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南水滚滚来

烟雨蒙蒙情难测 2024-12-16 10:38:27

【谨以十年前发表的此文,纪念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

金秋时节,雄伟的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了各项调试任务,一渠清水送京津的世纪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千里迢迢,不舍昼夜。历经十年沧桑岁月,寄托着亿万人民殷殷期盼的滚滚南水,似奔腾的激情,昂首滚滚而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望着这一渠清水,我的思绪不由想起了为保障这一世纪工程由梦想走进现实,几代人前赴后继,舍弃自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困难的移民兄弟们。

饮水思源。我们永远有理由纪念那些可歌可泣的为之付出努力甚至家园的人们。我们永远不能忘却那些可敬可爱的为之付出一生情感无怨无悔的移民兄弟们。

五年前的夏末时节,河南省荥阳市迎来了第一 批淅川魏营村移民。我有幸成为市委派驻移民村党建工作队队长,和移民朋友们共同经历了移民荥阳后的第一个冬春。借此南水北来的喜庆时刻,撷取几朵和移民朋友相处的生活浪花,感受进京南水中汩汩流淌的拼搏、奉献与牺牲精神。

大家庭中的新成员

淅川,因南水北调,因移民而让荥阳人民所熟悉。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工程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更是河南省唯一的移民迁出县。

淅川移民搬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历时半个世纪,先后动迁40万人,是中国水利移民第一 县 。

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工,淹没了淅川1座县城,14个乡镇,最为富饶的丹阳、顺阳、板桥三川平原28.5万亩耕地淹没殆尽。

1959年,淅川首批2万多移民支边青海。

1966年至1968年,淅川7万移民迁往湖北。 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丹江水位不断上升,淅川再 次移民……

这次南水北调,淅川需要再次移民16.5万 人……

建国后的淅川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

2009年夏末,淅川移民荥阳广武东、西魏营两个行政村。其后的两年间,又移民荥阳王村竹园、高村李村;广武丹阳、城关上集。三年间,荥 阳共接受移民安置1163户,4669人。

荥阳紧邻省会郑州,西望古都洛阳,南眺中岳嵩山,北濒九曲黄河,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她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既博大精深,又内敛凝重。不排外、不欺生、重情义、讲交情。荥阳用最平坦、最肥沃土地,迎接来自浙川的兄弟姐妹。荥阳用最博大胸怀吸纳、包容来自异乡的亲人。荥阳用亘古未见的热情、最崇高的礼仪、像迎接凯旋的勇士、离家的亲人一样迎接移民到来。崭新的村庄、便利的交通、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整齐的街道、令人眼热的两层小楼、扶持移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使移民和移民村成为荥阳广袤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荥阳城乡人民梦中理想的美丽家园。

移民来荥已有四、五个年头了,时光让这个新的家庭成员已不在那么神秘,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也让这个新成员对新的环境不在陌生。共沐幸福生活,齐享盛世欢歌,荥阳这个大家庭让移民成为了过时的称谓,也让饱受流离之苦的兄弟姐妹有了一 个身心得以安歇的家。

寒风中的五星红旗

2009年的冬天是移民来荥后的第一个冬天。

当移民们刚从欢迎的锣鼓声中缓过神来,多年来少有的严冬接踵而至。好像老天有意在向移民展示它的存在,显示它的威力。 大风、大雪、严寒成为当年的气候常态,这种极端天气连荥阳本地人都有点接受不了,更让这些 来自长江之畔,终年享受着温润天气滋养的南方来客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工作队也是在第一场大雪后进村的,由于大雪封路,我 们的进村日程也推后了一周左右。新的进村道路、新的村庄、新的房屋、新的工作对象、新的环境,让我们感觉移民村有点生冷。在新建的村委会安顿下来,崭新的铺盖、簇新的灶具,但只有电磁炉烧出的面条是热的。虽能上下 铺盖四条被子,但和衣而卧,没有一点热气,只有被子压得翻个身都有困难。回头我从家里找出了十来年都不咋穿的一身在乡下工作时的马裤呢军装、大衣、大 头鞋,全副武装来抵御当年的严寒。我们尚且如此,移民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了。移民来时每家就没带多少家当,家里最惹眼的也就是厨房里的成套新灶具,整箱的挂面,卧室里崭新的大床和床上崭新的被褥,而这些都是政府统一配发的。客厅里随便摆 放着几把北方不咋见到的竹椅子。寒冷的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每次到移民家里,我们就和移民一 样坐在竹椅子上,抄着手,跺着脚说话。尽管当年移民用电没让 他们拿电费,有政府兜着,但全村只有很少几家有小孩、老人家庭自己购回了能摇头电暖气。而诺大的一套房子有一个电暖气在不停的摇头晃脑忙碌,我们感到的不是温暖而是有点滑稽、可笑 ……而更不理解可笑的是有的移民兄弟竟然穿着棉拖鞋、凉拖鞋, 走来走去。看来这些节俭的乡亲们,对北方的寒冷有点小觑了。

寒冷让村庄冷冰冰的。青壮年都到外边打工去了,刚建成的新村,一棵树都没有。鸡、鸭、 猪、狗不见踪影。只有我们一如既往的一家一户的到乡亲家中了解情况,谈天说地。村中最有生机时候是冬日的午后,大家不约而同聚集在村委的楼前,晒暖聊天,享受严冬少有的阳光。突然 ,有一天有村民向我们反映村委楼上高悬的国旗因雨雪而褪色,该换新的了。我们一看,真是。立即回城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面崭新的国旗,并立即换上,又修复了村委的扩音喇叭。崭新的、迎 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合着悠扬的歌声在移民新村上空飘荡,人们也循着歌声在集聚,在畅谈,在 眺望。

是啊,移民来时乘坐的大巴车上挂着的是国旗,每个人手里举着的是国旗,十一 “国庆”时,每家每户门头高悬的是国旗。国 旗是移民心里永远飘扬的旗帜,国旗在移民心中至高无上。

尽管寒风依然,但理想和信念始终在心中涌动 … ...

炊烟升起

冬日的严寒,让我们与移民同吃同住的工作安排变得很不现实。单位给我们配了专车,使我们来回都很方便。每天早上,我们逆着人流下村,傍晚我们又逆着人流回城。不经意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早上在进城的人流中,总有几个老人穿着棉衣,戴着棉帽分别拉着几辆架子车迎风前行。架子车在荥阳是早都淘汰掉的生产工具,这时候出现在人流中就显得有点特别。下午看到这几辆架子车装满棍棍棒棒,枝枝叉叉满载而归。仔细打量,有点面熟。原来是村里上了 年纪的移民乡亲,不甘冬日寂寞, 找来架子车,每天出门沿公路到市区周边捡拾树枝、干柴。经过不断积累,不觉间这几家用捡拾的树枝,把自己的新房用树枝围起来了篱笆院墙,并扎了活动的柴门。当时移民的新房都没有院墙和大门,这几户乡亲用自己的勤劳扎起的柴院,虽有碍观瞻, 与大家整齐的院落格格不入,但我们不忍干预,只有默认。柴院里又垒起来砖砌的灶台,烧锅做饭本就是移民乡亲过去的生活方式,烧水、蒸馍、做饭,热气 腾 腾,炊烟袅袅,给冬日寂静、冷漠的小村带来了无限生机。每当炊烟升起的时候,我们也不自觉地向炊烟靠拢,唠唠家常,说说 闲话,其乐融融。

看来,勤劳改变生活,勤劳不分南北地域。

二锅头与茅台酒

酒,充满诱惑与激情。

酒,不分地域,是男人聊天、交往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

据观察,淅川的酒风也和中原的冬季寒风一样清冽、刺激。

我们工作队一行三人,年富力强,正值壮年。每天和移民兄弟在一起,特别是和几个村组干部在 一 起的工作时间和机会较多。 共同的性别、年龄,共同面对着寒冷,寂寞、单调、枯燥的冬日生活,最能熟络后在“酒”上擦出火花,碰出激情。一开始我们到他们家时,他们总是客气的招呼我们,杀鸡吧,喝酒吧、在这吃饭吧……我们理解他们热情、好 客……更理解他们的艰辛和不易。停留在口头上的热情也让我们感动,尽管我们知道他们家里根本没有鸡,甚至连一根鸡毛都没有,更不要说杀鸡了。但融融 的感情,眼中的渴望,心中的期 待,让我们彼此心照不宣。终于在一个合适的午后,几个汉子, 为了自身原始的渴望聚在了城郊的小饭馆。一辆车,五、六、七 个人,留下一个清醒的开车。下酒菜很简单,也很家常,但肉不能少。酒,红星二锅头,价廉物美,没有客套,直奔主题。两人一瓶酒,对开,碰,喝。半斤老酒下肚,耳热、心跳、鼻子冒汗。 其后,各自随意,相互邀请… 不推、不拖、不让……虽开始语无伦次,但头挨得越来越近了, 手拉的越来越紧了,心也融在一 起了……至于后来吃没吃主食, 第二天见面问谁都记不清了。相视一笑,哈哈哈哈哈……该干啥干 啥 。

酒能使青壮年激情澎湃,神情交融,也能让我和两位80多岁老人成为莫逆之交。第一位老人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清瘦、豪爽,家庭条件在村中最好。几个孩子都有自己事业,其 中一个孩子在昆明市一个政府部门任一把手。家里彩电、布艺沙发、摇头的电暖气让客厅整洁、 温暖。因就住在村口,每天我们都会到老人家中坐坐。老人家老两口对人热情、开朗, 一到家中老人就会拿出儿子孝敬自己的茅台酒让我们喝两口,解解寒。尽 管老人是真情,但我们只能是假 意了,毕竟是茅台酒,是儿子孝敬他的……也就是这瓶茅台酒, 成为了我们感情的纽带,以致我结束驻村任务回到单位后,老人 还经常半夜给我打电话聊聊天。 另一位老人也80多岁了,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就住在村委楼下,也算是邻居吧。他在村中辈分最高,德高望重。我们经常在一起聊天,最能谈得来。在老人那里我感到有一种享受父爱亲情感觉,很是温馨。老人告诉我很多村里的真实情况,这些对我完成组织交给我们基层组织建设任务起到了很好作用,我很感激这位像父亲 一 样的老人。

结束驻村任务后,有时我曾专门到村看望过这两位我尊敬的老人 。

春天的祝福

2009年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移民的关心和帮助如溪溪暖流在寒风里涌动。

中共荥阳市委把移民安置工作作为当年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向移民村派驻党建工作队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一项具体措施。我们党建工作队一行三人每天都坚守在村里的家家户户,讲政策,摸情况,稳情绪,解忧难,并及时就移民村存在各种问题向市委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半年后,我们按照市委要求建立了移民到荥后第一个村党支部,为移民村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市直各单位、乡 镇每名机关干部对移民都有具体的帮扶对象和帮扶内容。市移民局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地就有关移民政策落实搞好服务。移民第一季小麦的田间管理由乡政府农办统一管理;移民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乡里组织清运;当年冬季 的生活用电集中由政府清结;孩子们上学有学校专车接送;对口企业帮扶的缝纫机就安放在小学校的空置教室里,不出村家庭妇女就能就业挣钱;劳动部门组织的企业对口招聘会就在村委门前广场上举行;电焊、家电维修等培训班就在村委大会议室进行… …针对移民反映较集中有关问题, 市委领导亲自主持在乡镇中心学校召开每家每户都要有人参加的 移民大会,当场就征集到的移民反映的问题,明确市直有关单位领导当场向移民承诺解决的具体时间。大会后,又就所涉及问题、解决时间、责任单位予以公告, 张贴于村中。这一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深得民心,移民的情绪一下稳定了下来。随着各项问题解决,移民放下了各种包袱,心情愉快的迎接来到荥阳后第一个春节。

移民来荥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欢乐气氛中度过的。政府对每户、每个移民都做了具体的生活安排。社会团体、分包单位也进村入户表示慰问并帮助打扫卫生、书写张贴春联、悬挂统一分发的大红灯笼。文化部门送来了锣、 鼓等,帮助排练有移民家乡特色文艺节目。乡政府组织邻村文化节目有计划地到移民村慰问演出。 元宵节移民文艺节目也随乡镇节目一起到市区向市民进行了汇演, 获得了不少的掌声。全市人民也从电视转播中看到了移民兄弟欢度新春佳节欢乐场面……

瑞雪兆丰年。新年的又一场风雪让很少见识北国风光的淅川移民平添了别样的年的味道。外出的儿女们回到新家过年,使各家团团圆圆,喜气洋洋。有许多村民结伴回淅川置办有老家特色的年货,美食的幽香在小村上空旋绕,孩子们的笑声在村户间传扬。崭新的充满喜庆的村庄,笼罩在春的祝福声中。

此心安处即故乡

移民工作是个大难题。搬迁难,稳定更难。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我们永远不变的目标和追求。

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淅 川的乡亲们在半个多世纪里深受移民之苦。得一方水土之滋润, 受一方水土之滋扰。每次和移民兄弟议论至此,都是一脸无耐, 一脸悲伤,一脸茫然。谁不愿有一个安定的、衣食无忧、儿孙绕膝、家庭和睦、稳定的生活。为一湖江水,一生较了多少劲,操 了多少心……一般人谁能受得了, 经得起…….

好在,小家还得服从大家, 局部还得服从大局。擦干泪水, 告别地下的先人老祖,义无反顾, 走向新的明天。这就是可敬可爱的淅川移民。他们的故事常使我思绪万千,感到人性的伟大,生命的崇高。自有前路崎岖,千难万险,也要百折不挠、直面应对,绝不退缩,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淅川移民。我们望着这滚滚而来的一渠清水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这些为之牺牲、奉献、拼搏的淅川 的亲人弟兄。

托党的好政策,托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实力,托全社会的开明、开放、和谐、包容。移民的安置、稳定、发展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河南移民安置工作创造的“河南经验”正助力全省移民工作向着更加富裕、和谐明天迈进。

有时我会特意到移民村去品尝移民兄弟从淅川带来的丹江鱼做的家庭菜。听着曾经熟悉的乡音,尝着带着移民情怀的家乡手艺,我不时会感觉到移民乡亲那永远也割舍不了的对那一方碧水的深深情怀。

根在哪,是难以忘怀的。

这不由使我想起苏轼在《定风波》中脍炙人口句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整首词体现着词人面对挫折不低头,面对困难不躲避,坦坦前行,无畏无惧,透着“此心安处即故乡”的洒脱与旷达。是啊,这心若安了,家也就抵达了。

淅川的移民好弟兄,国家是你们心中的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而荥阳却是你们永远安身立命、可依可靠、永不言弃的家。

有家,就有一切。

祝你们一切安好,幸福安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