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踏入了首钢的大门,开启了一段与首钢紧密相连的职业生涯。彼时的我,未曾料到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证了首钢的辉煌发展,在首钢工学院这片教育的沃土上,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足迹。
入职进首钢:投身教育,见证辉煌
初到首钢,我被分配到首钢工学院工作。那时的钢铁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首钢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展现出了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首钢工学院当时承担着本科教育的重任,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先后就职于机电系、基础部等部门,投身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在机电系,我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们传授机电领域的前沿知识。每一堂课,我都精心准备,力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会引入实际案例,比如钢铁生产中大型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和维护要点,让学生们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基础部,我负责力学课程的教学,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但又至关重要的学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学原理,我常常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从桥梁的建造到机械的运行,让学生们感受到力学的无处不在。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的建筑工地,观察建筑结构的力学支撑;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机械运动的视频,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通过这些方式,原本枯燥的力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那些年,我和同事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他们怀揣着梦想,在首钢工学院汲取知识的养分,毕业后大部分进入了首钢各个子公司工作,为首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看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深感欣慰,也为自己能够为首钢的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我会定期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情况,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和建议。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我会为他们感到骄傲;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会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还积极参与首钢汽车班的授课。随着首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汽车产业逐渐成为首钢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了培养适应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首钢工学院开设了汽车班。我有幸参与其中,为学生们讲授与汽车力学、机械设计等相关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项目实践。我组织学生们到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汽车的生产过程;指导他们参与一些汽车设计的小项目,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和交流,我传授了知识,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科研与教学:荣誉加身,砥砺前行
在教学的同时,我积极投身于科研活动。我多次参加市属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每一次的科研活动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会认真听取其他专家的报告,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也会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我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认可,先后获评北京市优秀力学教师、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我个人教学工作的肯定,是激励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获得这些荣誉后,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我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科研项目,争取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我还多次参加全国力学会议,如山东长岛的全国力学会议、黄岛北方七省市力学会议等。在会议上,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力学专家和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了解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会议上,我会认真聆听每一位专家的报告,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和观点。会议结束后,我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走进首钢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在企业的生产线上,我亲眼目睹了钢铁的生产过程,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难题。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合作,我将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带回课堂,引导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比如,企业在钢铁轧制过程中遇到了板材厚度不均匀的问题,我会将这个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的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先后获评首钢优秀青年、双文明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
在教学大赛方面,我多次代表首钢工学院参加北京市和首钢组织的教学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挑战和机遇,通过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同台竞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不足之处,努力改进和提高。在比赛前,我会精心准备教学方案,反复演练教学过程;比赛后,我会认真听取评委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也让我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离开与牵挂:心系首钢,关注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2000年左右,首钢工学院逐渐不再进行本科招生。面对这一变化,我虽心有不舍,但也理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我离开了首钢工学院,开启了新的职业篇章。
在北方工业大学工作的岁月里,我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精心开设了力学主修课,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学生们讲解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前沿知识,构建起他们扎实的专业理论框架;力学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还开设了电影与科艺大讲堂公共课,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2001 年,我凭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晋升教授。同时,我积极参与产学研实践,先后在全国建立了十余个产学研基地,促进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我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发表了 160 余篇学术论文。作为古建道桥教学科研团队召集人,我培养了 20 余名研究生。还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学术报告,在国内学术会议上有二十余次的报告经历,为学术交流与合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离开并不意味着遗忘,我始终关注着首钢的发展和首钢工学院的发展。首钢作为我职业生涯的起点,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每当看到首钢取得新的成就,我都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高兴。我会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了解首钢的生产经营情况、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市场拓展动态。首钢在环保、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不断探索和突破,让我看到了首钢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首钢工学院,作为我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那里的师生、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让我难以忘怀。我会时常回忆起在校园里与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课堂,那些一起探讨问题的夜晚。也会关注首钢工学院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希望它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重逢与欣喜:见证复苏,助力新程
最近,我看到了首钢工学院恢复本科招生的相关信息。在停招本科24年后,2024年首钢工学院重新开启了本科招生的大门,这一消息让我倍感欣喜。这是首钢工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首钢教育事业的一次重大突破。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近期访问了首钢工学院相关机构。走进校园,熟悉的景象扑面而来,但同时又感受到了许多新的变化。校园里的设施更加完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都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校园环境也更加优美,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在与学院领导和教师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学院在停招本科的这些年里,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学院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如今,北京市及石景山区有关部门提出了“一校两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钢工学院)的发展联盟战略,为首钢工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曾经的首钢工学院一员,我愿意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助推首钢工学院的产教融合等发展。
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首钢工学院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开展讲座和培训,让学生们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希望能够协同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北方工业大学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拥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比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整合科研力量,提高科研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探索联合培养的模式。例如,开展“3 + 1”或“2 + 2”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首钢工学院的学生可以到北方工业大学或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一些前沿的课程和实践技能;其他两所学校的学生也可以到首钢工学院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回顾与首钢的渊源,那是一段充满奋斗与激情的岁月。首钢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我也为首钢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看到首钢工学院恢复本科招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深感欣慰和振奋。我将继续心系首钢,关注首钢工学院的发展,尽自己所能为首钢工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共同书写首钢教育事业的新篇章。相信在“一校两院”发展联盟战略的引领下,首钢工学院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首钢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期待着看到首钢工学院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首钢和国家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系工大教授、研究生导师、工院督导、古中科学副校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水利工程分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工程建设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子企业协会标准与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