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主求荣”的冯玉祥,一生八次倒戈,周总理评价“瑕不掩瑜”

游史渊地 2024-12-14 15:07:31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被人戏称"倒戈将军"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瞠目的选择,。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从贫困少年到叱咤风云的军阀,再到晚年奔波国事的爱国者,他曾先后背叛过袁世凯、吴佩孚、老蒋,在各方势力里反复横跳。

但他后来也曾为了祖国统一、和平不断奔走努力,他的每一次选择都牵动着时代的脉搏。

他就是民国时期被称为"西北王"的冯玉祥。这个名字,在许多人耳中或许还带着些许争议的色彩。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他的生平,会发现一个远比表面更为复杂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他这一生那么多次的“倒戈”究竟是为了什么?

艰难的童年岁月

1882年,在直隶青县(今河北沧州)的一个普通农家,一个名叫冯基善的男孩呱呱坠地。这个日后被称为"布衣将军"的孩子,生来就与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

冯家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父亲冯有茂虽然是个淮军士兵,但微薄的军饷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销。

更糟糕的是,冯基善的父母都染上了鸦片的恶习,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冯基善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这个倔强的孩子开玩笑。

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冯家父母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能将年幼的儿子送入军营。在他们看来,这不仅能为孩子谋得一份差事,更重要的是能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

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是许多贫困家庭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在这个男孩满十岁的那年,父亲托付的熟人传来了一个消息:军营中出现了一个空缺名额。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冯家父母决定要抓住它。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想象中仓促。为了尽快占据这个来之不易的名额,他们必须立即将孩子的名字登记入册。

可是,在这个紧急的时刻,竟然没有人记得询问孩子的真实姓名。时间紧迫,容不得他们多作思考。

就这样,一个看似随意的决定改变了这个男孩的一生。负责登记的人,或许是出于善意,或许只是一时兴起,随手写下了"冯玉祥"这个名字。后来冯基善进入军营,就改名叫做冯玉祥了。

在军营中,冯玉香逐渐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不仅认真完成每一项军事训练,还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好学上进的态度,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02年,他深感与淮军败坏的军纪与沉闷的环境,他离开淮军改投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辛亥革命:人生的第一次"倒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此时的冯玉祥已经是陆军第二十镇的一名营长了。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29岁的冯玉祥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抉择——参与滦州起义,反对清政府。

这次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他被革职法办,递解河北保定。

并在后续得陆建章搭救,幸免于死,进入袁世凯编练备补军任职营长。

护国运动:暗中支持反对派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对。这场被称为"护国运动"的政治风暴,成为了冯玉祥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冯玉祥已经在北洋军中站稳脚跟,担任了第16混成旅旅长。表面上,他仍然效忠于袁世凯政权,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开始动摇。

袁世凯的称帝行为,不仅违背了共和理念,更是对整个国家前途的一种威胁。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冯玉祥采取了一种谨慎而又巧妙的策略。

他表面上奉命镇压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军,但实际上却暗中与护国军保持着密切联系。

冯玉祥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频繁与护国军的代表秘密会面。在这些会面中,他不仅传递了北洋军内部的重要情报,还为护国军提供了一些军事上的建议。

同时,冯玉祥还在北洋军内部悄悄地展开工作。他通过各种方式,向身边的官兵传播反对袁世凯称帝的理念。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不引起怀疑的情况下,逐渐改变了许多军官的立场。

1916年3月,随着护国运动的深入开展,袁世凯的统治基础日益动摇。此时,冯玉祥看准时机,开始了更加大胆的行动。他命令部下在执行镇压任务时故意放水,给予护国军更多的活动空间。

到了1916年6月,袁世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迫放弃帝制,不久后便病逝于北京。护国运动取得了最终胜利,而冯玉祥也因为自己的策略性选择,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安然度过。

武穴停兵:和平主义的萌芽

1918年,段祺瑞掌权后,北洋政府与南方护法政府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镇压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段祺瑞派遣冯玉祥率军南下。

冯玉祥率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然而,当部队抵达湖北武穴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冯玉祥突然下令全军停止前进,并表示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争端。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武穴,冯玉祥开始积极与南方代表接触,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他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停止军事行动、召开和平会议等。这些提议虽然没有得到北洋政府的认可,但却为缓解南北矛盾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尽管冯玉祥的停兵行为暂时缓解了局势,但南北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北京政变:扭转乾坤的一役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冯玉祥此时已经成为了一方实力派军阀,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

就在战局进行到关键时刻,冯玉祥突然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北京政变"的重大事件。

10月23日凌晨,冯玉祥率领他的西北军突然回师北京。这支原本应该在前线作战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北京城的要害部门。

冯玉祥的军队迅速占领了总统府、国务院、财政部等重要机构,同时控制了北京的电报局和电话局,切断了北京与外界的联系。

政变发生时,北洋政府的大部分高层官员都被蒙在鼓里。当他们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时,已经为时已晚。冯玉祥的部队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北京城,并逮捕了包括曹锟在内的多名政府要员。

政变成功后,冯玉祥立即宣布废除曹锟的总统职位,并驱逐了盘踞在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

冯玉祥的这次政变,彻底改变了中国北方的政治格局。直系在北京的统治被推翻,奉系也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政治支持。整个北方局势顿时变得扑朔迷离。

政变后,冯玉祥迅速组建了新的政府,并邀请各方代表参与。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声明,表示要推行新政,改革旧制。

五原誓师:投身国民革命

1926年,冯玉祥在内蒙古五原县宣布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亲自担任总司令。他向在场的数万将士宣读了誓词,表示要坚决拥护国民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

五原誓师后,冯玉祥迅速展开行动。他首先改组了自己的部队,将原本的西北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第三集团军。

随后,冯玉祥开始积极配合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计划。他率领部队向南进发,与其他国民革命军部队形成呼应之势。

在这个过程中,冯玉祥的部队表现出色,多次取得重要胜利,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共分裂:艰难的抉择

1927年,国民革命进入关键时期,国共合作的矛盾也日益凸显。4月12日,老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将冯玉祥推到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关头。

面对国共分裂的局面,冯玉祥起初保持了沉默。他一方面与南京国民政府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也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清除部队中的我党成员。

然而,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冯玉祥不得不做出选择。在权衡利弊后,他最终决定与老蒋合作。

6月,冯玉祥下令开始清党。在他的部队中,包括当时国民军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内的四十余名我党成员被解职。

清党行动结束后,冯玉祥公开表态支持老蒋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他派代表参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会议,并表示愿意接受南京的领导。

联合反蒋:孤注一掷的决定

1930年,中国政局再次陷入动荡。老蒋独揽大权的做法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不满,而冯玉祥也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联合其他势力,发动反蒋战争。

这年春天,冯玉祥与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秘密会晤,商讨反蒋事宜。他们达成共识,决定组建反蒋联盟。

5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在北平联合发表通电,公开反对老蒋,要求其下野。

反蒋联盟迅速展开行动。冯玉祥率领西北军向南推进,与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系军队形成三路包抄之势。

战争初期,反蒋联盟取得了一些胜利。冯玉祥的部队攻占了郑州、徐州等重要城市,给老蒋政权造成了巨大压力。然而,随着战争的推进,局势开始发生变化。

老蒋迅速调集兵力,展开反击。他利用中央军的优势装备和训练,逐步扭转了战局。同时,老蒋还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试图离间反蒋联盟内部的关系。

战争持续了数月,双方损失惨重。冯玉祥的部队虽然英勇作战,但在装备和后勤方面处于劣势,逐渐陷入被动。到了9月,反蒋联盟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10月,老蒋军队发动总攻,反蒋联盟彻底崩溃。冯玉祥的西北军遭受重创,被迫撤退。阎锡山、李宗仁等人也相继投降或逃亡。

这场被称为"中原大战"的军事行动,以反蒋联盟的失败而告终。冯玉祥不得不离开军界,暂时退出了政治舞台。

战败下野:重新审视人生

1930年中原大战的失败,对冯玉祥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失去权力后的冯玉祥,选择了暂居天津。在这座繁华的海滨城市,他开始了一段平静而又充满思考的日子。

冯玉祥开始接触各界人士,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通过与这些人的交流,他逐渐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过去的政治生涯。

随着日本侵略威胁的加剧,冯玉祥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抗日救国的问题。他开始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有关日本军国主义的情报,并与一些主张抗日的人士保持联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虽然已经失去军权,但冯玉祥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抗日主张。他多次发表公开声明,呼吁全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抗日救国:无权也要尽责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尽管已经失去了实际军权,冯玉祥并没有就此消沉。相反,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事业中。

1937年,冯玉祥在南京组织了"平汉抗日义勇军",招募志愿者参与抗日。他亲自参与训练,将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传授给这些热血青年。

同年,冯玉祥还参与创办了"抗日救国会",这是一个旨在动员全民抗日的民间组织。他频繁奔走于各大城市,发表演讲,呼吁民众团结一致抗击日寇。

1938年初,国民政府任命冯玉祥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管江浙战事。虽然这个职务更多是象征性的,但冯玉祥仍然认真履职。

然而,由于缺乏实际指挥权,他的很多建议未能得到采纳,不久后就被解除了这一职务。

尽管如此,冯玉祥并未放弃抗日救国的努力。他开始通过撰写文章、发表演讲等方式,宣传抗日主张。同时,他还积极联络各方势力,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1940年,冯玉祥发起成立了"国民公约促进会",旨在推动民主政治,加强抗日力量。

反对独裁:最后的坚持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再次公开化。在这个关键时刻,冯玉祥选择前往美国考察。

在美国期间,冯玉祥频繁发表演讲和文章,公开批评老蒋的独裁统治。他指出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呼吁实行真正的民主制度。

1947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冯玉祥在美国多次发表声明,呼吁和平解决国内矛盾。他提出了停止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建议,试图缓解国内紧张局势。然而,这些建议并未得到国民政府的采纳。

随着冯玉祥反对老蒋的言论越来越激烈,国民政府对他的态度也日趋恶化。1948年初,老蒋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吊销了冯玉祥的护照。

尽管身在海外,冯玉祥仍然密切关注着国内局势。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分析形势。在多次公开场合,冯玉祥预言国民党政权将会失败,呼吁老蒋正视现实,实行民主改革。

同时,冯玉祥也开始与海外的进步人士接触。他参加了一些反老蒋的集会,表达了自己对民主、和平的向往。这些活动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国内局势,但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归国途中的悲剧:未竟的心愿

1948年,接受中共邀请的冯玉祥踏上了归国之路。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在自美国乘“胜利号”轮船回国的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夺去了这位66岁老人的生命。

冯玉祥的一生,就这样戛然而止。他未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也未能实现晚年的政治抱负。然而,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永远留在了世人的记忆中。

结语:争议中的爱国者

冯玉祥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他多次"倒戈"的经历,让人难以简单地评判。然而,当我们回顾这个人物复杂的一生时,不难发现他身上那份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

正如周老所评价的那样,冯玉祥虽有缺点,但瑕不掩瑜。他的一生,不仅是我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位旧军人向民主主义战士转变的真实写照。无论如何评价,冯玉祥对我国民主事业的贡献都将永垂不朽。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1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