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解读

唐笑通 2025-01-08 14:38:35
1. 地震基本情况1.1 发生时间和地点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附近发生6.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地处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距离地震最近的断层为登么错断裂,距离约11公里。定日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麓珠峰脚下,平均海拔5000米,地形复杂多变,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2 震级和震源深度

此次地震的震级为6.8级,震源深度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较浅,导致地震能量释放更加集中,破坏力较大,地面震动强烈,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震中20公里范围内人口数约6900人,震中20公里范围内有3个乡(镇、街道)驻地、27个村,受灾区域较为集中。

2. 地震成因分析2.1 地质构造背景

此次定日县6.8级地震的震中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地块内部,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是地震多发区域。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厚度大,地质活动频繁。震中附近的主要断层为登么错断裂,距离震中约11公里。登么错断裂是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带,属于青藏高原内部的次级断裂系统,其活动性质为拉张型破裂。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同时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高原内部发育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的两种典型断裂。在这种强烈地壳形变作用下,拉萨地块及周缘断裂带活动尤为强烈。1950年以来,拉萨地块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21次,最大为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此次地震属于拉萨地块的一次能量释放,是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直接结果。

2.2 板块运动影响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是控制中国大陆西部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学机制。印度板块以每年约40-50毫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和广泛的高原变形。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受到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地壳处于一种高应力状态。在这种应力状态下,地壳内部的断层更容易发生破裂,从而引发地震。此次定日县地震的发生,正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内部地壳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板块运动不仅导致了地震的发生,还对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地震影响评估3.1 人员伤亡情况

此次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截至1月7日19时,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其中28名重症人员转移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救治。震中所在的措果乡和受灾最严重的长所乡,部分民房已经损毁,大量群众撤离到开阔地带避险。地震发生时,定日县及周边地区震感强烈,震中附近的多个村庄和乡镇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地震发生在白天,许多人在户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但震中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给救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救援队伍已经赶到各个受灾点位,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工作。

3.2 基础设施损毁

地震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毁。大量房屋倒塌,截至1月7日19时,已有3609户房屋倒塌。震中20公里范围内的村庄和乡镇,许多房屋出现严重损坏,部分建筑物墙体脱落,屋顶坍塌。交通方面,地震导致部分道路损毁,定日县措果乡G219线等路段出现塌方、路基塌陷及路面沉降,但经过紧急抢修,已恢复半幅通行。通信设施也受到一定影响,日喀则市定日县共有751个基站,截至7日13时,退服96个,退服率12.78%,影响用户600余户。此外,部分水电设施受损,但目前已基本恢复供电。地震还对当地的水利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水利部门迅速启动水利抗震Ⅳ级应急响应,对震区水利工程和可能引发的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开展拉网式排查和风险研判。

4. 救援与应急响应4.1 救援力量部署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各级救援力量迅速响应,全力投入救援工作。西藏自治区立刻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救援行动。西藏军区、武警、公安、森林、消防、交通运输等多部门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和受灾地区。截至1月7日19时,西藏共调集各级应急救援、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公安干警、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1.2万余人。其中,西藏消防救援总队派出106辆消防车、660余名指战员,携带12条搜救犬和7400余件套的救援装备;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出动600人106车,270人48车在定日地震受损严重的3个乡展开救援。此外,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专家赶赴灾区,提供医疗救治支持。救援队伍克服高海拔、低温等恶劣环境,分组对受灾村庄进行拉网式排查,利用消防车照明灯、搜救犬等设备,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4.2 灾民安置与物资保障

灾民安置方面,救援人员迅速搭建救灾帐篷,设立临时安置点。在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的临时安置点,已搭建起30余个救灾帐篷,帐篷内有保温层,受灾群众领取到了御寒的棉被褥子、防寒隔潮垫子以及简易床、应急电源照明设备。现场还提供热水、方便面等食物。此外,利用学校的教室、幼儿园、村两委等安全房屋,转移安置部分受灾群众。截至1月7日19时,已设立14个转移安置点,转移安置受灾群众3.04万余人。物资保障方面,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向灾区紧急调拨棉帐篷、棉衣被等中央救灾物资,首批5800余件已运抵灾区,其余1.6万余件陆续运抵。同时,协调爱心企业和基金会援助的应急食品、取暖炉、电热毯等生活类救灾物资也陆续运抵。电力部门全力抢修受损电力设施,截至1月7日22时,定日县县城及多个乡镇已恢复供电。通信方面,经过努力,定日县措果乡、长所乡、曲洛乡移动通信信号已全部抢通。救援力量还为受灾群众提供应急食物、应急帐篷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地震对周边环境和珠峰影响5.1 地形地貌变化

此次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对周边地形地貌产生了显著影响。首先,地震导致了地表的破裂和错动。震中附近的措果乡等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地表破裂带,这些破裂带沿着断层走向延伸,宽度可达数米,深度则更深,使得原本连续的地表被分割成不同的块体,改变了原有的地形特征。其次,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和崩塌。震中周边的山区,由于地震的强烈震动,导致山体岩石松动,许多山体发生了滑坡,滑坡体堆积在山脚,改变了山体的坡度和形态。例如,定日县的某些山区,原本陡峭的山坡因滑坡而变得相对平缓,而一些原本平缓的山体则因滑坡而形成了新的陡崖。此外,地震还导致了河流改道和堰塞湖的形成。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崩塌,有时会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这些堰塞湖不仅改变了河流的流向,还可能对下游地区造成洪水威胁。例如,定日县的某些河流,在地震后出现了改道现象,新的河道与原来的河道相比,长度和宽度都有所变化,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影响。

5.2 对珠穆朗玛峰影响

此次地震对珠穆朗玛峰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首先,地震可能对珠峰的地质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其地质结构复杂,地震的强烈震动可能导致珠峰内部的岩石发生位移和变形。虽然珠峰本身由坚硬的岩石构成,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但地震仍然可能对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稳定性产生影响。例如,珠峰附近的某些山体,可能因地震而出现新的裂缝或断层,增加了山体滑坡和崩塌的风险。其次,地震可能对珠峰的地形地貌产生一定的改变。珠峰的地形地貌主要由冰川、岩石和雪组成,地震可能导致冰川的融化和雪崩的发生。地震的震动可能使冰川内部的冰体发生破裂,加速冰川的流动和融化,从而改变珠峰的冰川分布和形态。同时,地震也可能引发珠峰上的雪崩,大量的积雪从山顶滑落,改变珠峰的雪线位置和雪量分布。此外,地震对珠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珠峰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地,地震可能导致珠峰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植被被掩埋、野生动物栖息地被改变等。同时,地震也对珠峰的登山活动和旅游业造成了影响,部分登山路线可能因地震而变得危险,登山者和游客的安全受到威胁。

6. 余震监测与预警6.1 余震活动情况

截至2025年1月7日13时,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共记录到3级及以上余震16次,其中3.0-3.9级地震13次,4.0级以上地震3次,分别为9时24分4.4级、9时37分4.2级和9时43分4.1级地震。这些余震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余震的发生是地震能量释放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在主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震源区及邻近区域的地壳应力会重新调整,导致余震活动。此次地震的余震活动也符合这一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的强度和频次逐渐减弱,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起伏活动。在余震监测方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此次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余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为后续的地震研究和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6.2 预警系统作用

预警系统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地震台网在震后5.7秒产出第一报,向震中周边地区发送了预警信息。例如,距离震中112千米的成都预警的时间为29秒,11千米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是26秒,94千米的眉山市为24秒,而在44千米外的雅安市则是9秒。预警系统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低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原理,通过监测地震初期的纵波(P波),快速计算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并在横波(S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信息。预警系统为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宝贵的逃生和应急响应时间,使得人员能够迅速采取避险措施,如撤离建筑物、关闭危险设施等,从而有效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预警系统还为重要基础设施的应急处置提供了支持,如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预警系统的成功应用,充分展示了其在地震灾害防御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

7. 地震对社会经济影响7.1 当地经济活动影响

此次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首先,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许多企业、工厂和商铺被迫停工停产,生产经营活动受到极大影响。据初步统计,地震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人民币。例如,定日县的多个工业园区和农业生产基地遭受重创,部分厂房倒塌,生产设备损毁,农田被破坏,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此外,地震还对当地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活动的中断和困难。交通中断导致物流受阻,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受限,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正常运作。通信设施受损则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企业的运营效率。水电设施的破坏则导致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居民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当地经济活动陷入停滞,经济恢复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7.2 旅游业冲击

定日县是珠穆朗玛峰所在地,旅游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此次地震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首先,地震导致珠峰景区的基础设施受损,部分旅游设施和道路被破坏,景区的安全性和可进入性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通往珠峰大本营的道路出现塌方和路基下沉,游客无法正常前往景区。此外,地震还引发了山体滑坡和崩塌,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其次,地震对游客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游客对前往灾区旅游产生了顾虑和恐惧,导致游客数量急剧下降。据初步统计,地震发生后,珠峰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减少了约80%。旅游业的萎缩不仅影响了当地的旅游收入,还对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产生了连锁反应。许多旅游从业人员面临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经济的困难。此外,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可能对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0 阅读:4

唐笑通

简介:最好的热点新闻解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