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界会议上,毛主席为何力排众议不处理张国焘,这背后有何隐情?

遮柳衣 2022-11-29 11:15:42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长征既是最传奇的段落,也是革命先辈们最危险的时刻。

在红军队伍好不容易突破重重险阻,抵达四川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地区时,张国焘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一意孤行想要南下发展的决定,令红军处在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张国焘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在俄界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为红军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并妥善解决了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的问题,为革命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在红一方面军进入四川之后,他们便一直寻求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向北发展建立根据地。

但张国焘却认为:红军一旦北上,必将遭受惨重的失利,眼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向南发展。

针对张国焘的看法,毛主席有着不同的见解。

他首先指出了南下的三个不可取:

其一是从四川南下,将要经过雪山、草地、深山老林等诸多复杂地形。

当时红军将士刚刚才结束了艰难的行程,没有休整便直接南下的话,恐怕在路上就要损失不少战斗人员。

▲俄界会议复原塑像

再者南部地区人烟稀少,且有许多少数民族部落。

这意味着红军南下,将很难得到百姓的有力支持,想要在少数民族部落中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建立根据地的难度极大。

因此南下作战红军的后勤保障难以维系,将陷入缺衣少食的不利境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国民党反动派此前为了围堵红军主力,在南方诸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防御体系。

如果贸然南下,一定会陷入敌人的包围圈,虽然红四方面军有八万多人马,但是之前反围剿战斗的失利,已经说明此时红军还不具备和国民党大军团正面交锋的能力。

因此,南下作战是万万不可取的。

▲红四方面军战士

那么北上又有什么优势呢?

毛主席也给出了自己的几条意见:

其一红军北上进入陕北地区,可以缩短与苏联的距离。

这有利于红军得到共产社会盟友的支持,而且国民党在西北地区兵力较为分散,有利于红军在当地建立根据地。

而且,当时陕北地区是有红军根据地的。

1928年起刘志丹和谢子长,便在陕北进行革命活动,并在1933年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并建立了以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为主的军事体系。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油画

在红军抵达陕北之前,原来在鄂豫皖地区活动的红二十五军也已经抵达陕北与刘志丹等人会合。

他们的到来,稳定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局势。

这里也成为了长征后,唯一保存下来的红色根据地,红军主力前往陕北后可以得到喘息和调整的时间,这比南下作战要好得多。

▲陕甘根据地负责人刘志丹

在毛主席的耐心讲解下,参加俄界会议的中央委员们,纷纷赞成北上的决议。

在确定了去哪里之后,下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不愿合作的张国焘了。

在俄界会议上,有部分中央委员对张国焘拒不合作的态度十分不满,提出要开除张国焘的党籍,夺回他手中的兵权。

毛主席听后却认为这样做很不好,他们不应当对张国焘做出太多批评,而是要尽可能地照顾他的情绪。

毛主席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断,其实和当时的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

▲毛主席塑像

当时的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长征之后,部队减员十分严重,能够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七千余人,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则有八万三千余人。

这些人,也是张国焘敢违抗党中央命令的“底气”。

如果党中央重罚张国焘的话,他说不定会带领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开战,那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俄界会议会址

再者当时红一军团的第五、第九方面军,也在张国焘的手里。

如果他对党中央的处理结果不满的话,那么他有可能对这两支部队中的战士,做出不利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为此,毛泽东认为党中央需要尽可能地争取张国焘及红四方面军战士的支持。

当时为了保全张国焘的名声,针对其错误的文件,并没有下发到全党、全军,而是只发到了中央委员的手里。

除此之外,针对张国焘之前提出的几点“建议”,毛主席也在最大程度内做出了退让,凡是和红军北上这一大前提没有冲突的内容,基本都予以通过。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另外毛主席还叮嘱其他的中央委员,在处理张国焘问题的时候,要将其追随者和广大受到蒙蔽的红四方面军指战员,区分开来。

这种态度对于之后改造红四方面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红军留住了不少人才。

在俄界会议召开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看出了张国焘表现出的军阀主义倾向,还强调这是从红军成立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俄界会议旧址

不过纵然如此,毛主席在和张国焘交流的时候,还是给予了对方足够的尊重,并默许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向南发展,说自己北上是为“他们回来开路”。

张国焘听到这种说法后,不以为然,认为北上的红军主力一定难以在陕北地区立足。

之后,他便直接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作战。

由于毛主席的忍让,红四方面军和党中央并没有形成针锋相对的高压态势,这为之后红四方面军的回归,预留了空间。

▲张国焘和毛泽东在陕北

彭德怀元帅在日后谈起俄界会议的时候也表示,如果当时开除了张国焘党籍的话,那么想要再争取红四方面军过草地和红一方面军会合,恐怕就十分困难了。

彭德怀也对毛主席的政治智慧,以及豁达态度钦佩不已。

前面我们提到,毛主席在俄界会议上指出了张国焘的军阀主义倾向,其实当时这一点,不但出现在张国焘的身上,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其他干部身上,也已经初现端倪。

红军在成立之后就有“党指挥枪”、“部队民主”和“官兵一致”这三项基本原则。

但是在红四方面军中却出现了“枪指挥党”、“官大兵小”和“一言堂、家长制”的倾向。

那时张国焘甚至默许手下,射杀“冒犯”自己的红军将士,这俨然和军阀的部队没有什么区别了,毛主席对此忧心忡忡。

▲英勇作战的红军将士

虽然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等人的领导下,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

但那时红一方面军中,有不少在红四方面军成长起来的干部,他们最终选择离开队伍投奔张国焘。

这让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建制,出现了问题,为此毛主席决定对红军进行一次重新整编。

▲红军战士塑像

在俄界会议上,毛泽东就做出了重新整编部队的决议。

他主张将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则作为政治委员,管理政治教育工作。

这样一来,红军战士们对于自己的目标,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既能北上进入陕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也向外界表示了红军进军陕北的决心。

▲担任司令员的彭德怀将军

与此同时,毛主席责成由李德、叶剑英、邓发、蔡树藩、李维汉等人组成编制委员会,对红军的队伍建制进行重新整编。

李德几人根据当时的人员情况,重新整合了队伍,并挑选出了大量年轻士兵进行培养,补全了干部的缺口,恢复了完善的指挥体系。

在这次整编过后,红军战士们有了明确的目标,红军的构成体系也更加科学,战士们可以被更好地调度,这让红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有效恢复。

▲红军战士

在红军北上的过程中,蒋介石听说胡宗南设在包座的防线被红军突破,便赶忙派新编十四师前往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天险腊子口驻守。

在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将士们在1935年9月17日晚,向腊子口发起了猛烈进攻。

虽然敌人占据了绝对的地理优势,但是毛主席的调度,让国民党守军顾此失彼,最终被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彻底击溃。

红军突破腊子口后,蒋介石便失去了阻拦红军北上的可能。

这也说明毛主席的战略选择,是十分正确的,这条消息传到红四方面军后,也令战士们欢欣鼓舞,让他们对陕北作战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最终促成红四方面军的北上会师。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

在俄界会议召开之前,红军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内部危机中。

在这种巨大压力下,毛主席依然做出了多条英明的决断,他既稳住了张国焘和红四方面军战士的情绪,还说服中央委员向陕北进军。

此后毛主席主导的军事整编,更是让经过长征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们,恢复了战斗力。

▲贴标语的红军战士

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进入陕甘地区,为革命打开了新局面。

这也让俄界会议成为了长征后期转危为安的重要节点,更成为毛主席军事和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凸显毛泽东政治智慧的俄界会议》,刊登于《党史博采(纪实)》2013年第11期

#红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