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1937年,八路军夜袭“阳明堡”,一夜之间炸毁日军二十多架飞机,打出了名声,也让陈锡联一战成名。
但这场胜利的背后,却有一位我军大将英勇牺牲。许多人只记得这次战斗的辉煌,却很少有人提起那位付出生命的英雄。
他是谁?为何他的名字没有像陈锡联一样被广为流传?这场战斗究竟发生了什么?

艰巨的任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向华北推进。山西作为抗日前线,成为日军猛烈进攻的目标。
当时的山西由阎锡山控制,他的部队与中央军在卫立煌的统一指挥下组成第二战区,在忻口地区构筑防线,试图阻止日军南下。
日军为了打破这道防线,采取了空中优势战术。

他们在阳明堡机场部署了大量战机,几乎每天都对忻口守军阵地进行轰炸。
日军战机像恶魔一样从天而降,投下炸弹,造成中国守军伤亡惨重。这些轰炸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打击,更对士兵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面对日军的空中优势,中国军队几乎束手无策。守军只能被动挨打,伤亡日益增加,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第二战区指挥部多次向八路军求援,希望能够采取行动减轻前线压力。
正是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八路军决定采取非常规作战方式——夜袭阳明堡机场。
这个任务交给了129师385旅769团。他们需要做的是,在夜色掩护下潜入敌人腹地,摧毁停放在机场的日本战机。

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军警戒森严,机场周围布满哨卡,一旦被发现,这支轻装部队将面临全歼的危险。
没有人知道这些战士能否平安归来,但他们知道,如果不铲除这个空中威胁,前线将会有更多同胞牺牲。

年轻指挥官的智慧
陈锡联,这个名字在1937年的山西战场上还不为人所知。他22岁出头,是769团的团长。
当上级将夜袭阳明堡的任务交给769团时,陈锡联主动请战,希望能亲自指挥这次行动。
陈锡联深知此次行动的危险性,他需要制定一个周密无比的计划。

他带领几名侦察兵,冒险潜入阳明堡机场附近,亲自勘察地形,观察敌人的警戒情况。经过多日侦察,他对日军的警戒部署、机场地形了如指掌。
根据获得的情报,陈锡联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以三营为主攻部队,从东西两个方向突入机场,直接摧毁敌机。
一营、二营则分别负责切断敌人增援道路,负责阻击可能的敌人增援,为主攻部队提供掩护。

这个计划充分利用了夜战优势,避开了日军的空中优势。
陈锡联还特别强调,行动必须在深夜进行,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突袭后要迅速撤离,避免与敌人纠缠。
在陈锡联身边,有一位能够完美执行他计划的战友——赵崇德。

作为769团三营营长,赵崇德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1914年生于河南商城,十几岁就参加了红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
陈锡联将最危险的主攻任务交给了赵崇德,这个沉稳的老兵接过任务时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陈锡联与赵崇德多次讨论行动细节,甚至模拟了各种可能遇到的情况及应对方案。

他们深知,在敌人腹地作战,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在出发前,陈锡联对全体参战官兵进行了动员。
他没有说太多漂亮话,只是告诉大家:"我们今晚要做的事,将改变整个忻口战场的局势。每摧毁一架敌机,就能救下数百名前线战友的生命。"

夜袭“阳明堡机场”
1937年10月19日,注定是一个载入中国军事史册的日子。当天天气阴沉,厚重的云层遮蔽了月光,为八路军的行动提供了天然掩护。
傍晚时分,769团的战士们开始整装待发。他们的装备很简单:步枪、手榴弹、炸药包。
每个人都在武装带上多绑了几颗手榴弹,这些简陋的武器将用来对付价值连城的日本战机。

战士们脸上涂抹了黑灰,穿上便于行动的深色衣服,以便在夜色中隐蔽。
夜幕降临后,769团按照预定计划分成三路悄然出发。
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没有使用任何机械化交通工具,全靠双脚行军。战士们保持绝对安静,连说话都不敢,只能用手势交流。

赵崇德带领三营的战士们是主攻队伍,他们需要行进最远的距离,也面临最大的危险。
一路上,他们多次遭遇日军巡逻队,都靠着熟练的隐蔽技巧和冷静的应对避免了交火。
有一次,一支日军巡逻队与他们擦肩而过,距离近到能听见对方的呼吸声,但三营战士们屏住呼吸,趴在草丛中一动不动,成功避开了敌人的视线。

午夜时分,三支队伍已经到达各自预定位置。
一营和二营分别占据了通往机场的几条主要道路,准备阻击可能的敌人增援。赵崇德的三营则分成东西两路,准备对机场发起突袭。
凌晨时分,随着陈锡联发出的信号弹升空,突袭行动正式开始。

三营战士们猫着腰快速向机场推进,日军哨兵刚发现异常,就被突如其来的冲锋淹没。战斗打响的一刻,整个阳明堡机场陷入混乱。
赵崇德亲自带领突击组冲向停机坪。日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慌忙应战,但面对训练有素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抵抗显得杂乱无章。
赵崇德高喊着"炸飞机",带头冲向最近的一架日机,将炸药包塞进了机舱。

战士们迅速分散开来,每人负责几架飞机。他们将手榴弹和炸药包投入机舱、发动机舱或绑在机翼下。
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照亮了整个机场。一架接一架的日本战机被炸毁,有些甚至还未等战士们靠近,就被附近爆炸引起的连锁反应点燃,变成一团火球。
日军的反击随即而来。机场守备队开始组织有效抵抗,机枪火力封锁了几个主要突破口。

正在这危急时刻,赵崇德临机决断,调整了突击方向,带领一小队战士绕到机场后方,从日军意想不到的角度发起攻击,成功解除了这一威胁。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阳明堡机场上,燃烧的飞机照亮了夜空,爆炸声和枪声不绝于耳。
三营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将机场上的24架日机全部炸毁。

血与火的胜利
任务完成后,陈锡联下达了撤退命令。
按照预定计划,各部队应立即脱离战斗,迅速撤回指定地点汇合。而撤退往往比进攻更加困难和危险。
此时日军已经从初期混乱中恢复过来,开始组织大规模搜索和封锁。

一营和二营按照计划阻击了前来增援的日军,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三营作为最后撤离的部队,面临的压力最大。
赵崇德在确认所有战士开始撤离后,亲自带领几名战士组成断后小组。
他们利用机场周围的掩体,不断变换位置射击,给日军造成了主力尚未撤离的错觉。

黎明前,大部分八路军战士已经安全撤离到指定集合点。
可赵崇德和他的断后小组却迟迟未归。陈锡联焦急地等待着,希望能看到这位勇敢的营长带着战士们平安归来。
不幸的是,赵崇德和他的断后小组在掩护大部队撤离的过程中,被日军重兵围困。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赵崇德拒绝投降,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英勇牺牲。
战后从日军俘虏口中得知,赵崇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令敌人敬畏的勇气和战斗精神。

天亮时分,769团清点人数,确认完成了摧毁敌机24架的战绩,歼灭日军一百余人。
这次行动虽然付出了赵崇德等多位勇士的生命,但对整个抗战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军失去了阳明堡机场的空中力量后,忻口守军压力大减,战场态势明显好转。
这次行动不仅获得了八路军总部的通电嘉奖,甚至连蒋介石也发来嘉奖令,表彰769团的英勇表现。
这场战斗成为中国军队"以步兵打飞机"的经典战例,被写入军事教科书。

阳明堡机场之战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成为八路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典型战例。
赵崇德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全国,他被追认为“抗日英雄”,无数青年受到他精神的鼓舞。
陈锡联在这次战斗中展现出的指挥才能也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阳明堡机场之战虽只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小规模战斗,却以其特殊的战术意义和精神价值影响至今。
那个夜晚,769团创造的奇迹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中华民族也能靠自己的力量点亮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资料来源:
《中国抗日战争史》、
《八路军战史资料》
《夜袭阳明堡,威震敌胆寒》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