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今天,正值内忧外患的清朝末期,那是一段中西方剧烈碰撞的年代,也是今天中国人最为熟悉和屈辱的一段近代历史。
让我们从一组清末老照片中感受一下一百年前百年前清朝末年底层百姓真实的生活场景。

这是郑源泰号设在门边的公益饮水点,木制小棚子里面放着两桶盛满水的水桶,方便过路人口渴后饮水。

这名衣着朴素的妇女正在使用手摇式纺车纺线,手摇纺车具体出现时间已经不可考,据推测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称軠车、纬车和繀车。因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直到现在的某些农村还在使用手摇式纺车。

这是一名未成年,他正在表演板凳上倒立,为了增加噱头,板凳上还放着一把刀。

这名小贩挑着担子,两头木桶里面应该是类似豆腐脑之类的早点。小贩沿街叫卖,木桶上有碗,方便顾客随吃随走。

这名学徒在给男子理完发后,顺便给他剃剃须。

这是最原始最简单的织布方法,用几根棍子和绳子搭建好就可以开始织布了。

在清末一些老照片里,经常会出现独轮车,当时这是古代穷人的一种谋生方式,也是底层人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雨伞是古代人们在雨天出行的重要工具,现在的雨伞坏了扔掉买个新的就好,但是当时的人们衣服破了补补继续穿,更何况在当时价格昂贵的雨伞。

她们一边晒太阳,一边在缝衣服。衣着朴素,满面愁容。

这名男子手拿烟斗,旁边放着两筐裁切好的甘蔗,正在街边摆摊售卖。

那时候,读书人都是为了考取功名,一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的老童生只能在街边代写书信补贴家用。

衣着破烂的父亲手里拿着一个用来乞讨的筐子,年幼的儿子坐在扁担筐里。面对的镜头,这位父亲虽然很是害怕,可是他还是将自己手里的筐子往前伸了伸,似乎希望拍摄者能给自己一点施舍。

当时农村的老百姓普遍贫穷,家中的孩子很早就要帮着干农活。

在城门洞下,行人来来往往,有挑着担子的小商贩,也有坐着轿子的富人。

独轮车夫为了生计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这些底层苦力不管拉人还是拉货,只要有活儿都会干。

照片拍摄于1900年的北京,从剃头匠背后的安民告示上可以看出,当时正值八国联军入侵,剃头匠所在的位置是英国的占领区。

1906年江苏淮安清江浦地区,一群鱼贩子正在一家店铺门前摆摊刚打捞上来的鲜鱼和晒干的鱼干。

照片拍摄于1889年的山西某地,这名乞丐正在沿街乞讨,他的衣服破烂不堪,表情唯唯诺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