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山又名蒙乐山,坐落于横断山脉南段的中山峡谷亚区之中。这里蕴藏着无尽的自然宝藏,是飞禽走兽的乐园。而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中段誉的传奇经历,更是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心生向往。
不久前,在云南的无量山深处,红外相机捕捉到了一群被誉为“麒麟”的中华鬣羚的身影。
阳光透过密林,斑驳地洒在地上,一头母鬣羚带着她的幼崽在林间悠然穿行。幼崽轻盈地跳跃着,紧随其后。母鬣羚不时回望,用她那锐利的目光警惕地巡视四周,以无尽的母爱守护着她的宝贝。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这广袤的山林之中,我们还目睹了两只中华鬣羚之间的较量。它们或许正为了领地而展开激烈的争斗。
众所周知,中华鬣羚对领地的占有欲极强,它们各自守护着自己的领地,井水不犯河水。
01
头部和角像羊,耳朵和尾巴像驴,腿部和蹄子像牛,背上的鬃毛则像马
中华鬣羚那酷似传说中的麒麟的外形,古书中将其誉为“麒麟”,民间则亲切地称之为“四不像”。
成年的中华鬣羚体型健硕,体重大约在120至180斤之间。它的脸部瘦削而修长,头顶一对尖尖的角,虽不长却显得十分有力。
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显著的眶前腺和灵动的驴耳,更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泼。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鬣羚的颈背处生长着长长的、蓬松的鬃毛,多为白色,宛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在山林间更显神秘莫测。
它的头部和角像羊,耳朵和尾巴像驴,腿部和蹄子像牛,而背上的鬃毛则像马,这种独特的组合,让它与驯鹿、驼鹿和麋鹿一同被称为“四不像”。
中华鬣羚的外形不仅怪异,其行踪也极为神秘。许多学者甚至认为,那些传说中的“山驴子”、“棺材兽”,其原型很可能就是这种神秘的中华鬣羚。
02
胆小怕事,一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逃离
在高山森林的深处,或是岩石遍布的杂灌林中,我们能够寻到中华鬣羚的踪迹。这些神秘的生灵,偏爱在这些隐秘的环境中栖息。
它们通常独自或以小群体的形式活动,尤其是那些成熟的雄性个体,它们喜欢独居。
尽管中华鬣羚的体型庞大,给人以威武雄壮的印象,但它们实际上却是极为胆小的动物。
在它们的日常觅食过程中,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不时地抬头四处观察。哪怕是最微小的风吹草动,它们会毫不犹豫地迅速逃离,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在休息时刻,中华鬣羚同样不会放松警惕。它们会选择那些视野开阔的地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可能的危险。
03
在险峻的山岩间自如跳跃,得益于它们独特的蹄子结构
它们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山间奔跑,其身姿轻盈,仿佛能凌空飞翔,古时被誉为天马。
《黄山志》中对它们的描述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萸跃过数十峰”。
这些文字将中华鬣羚描绘得如神兽一般,穿梭于云雾缭绕的山巅,宛若腾云驾雾。
中华鬣羚之所以能在险峻的山岩间自如跳跃,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独特的蹄子结构。
它们的蹄子前端窄而尖,后端宽阔,四周环绕着坚硬的角质,而中间却是柔软如吸盘,能够紧紧抓住陡峭的岩石,提供稳固的支撑。
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华鬣羚的足底布满了灵敏的感应神经,当它们踩在岩石上时,能够细致地感知地面的微妙变化,随时调整身体的重心,保持平衡。
正是这种蹄子的结构,加上它们健壮而灵活的四肢,赋予了中华鬣羚在悬崖绝壁上如履平地的能力,才能在乱石溪谷间迅捷奔走。
04
吃嫩枝叶,吃菌类,舔石头
中华鬣羚向来吃素,以各种杂草和灌木的嫩枝叶为主食,这些木本植物不仅满足了它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它们健康生活的基石。
然而,中华鬣羚的食谱远不止于此。在林间,生长着各种菌类,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成为了它们最爱的"小零食"。
偶尔,为了一尝这些美味,中华鬣羚会不惜跋涉,它们在山野间漫无目的地寻觅,展现出了它们作为自然界"吃货"的一面。
更令人称奇的是,中华鬣羚还会冒险攀爬到悬崖峭壁上觅食。尤其是那些石壁上的岩盐,对它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舔食这些岩盐,不仅满足了它们对盐分的需求,更是它们生存智慧的体现。
除了在崖壁上觅食,中华鬣羚偶尔也会选择在这里休息。这些险峻的悬崖,成为了它们天然的庇护所。
05
偶遇天敌威胁,母兽总是挡在幼崽前面
雌性鬣羚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孕育,终于在春末夏初的5至6月,迎来了新生的奇迹。
这些幼崽,在出生后的数小时内,便能蹒跚学步,跟随母亲在崎岖的山地上小心翼翼地前行。
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它们开始尝试采食那些鲜嫩欲滴的树叶,迈出了成长道路上的第一步。
尽管这些幼崽一出生就展现出了独立觅食的能力,但它们依然需要在母亲的庇护下生活,直到三岁时。
鬣羚每年可孕育一胎,因此我们有时能在山林间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位母兽带领着一大一小,不同岁数的幼崽,漫步在山间。
中华鬣羚的母亲不仅是孩子们的食物寻找者,更是它们生存技能的传授者。它们带领幼崽巡视领地,教会它们如何辨识美味的食物,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
当面临危险,天敌的威胁时,母兽总是毫不犹豫地挡在幼崽的前面,展现出了伟大的母爱。
是驴出了轨,还是羊劈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