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总指挥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的计划是,让第十军死守长沙,吸引和牵制日方主力,大部分部队则在外包围日军。大家都知道,在这种安排中,第十军就是“明牌”和“饵军”,作战任务最为凶险,一着不慎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根据第十军军长李玉堂的安排,方先觉率领预十师渡过湘江后,独自决定将所有船只调走,显示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在具体战术上,则构筑了三道防线。
战斗极为惨烈,方先觉第一道防线很快被日军突破,守卫第二道防线的主力团也伤亡殆尽,最凶险时只有50人守卫,方先觉根据自己多年的军旅经验,深知这一次难以全身而退,于是就写下了遗书。
机缘巧合,这封遗书辗转到了《长沙日报》手中,《长沙日报》将这封遗书刊登在了头版,方先觉遗书的完整内容如下:
“蕴华吾妻:
此次我军奉命固守长沙,任务重大,长沙的存亡,关系抗战全局的成败,我决心以身殉国,设若战死,你和五子的生活,政府自有照顾。务令五子皆能大学毕业,好好做人,继我遗志,报效党国,则我含笑九泉矣。希吾妻勿悲!夫子珊。
民国三十一年元旦”
根据电视台节目的考证和报道,当时的报纸以头版大标题:“方师长誓死守土,予立遗嘱。”给予了重点报道,并且将遗嘱全文刊登,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参战中国军队的士气。
关于这封遗书如何到了《长沙日报》那里,有两种广为流传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由于战事过于激烈,方先觉自认为这次难逃一死,于是留下了遗书,托人送到妻子手中,但是送信的人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的妻子周蕴华,于是就把遗书寄给了《长沙日报》。
第二种说法是,遗书等被送往师政治部统一受理,师政治部主任私自拆开了这封遗书,然后据此写了一篇新闻稿,连同遗书一起送到了《长沙日报》。
不论是哪一种说法,后续的故事是相同,遗书在整个预十师和第十军以致所有参战部队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极大地激励了参战的全军将士,第十军也很好地完成了牵制日军主力的任务,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了胜利,一共歼敌5.69万人。
正是由于第十军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出色表现,李玉堂升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方先觉也获得了提拔,代理第十军军长,军衔提升为中将,并获得了四等宝鼎勋章,至此,方先觉成为黄埔军校第三期第一个获得中将军长的学员。
多年之后,当方先觉的儿子方略接受采访时回答说,“我的母亲是老军眷了,反正嫁给了军人,就准备好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