国家奋斗。

治政生涯中,始终奉行“重国轻君”理念,竭力为国利民,凭借行动获得人民信任,受万人景仰,其遗志亦启迪后代雄心壮志,从而深刻反思为国之道。

于谦将“重国轻君”贯彻到治政实践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不止。

他的行为展现出无私、正义和公正的政治品格,成为后代效仿之榜样,更引导着一代代人用自己的力量和行动,不断推进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与此同时,在明朝文坛中,台阁体的盛行,极大地压制了文学的多样性和思想的独立性。

由台阁体典型杨士禛主持,朝廷对文学的专制政策进一步加剧,限制了文人自由地表现社会生活和对时代之感的描摹。

他们一味地追求雍容典雅、平正典丽,缺乏创作的热情,缺失真情实感的抒写,仅为应制、应酬、题赠之作。

这样的文学氛围和作品面貌,使得整个明代文学渐趋沉闷,失去了明初文坛争鸣的光彩。这一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出现断层,阻碍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于谦的思想和作为,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和指南。他所坚持的政治理念、“重国轻君”思想以及对人民的关爱,都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于谦的人格魅力和崇高气节,感染着那个时代的士人、知识分子。他真正的把自己的生命、事业和家族摆在了国家的利益之上,成为后来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效仿的楷模。

例如,于谦在担任工部侍郎时,曾多次前往江西、福建等地进行巡视,察看当地灾情,处理民生疾苦,使得这些灾区百姓得到了实质性的救济。

四、重国轻君,于谦胆识超群,卜宪群的评价

于谦有着“重国轻君”的思想

一方面,于谦在明朝政权面临履亡的危急关头,勇于倡言“重国轻君”,主张放弃救援被俘皇帝,而是坚决抵抗进攻的敌人,从而在实践上拯救了面临灭亡的明王朝。

于谦的“轻君”思想虽然仅具体指被俘虏的明英宗,但其蔑视腐败、无能、昏庸、失败的皇帝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

而“重国轻君”的思想虽不具体明确,但依然能够挑战“朕即国家”,“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是在当时非常勇敢和具有创新性的一种思想。

另一方面,岳飞和陆秀夫等官僚忠诚度高的愚忠不同。

于谦的“重国轻君”的思想主张不尽忠于某一皇帝,而是维护整个封建王朝的利益,避免为某个皇帝而牺牲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备突出的深刻内涵,能够展现出杰出的思想胆识和勇气。

然而,于谦毕竟是在一个封建官僚时期,不可能达到像起义农民那样背叛自己地位阶级,直呼打倒皇帝的境界。

于谦的“重国轻君”的思想作为一个权宜之计,虽然对于明朝的拯救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历史意义上来说,却没有形成一个高度丰满的政治思想,也无法与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相比。

就像卜宪群所说:

于谦的思想虽然具有创新性,但也有局限性。在此期间,由于君主专制的影响,明朝政权受到了内部某些难以遏制的因素影响,宦官专权因素的介入也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于谦政治生涯的主要阶段便处于英宗这个时期,这种政局动荡、朝政黑暗的时期,于谦能够展现出杰出的政治才华和高尚的人格精神,令人感动与钦佩。

他不仅是一个具有思想胆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忠于整个封建王朝的爱国者。然而,他却不得不面对封建社会里的种种险恶,令人扼腕叹息。

于谦虽然表现出的思想与胆识值得我们赞赏,但同样也表明封建社会的种种缺陷,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代人权、法治对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于谦以其崇高的气节和追求正义的品质而著称。他的一些言行和诗句都成为后人所传颂,真正成为了尊贵的榜样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于谦忠于本心,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进京奏事时,有人劝他带点礼品,但于谦却毅然拒绝,认为两袖清风即已。

他身上没有物质利益的驱动,只为真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在历史上,他也受到了许多陷害和不公正待遇,但他不曾有半分恶意,坚定地保持正直。

于谦的品质也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看出。他在一首诗《入京》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句诗例示了他坚持原则的态度,不为身外之物所动,透露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和追求公正的精神。他的作品还包括了“珍馐”等多首清新诙谐的诗句,深受后人喜爱和传颂。

于谦的崇高气节和正义品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榜样。

他的思想观念让我们了解到,在人生旅途中,清正廉洁是最为珍贵的财富,而且正直的品性还要多一些自信、勇敢和坚持。

他自然的风范也启示我们,我们应该追求一种真正的品格来影响自己和周围的人。

因此,于谦这位文化名人,不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种道德观、文化观和精神面貌的代表。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品质,将其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不断地为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公正、和谐和美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记》

2、《入京》

3、《资治通鉴》

0 阅读:11

旺尚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