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汉文帝三年的时候,周勃被免去了丞相的职位,接着便离开京城,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绛县。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每次河东郡的郡守、郡尉经过绛县的时候,周勃的表现就如同一只惊弓之鸟似的。他常常身披铠甲,还让家里的人也都手持兵器,然后以这样全副武装的状态去和郡守、郡尉相见。
周勃到底在畏惧什么呢?据史书所记载,是“自畏恐诛”。也就是说,他内心害怕会遭到诛杀。
这也就是说,周勃被迫只能待在家里,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赋闲起来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当中呢,他每一天都是在极度害怕死亡的那种状态下度过的,心里一直笼罩着对死亡的恐惧呢。
有这么一个人,他已经早早地就远离了权力的核心地带,不再身处权力中枢的关键位置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如此,他依旧得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他这样做可不是毫无缘由的,而是为了小心提防来自同僚的暗中使坏,那些不怀好意的小动作就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黑手,随时可能伸出来给他使绊子。而且,他重点提防的对象还是地方守尉呢,不得不说,这种情况实在是有些无奈又令人感慨。
这可真是一件让人觉得十分奇怪的事儿,太出乎人意料了,简直可以说是咄咄怪事呢!
周勃可是有着相当的声誉,就算他身上背负着重案,按常理来讲,难道能不经过任何审判程序,就直接被地方守尉在当地给处决掉吗?这显然是不太符合常规流程的,正常情况下,不管是谁,涉及重案那也得经过相应的审判程序来判定是非对错,确定该如何处置,而不是如此简单粗暴地就由地方守尉直接处决了事。
想来周勃所惧怕的并非是那种明目张胆的“诛”杀,而是让人更为担忧的“隐诛”!这“隐诛”可不比明面上的惩处来得简单直接,它往往有着更为隐蔽的手段和方式,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周勃对此的畏惧也是情有可原的呢。
隐诛,危险的气息
所谓“隐诛”,意思就是“秘密处决”啦。在古代,这可是一种常常会被用到的处决贵族官僚的方式呢。就拿汉朝来说吧,同样也存在这种情况哦。
那些被秘密处决的人,不是属于皇族宗室成员呢,就是在政治方面极具影响力的高层人物哦。
有的情况是经过了审判程序,然而却把案件的真实情况给掩藏起来,随后一声不响地就将人处死;还有的情况是完全采取秘密处决的方式,也就是根本不给人定罪,直接就把人给处死了。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那些事后遭到“隐诛”的人呢,通常都会被弄得好像是自然死亡的样子哦。要么就是压根儿都不提及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
刘邦在临死之前,曾秘密下达命令给陈平,让他前往军队之中,立刻斩杀樊哙。虽然最终这一命令并没有真正得以执行,可这无疑就是一种不经法定的定罪程序,便要直接将人处决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隐诛”手段呢。
那么,为什么周勃一见到郡守就惊恐不安呢?这其实是可以解释得通的。要知道啊,在当时的情况下,地方郡守是完全具备带着密令来执行某项特殊任务的可能性的,所以周勃才会如此惊恐不安呢。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候,河东郡的郡守一职是由季布担任的呢。
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在于,季布隶属于当时新兴的一股政治力量,也就是军吏集团。
这里所说的军吏集团,是由汉文帝特意选拔出来的各类官吏所组成的呢。其中包含了军吏、法吏、儒吏、士吏以及宗亲官员等不同类型的官吏哦。就拿军吏来说吧,有像云中太守魏尚这样的人物呢;法吏方面呢,则有原来担任河南守的吴公;而儒吏当中,贾谊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们这一类官员呢,绝大多数都缺乏清晰明确的政权方面的意识哦。然而儒吏就不一样啦,儒吏虽然怀揣着政治方面的欲望,可同时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拱卫皇权的意识。
实际上,文帝心里的想法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了。大家可以看到,军吏集团在当时逐渐兴起,而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要一步步地去取代原本占据重要地位的功臣集团呢。
那季布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他曾经是项羽帐下的一名部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被刘邦给赦免了。这个人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既不会去刻意地阿谀逢迎他人,面对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他也丝毫不会产生畏惧之感。
文帝原本是有心要将他提拔为御史大夫的,可就在这个时候,文帝听闻他有爱发酒疯的毛病。这一听可让文帝心里犯了嘀咕,毕竟御史大夫这个职位相当重要,得找个行事稳重靠谱的人来担当才行。所以呢,文帝只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原本的打算。之后,文帝留季布在长安住了一个月的时间,等这一个月过去后,就又安排他回到原来所在的郡,继续担任河东郡守这个职务啦。
季布对当时的情况十分不满,心里直埋怨文帝呢,觉得文帝在为人处事方面实在是不太厚道。他把心里的这些想法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这一番话可不得了,说得文帝那是极为尴尬,脸都不知道往哪儿放了,好半天呐,才憋出一句话来解释道:“河东那可是如同我的股肱一般重要的郡,所以才特地把你召来的……”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哦,文帝把季布留在客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呢。要是真的仅仅因为季布酒品不好就改变了原来的想法,那为什么不早点把他送回原来所在的郡呢?
文帝对于季布的去留问题,可是经过了一番思索的,这思索的时间长达一个月呢,由此可见这一个月的时长可不短呐。
换种说法来讲,文帝其实并非是在敷衍季布,要知道河东郡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呢。
要知道,军功集团的首脑那可是周勃,而他的封地绛县呢,是处在河东郡所管辖的范围之内的。大家想想看,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是不安排一个行事风格比较强势的郡守去管理河东郡,又怎么能够对周勃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呢?毕竟周勃在军功集团里地位那么重要,他的封地所在的区域,肯定得有能镇得住场子的管理,所以安排一个强势的郡守那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那些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就渐渐浮现出来了,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周勃一旦前往封国,就常常处于“恐诛”的状态,这表明他已然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然而,当我们仔细查阅各种史料的时候,却并没有发现周勃犯下了什么足以被判处杀头的严重罪行。那么,在他还没有前往封国之前,到底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才会让他如此的紧张不安呢?
这段历史的情况有些模糊不清,不过呢,也并非完全找不到线索哦。
其实呢,在汉文帝即位的前后这段时间,接连出现了好几起透着诡异气息的“死亡事件”呢。
多起诡异的“死亡事件”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闰九月的最后一天,文帝登上了皇帝之位。
在其即位之前,他的原配妻子代王后就已经离世了,具体死于吕氏被灭族那个时间段前后,不过确切的去世时间并不清楚。而到了即位的当天夜里,汉惠帝刘盈仅存的四个儿子,也就是小皇帝刘弘,还有梁王、淮阳王以及常山王,这四人都被处以了死刑。
在西汉文帝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79年)的时候啊,发生了不少事呢。文帝刚即位不久,他的四个嫡子就一个接一个地离世了。这还不算完,楚王刘交也在这一年去世了,而且啊,楚太子刘辟非竟然死在了他父亲刘交的前头,让人不禁怀疑,这楚王父子俩离世的时间可能都是在文帝元年呢。另外,齐王刘襄同样是在这一年离开了人世。到了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有两位重要人物去世了。一位是燕王刘泽,还有一位就是丞相陈平。时间来到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一年同样不平静。城阳王刘章去世了,而辟阳侯审食其呢,被淮南王刘长给杀害了。更严重的是,济北王刘兴居居然独自率军反叛,不过最后也没成功,被朝廷给诛杀了。再往后,到了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又有两位人物有着不同的境遇。灌婴在这一年去世了,而绛侯周勃呢,经历了一番波折,算是死里逃生了。最后是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落得个被绝食而死的下场。
关于其他人到底是自然死亡,还是遭遇了秘密处决,又或者是碰上了政治暗杀这类情况呢,史家对此始终是闭口不谈的,没有给出任何相关的说法呢。
在他们这些人当中,包含了皇族成员,同时也有统治集团里处于高层的人物。他们和皇帝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呢,有的是夫妻关系,与皇帝结为伴侣,相伴在其左右;有的是父子关系,作为皇帝的父亲或者儿子,有着血脉相连的亲情纽带;还有的是兄弟关系,和皇帝以兄弟相称,在皇室家族中一同成长;另外,也有是叔侄关系的,在亲属辈分上有着特定的关联;更有是君臣关系的,在朝堂之上履行着各自的职责,对皇帝有着臣子的本分和义务。
就拿齐王刘襄和城阳王刘章来讲吧,他们去世的时候都还没到三十岁呢。再看陈平,他当初投效汉朝的时候,可是被称作“美丈夫”的,由此也能知道那会儿他是个年轻人呢。还有灌婴,当时就是因为“婴虽年少,然数力战”这样的表现,所以才被刘邦提拔成为骑将的。这前后也才过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说不上他们是因为年纪大了正常“老死”的。既然不是老死,那要是因为生病去世的,又有什么必要去遮掩呢?
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对于他们的死因这件事,史家们却始终保持着沉默,没有给出任何相关的说法。
我们来看看周勃的情况,他心里是充满了恐惧呢。这里说的周勃,在当时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就陷入到了这样一种恐惧的状态之中。那这恐惧究竟是怎么来的,又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得进一步去了解与之相关的各种情形啦。总之,先联系到周勃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恐惧的情绪再说。
尽管在历史记载方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但事情的真相仿佛已经到了快要清晰呈现出来的地步了:在他们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死于政治暗杀这种情况的,又或者是被秘密地处决掉了……
齐王兄弟三人,没有一人善终
汉文帝刘恒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赞誉为“百世帝王之师”。要知道,在古代可是有众多的皇帝呢,然而能够获得如此之高评价的,那可真是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汉文帝刘恒确实有着非凡之处呢。
就只有这么一个人罢了。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二十四孝故事当中,汉文帝可是排在第二位呢,其位次仅仅次于舜帝。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这么一位皇帝,他备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呢。
即便是到了当下这个时候,只要是读过汉文帝遗诏的人,我觉得恐怕没几个是不会受到触动的呢。有一位网友对此就总结得特别到位,他说:“吾心深处是苍生。”简简单单的这一句话,却把汉文帝那份心系苍生的情怀很好地概括出来了,也难怪读过遗诏的人大多会为之触动呢。
在那守望着与被守望着的交替之间,悠悠两千年的漫长时光,就如同潺潺流水一般,悄无声息地从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淌过,已然消逝不见了。
当我们回首去看汉文帝的一生,会发现他仿佛就像是带着塑造“模范帝王”这样一个使命降临世间的。在他在位期间,可谓功绩斐然,他推行了诸多有利于国家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举措,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而等到这一切都功成名就之时,他便如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般,安然离去,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令人赞叹且值得深入研究的帝王典范形象。
平心静气、客观公正地来讲,像这样的一位皇帝,大家不妨思考一下,他会去搞那种政治暗杀之类的事情吗?从常理推断,似乎很难想象他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毕竟他平日里展现出来的行事风格、所秉持的理念等等,都让人觉得这种暗中进行政治暗杀的行为和他不太搭调呢。所以,真的要好好琢磨琢磨,这样的皇帝,到底会不会做出搞政治暗杀这种事哦。
在过去那个时代啊,说到底终究是皇权至上的社会呢。皇帝手中所握的权力那可是大得没边没沿儿的,几乎没有什么能够对其形成限制。也正因如此,皇位就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心怀不轨之人,那些对皇位垂涎三尺、虎视眈眈的家伙们,那是一个接一个、一批又一批地前赴后继,都妄图能将皇位据为己有呢。而处在这样一种局势之下,一个皇帝若想要稳稳当当地坐在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上,把江山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光靠身份可不行哦,这里面可大有讲究啦,其中关键就在于得有高明的手腕才行。凭借着巧妙的手段、灵活的策略,去应对朝堂之上的种种纷争,处理好各方势力之间的关系,如此才有可能在那波谲云诡的局势中坐稳江山呢。
你看啊,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事儿挺不可思议的,但是呢,在那种特别残酷的权力斗争的大环境之下,原本我们认为很重要的血缘关系,还有那饱含深情的情感纽带,这时候却反倒变成了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啦。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汉文帝他怎么就成了一个例外呢?为何偏偏是汉文帝与众不同,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显得格外突出,与其他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呢?这着实让人感到好奇,汉文帝到底凭借着什么能在这种环境里成为特殊的那一个呢?
尽管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表明某些人的死亡和汉文帝存在关联,然而齐王刘襄以及他的弟弟城阳王刘章这两人竟然双双突然暴亡,这其中的情况着实是显得十分蹊跷。
齐王刘襄最终的结局是离世,对于他的死,有一种可能的猜测是,他没能成功登上皇帝之位,心里一直为此事郁郁寡欢,最后便在这种抑郁的状态下离开了人世,这也只是一种可以去设想的情况罢了。
那刘章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让人更为意想不到的是,在刘章离世仅仅过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济北王刘兴居居然就独自挑起了叛乱之事,而且他还把进攻的目标锁定在了荥阳这个地方!
大家得知道,在荥阳的东北部有一座敖山,那山上有个特别有名的粮仓,名字就叫“敖仓”呢。这个敖仓可不得了,它算得上是刘邦能够打败项羽的一个很重要的“法宝”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秦朝时期在敖仓里积攒的粮食那可太多啦,多到什么程度呢?这些粮食前前后后足足支撑了刘邦十多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敖仓的重要性呢。
要知道,荥阳可是关中的门户。它作为一处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其战略地位那是相当关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常理来说,必然会安排众多兵力在此驻守,进行严密的防守。
刘兴居仅仅依靠着小小的济北国那点兵力,就妄图去撬动关中的门户,这简直就跟拿鸡蛋去碰石头一样,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嘛。可即便如此,他却仍旧固执己见,硬是发动了这场明摆着没有胜算的叛乱。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大家知道吗,往往那些失常的举动,其背后肯定是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隐情的。就拿齐王刘襄和城阳王刘章来说吧,他们的死亡原因,可是存在着诸多让人疑惑的地方呢,一直都让人觉得不太寻常,仿佛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般。
在西汉时期发生的那场诛吕行动里,齐王可是起兵参与其中了,并且从表面上看呢,似乎还立了些功劳。但实际上,他这种起兵的行为本质上就是谋反、叛乱呐。这和公然对西汉王朝的统治者进行挑衅没什么两样呢。您想啊,如果就这么放任齐王的这种行为而不加以处理,那其他的诸侯们看到了会怎么想呢?他们难免就会觉得,齐王这样做都没什么事儿,那自己是不是也能有样学样,如此一来,他们的野心可就会不断地膨胀起来喽。从长远的角度去考量的话,这齐王的事儿要是不妥善解决,就会在朝廷和诸侯之间那种原本就很微妙的关系里悄悄地埋下隐患,以后指不定会生出多少乱子来呢。
在汉朝初期的时候,那局面可是相当复杂呢,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就如同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各方势力都有着自己的盘算和诉求,彼此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颇为错综复杂的政治态势呢。
在西汉时期,其内部存在着多种势力呢。一方面有着诸侯势力,这些诸侯在各自的领地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还有功臣集团,他们可是跟着开国皇帝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功劳赫赫,自然也有着相当的势力。到了吕后时期呢,又兴起了一股势力,那就是外戚势力啦,吕氏家族等凭借着吕后的关系,权势逐渐壮大起来。而在西汉的外部,还存在着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呢,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有着自己的军队和地盘,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动静。不管是内部的诸侯势力、功臣集团、外戚势力也好,还是外部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也罢,对于西汉的统治者而言,它们可通通都是威胁呢,都得时刻提防着。
在当时的局势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诸侯的势力了。那些诸侯王啊,他们在吃穿用度方面简直能和皇帝相媲美呢。而且啊,他们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是独立的,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更为关键的是,各个诸侯国的臣民压根就还没有形成那种要为皇帝效忠的意识。就好像又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似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以诸侯王作为中心呢。虽说诸侯国的国相是由朝廷来设置安排的,可即便这样,也还是没办法杜绝一些人去鼓动诸侯王干出谋反的事儿,甚至去谋划刺杀皇帝这样大逆不道的勾当呢。
想当年啊,刘邦可是经历了一场极为凶险的危机,差一点儿就死在了赵国国相贯高等人策划的暗杀行动当中。那时候情况可真是万分危急,不过好在刘邦手下有个陈平,这人不简单呐,他建立的情报网那叫一个密集,消息极为灵通。也正是多亏了陈平所掌握的这个严密且覆盖面广的情报网,能够及时察觉到贯高等人的阴谋动向,这才让刘邦有机会做出应对,要不然的话,刘邦能不能逃过这一劫,那可就真不好说了。
由此可以看出,在很多人的认知当中,诸侯王和皇帝之间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也就是说,在不少人眼里,诸侯王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情形,比如其拥有的权势、地位以及所享受的待遇等方面,都和皇帝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让人感觉他们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明显呢。
在吕后主政的那个时期,在诸多的诸侯国当中,齐国的实力那可是最为强劲的呢。等到汉文帝登上皇位之后,齐国的这种强劲实力依旧保持着,和之前在吕后时期的状况并没有什么不同哦。
不管是从公事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私事方面去考量,齐国都必然会被当作首要的打击目标。要知道,齐王之前起兵讨伐吕氏一族,在这个过程中已然消耗了自身不少的实力。所以呢,趁着这个时机,进一步去削弱齐国的势力,这无疑是非常明智的策略。
在文帝即位之后,只是把高后当政时期从齐国所割出去的城阳、琅邪、济南这几个郡又重新归还给了齐国。并且呢,文帝以朱虚侯刘章、东牟侯曾有想要拥立兄长齐王的这个情况作为借口,有意地去贬低、削减他们二人的功劳,不封他们为王爵,仅仅给他们每人两千户的食邑,还有一千斤的金赏赐。
没过多久,齐王刘襄突然离世了。关于他的死,存在一种说法,那就是不排除他是死于秘密处决的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他的死亡原因有诸多疑点,有人猜测其离世或许并非正常情况,而是可能在某种秘密进行的处置之下丢掉了性命呢。
到了第二年的三月,当时的文帝做出了一系列举动。他在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别册封为诸侯王的这个过程当中,顺便也给朱虚侯刘章以及东牟侯刘兴居进行了封王的安排。其中,把刘章封为了城阳王,而刘兴居则被封为济北王。通过这样的册封操作,文帝不动声色地就对原来的齐地进行了分割处理,如此一来,齐国的势力也就被进一步地削弱了呢。
在汉文帝三年的四月这个时间节点上,有一位身份颇为重要的人物离世了,他就是城阳王刘章。刘章就此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在这一年的四月溘然长逝。
刘章这个人,就从他在宴会当中斩杀吕氏族人这件事来看的话,应该可以说他是刘肥所生的几个儿子里面,性情最为刚强的那一个呢。
在诛吕这场重大事件当中,刘章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呢。他可是充当了诸侯与功臣集团之间合作的重要纽带哦,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呢,刘章这人做事相当果断,在关键时刻,他毫不迟疑地就把吕产给杀掉了,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局势发展中可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呢。
我们得明白,周勃他们那时候就算已经抓住了吕禄,可也没有当场就把他给斩杀喽。为啥要这样做呢?其实啊,就是担心万一这政变要是失败了,到时候功臣这边和吕氏外戚还能够有进行和平谈判的余地呢。
也就是说,哪怕是发动了政变这种情况,陈平、周勃在当时也并没有谋划要在当场就诛杀吕氏一族的打算。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刘章带着一千多人径直闯进了宫门。在宫门内,他一见到吕产,二话不说就直接将其斩杀了。这一下,可就开了屠杀的先例。紧接着呢,功臣集团也跟着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最后把吕氏家族整个都给灭族了,没有留下一个活口,可谓是相当残酷血腥的一段历史事件了。
假设吕氏一族真的发动叛乱的话,那么刘章当时自行其是的做法便是完全能够被理解的。
经过我们的分析可以知道,实际上诸吕并没有出现擅权的情况。而且呢,他们也根本不具备作乱的那种实力,甚至说谋乱从而危及刘氏江山这样的事儿,那也是谈不上的。你看啊,当齐王起兵的时候,诸吕这边呢,竟然是在依附于功臣集团,还让灌婴带着兵去平定齐王那边的叛乱呢。
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审视刘章,他可不就是那场血腥政变的始作俑者嘛。
文帝即位的那个夜晚,情况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变。文帝居然就做出了妥协之举,当下便颁布诏书,明确肯定了此前那次政变所具有的正义性。如此一来,按照常理推断,他自然也就不会去追究刘章的罪责了。
要知道,在一开始的时候情况可能还好,可一旦文帝和功臣集团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动的情况,那么刘章的处境可就变得危险起来啦。
汉文帝刚刚即位才三个月的时间,这时候陈平等人便提出了要确立太子这件事。
程序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要知道立储这件事在任何朝代那可都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呢,关乎着王朝的传承与发展等诸多方面。但这次出现状况了,问题并不是出在程序本身,而是出在立储的时间点上,就是说选择立储的这个时机不太恰当。
在那个时候,文帝才刚刚登上皇位呢,这皇位对他来说都还没坐热乎呢。在这种情况下就去谈论立太子的事儿,怎么看都感觉太早啦。毕竟他自己也才刚刚开启这皇帝生涯的新阶段,很多事情可能都还没来得及好好梳理安排呢,这时候就急着考虑立太子,确实是有些为时过早。
文帝在即位前后所展现出来的政治手段极为老辣,这一情况使得功臣集团内心十分忌惮。当时他们所进行的册立太子这一行为,名义上虽然只是正常的册立之事,可实际上却是对文帝的一种变相威胁。他们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倘若文帝做出任何让功臣们利益遭受损害的举动,他们可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完全能够另换一位皇帝来取代文帝呢。
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有这样一种情况,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官员都隶属于功臣集团。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更换皇帝这件事儿,其实并没有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呢。
汉文帝那时年仅二十四岁,不过他属于那种心智早熟的人。在面对所遭遇的这种威胁情况时,他采取了一种示弱并且妥协的做法,那就是将自己的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啦。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帝会始终听凭功臣集团来操纵整个政局。
在文帝元年的时候,文帝采取了一个重要举措呢,那就是着力提拔了吴公、贾谊等一批人哦。他这么做可是有着深远的谋划,就是想非常谨慎、小心翼翼地去筹备并扶持起一股全新的政治势力呢。为啥要这样做?其实就是为了能够以此来和当时势力颇为强大的功臣集团形成一种抗衡的态势。
这是一场不存在硝烟的权力争夺战,各方势力在看不见硝烟弥漫的情境下,暗暗展开了对权力的角逐与争夺呢,就如同在一个没有炮火轰鸣、硝烟飘散的战场上一般,大家都在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使尽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悄无声息却又激烈非常的较量。
文帝二年年初的时候,丞相陈平竟然突然离世了。至于他的离世嘛,或许只是诸多可能情况当中的某一种结果而已。
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文帝做出了一系列举措呢。他先是把自己的好几个儿子都封为了诸侯王,这还不算完哦,又封了其他一些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就这样一直到了九月的时候呢,文帝又采取了一个重要行动,那就是把能够调动军队的兵符交到了各个诸侯国国相的手里边啦。
不得不说这其实就是一种拉拢刘氏宗室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外援的力量,从而对功臣集团起到震慑的作用呢。
文帝三年的时候刘章去世了,这件事情恰恰能够表明,到这个时候文帝基本上已经将大局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了。
假设一下,如果是文帝暗中对刘章采取了处决的做法,那这其实就意味着文帝对“诛吕事件”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这么做呢,主要是为了给功臣集团一个警告,让他们好好想想,就他们在“诛吕事件”里的那些行为,到底算是叛臣的行径呢,还是能称得上是功臣的作为。
济北王刘兴居看到刘襄、刘章这两位兄长都不明不白地离世了,心里就琢磨着,觉得接下来恐怕就要轮到自己头上了。
干脆就直接举起了反叛的旗帜,心里想着哪怕是死,那也得死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行啊!
在当时发生了一场叛乱,不过这场叛乱的结局其实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仅仅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参与叛乱的刘兴居就遭遇了失败,并且最终丢掉了性命……
齐王一共有兄弟三人呢,可让人感慨的是,这兄弟三人居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得到善终的结局。
不可一世的功臣集团
接下来咱们说一说功臣集团里极为重要的三位核心人物,他们分别是陈平、周勃以及灌婴。
最开始的时候,陈平和周勃、灌婴之间并没有那种私下里交好的关系呢。早在之前的日子里,周勃和灌婴还曾经在刘邦的跟前揭露过陈平的不足之处呢。
然而,在吕氏外戚势力崛起之后,情况便发生了改变,不再和以往一样了。吕氏外戚得势后,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势。
吕后之所以会扶持外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要知道,惠帝刘盈早早离世了,在这之后即位的那两位小皇帝,年纪都还十分幼小。而吕后她自己呢,也已经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皇权就显得颇为微弱啦,所以吕后才会做出扶持外戚的举动。
在这个时候,她心里头最为担忧的对象,并不是那些远在各自封地的诸侯们呢。相反,距离她近在咫尺的功臣集团,才是让她忧心忡忡的。
要知道,诸侯对于皇帝所构成的威胁,其实是存在着一定缓冲的,这种缓冲体现在时间方面以及空间方面。也就是说,诸侯势力的发展以及其对皇帝统治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会一下子就显现出极为严重的态势,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会有一个逐渐变化的阶段,这就是时间上的缓冲;同时呢,诸侯与皇帝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空间因素,也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种间隔感,并非是直接的、毫无缓冲余地的对抗,这便是空间上的缓冲啦。
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占据朝廷重要职位的功臣集团才是更具危险性的存在。你想啊,他们所拥有的权势可不容小觑呢。这些功臣集团凭借着自身的地位以及积累起来的各种资源等,是完全有能力直接对朝廷的局势发展起到左右作用的哦。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手中还握有足够雄厚的资本呢,甚至到了能够决定皇帝废立这般重大事情的程度。
在任何一位统治者看来,这样的情况那可都是极为巨大的隐患呢。没办法,当时的皇帝被逼到了只能去依靠外戚的力量,以此来对权臣形成一种制衡的态势,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应对这种棘手的局面啦。
若从功臣集团的立场来看,他们早已习惯了把大权都揽在自己手中呢。这时候外戚势力突然崛起,这在他们眼里,就仿佛是遇到了天敌一般。他们心里原本的设想呢,是要和皇帝一同治理天下,也就是要与皇帝共享这份至高无上的权力。在他们以往的盘算当中,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让外戚也来掺和一脚,分走一部分权力啊。
原本在吕后还在世的时候,她起到的作用是在皇帝、外戚以及功臣这三方势力之间进行调和,努力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她会采取一些举措,去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尽量让各方的利益和权力不至于产生过大的冲突,以此来保障局势相对的平稳呢。
然而,在吕后离世之后,原本存在的那种权力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了。当时全力辅佐小皇帝的外戚集团,在功臣集团看来,就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般。毕竟,这两个集团在权力层面存在着诸多利益冲突,外戚集团势力的存在对于功臣集团而言是极大的阻碍。所以,功臣集团理所当然地想要把这个被他们视作天敌的外戚集团彻底消灭掉,以确保自身在权力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和相关利益。
在吕氏离世之前的那段时间,陈平其实就已经暗暗萌生了想要夺取权力的想法啦。可是呢,他也有着自己的无奈,毕竟他势单力薄,就如同只有一只手掌难以拍出响亮的声音一样,在这种孤立无援的状况下,也就只能把这份心思先藏在心里,始终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呢。
就在那个时候,陆贾敏锐地察觉到了陈平内心的想法。陈平呢,心里头或许有着一些关于和周勃关系方面的考量。陆贾呢,很是机灵,一下子就洞悉了这些。于是,他就给陈平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陈平准备些礼物送给周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和一下他俩之间那种有点紧张或者不太融洽的关系,最后,就促成了他们两人来了一场大和解呢。
从这时候起,在功臣集团当中,原本各位成员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政见。然而,在陈平与周勃达成和解之后,整个功臣集团内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统一了行动的步调,不再像之前那样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并且,他们所有人都将矛头齐刷刷地对准了吕氏外戚,形成了一种较为一致的针对态势。
他们首先选择和当时身处长安的刘章进行结交,把刘章当作一种纽带,通过他来和诸侯势力建立起联系。
事情是这样的,明明做的那些事儿实际上就是功臣集团在为自身谋取利益,可他们却非常巧妙地把这一切转化成了所谓的“刘吕之争”。通过这样的手段,他们在舆论方面一下子就占据了制高点。
之前已经对整个政变过程进行过相关书写描述啦,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去重复讲述它了哦。
这里补充说明一下,在诛吕这一重大事件当中啊,每到那些特别关键的时刻,总是齐王这边的势力被推到前面去承担重要任务呢。就好比刘章,他可是在关键时刻斩杀了吕产,这可是极为关键的行动呢。还有刘兴居,他也在相关重要阶段去负责清宫的事宜啦。
可以想象一下,那些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功臣们啊,给齐王三兄弟描绘出了一幅极具吸引力的画面,就好像给他们画了一张很大的饼呢。而齐王三兄弟呢,毕竟还年轻,做事比较鲁莽冲动,在面对功臣们所给出的这种情况时,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深思熟虑一番,就那么轻易地被功臣们给利用了。
在事情结束之后啊,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那些所谓的功臣集团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就好像这些功劳全是他们独自完成的一样。可反过来呢,那些不好的名声,也就是恶名,却都被强加到了三兄弟的身上。这三兄弟啥也没做错,却平白无故地背负了这些不该有的骂名,想想真的是太可悲啦,让人忍不住为之叹息呢。
不动声色,从内部瓦解
那这样一场近乎达到完美程度的政变,若是呈现在文帝的眼前,真不知他内心会涌起怎样的感受。
汉文帝和刘邦是不一样的。刘邦与那些功臣们有着诸多关联,比如存在着情感方面的纽带,彼此之间还有着不少私交呢。可文帝就不同啦,他跟这些功臣们既没有那种情感上的紧密联系,也不存在什么私交往来哦。就说陈平吧,他才智过人,那智慧谋略可不一般呢。还有周勃和灌婴,他们在军队当中的威望可是相当高的,这些情况都足以让文帝心里头担忧得很,甚至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呢。
有这样一股势力,它居然能够把吕氏以及齐王都如同玩弄于自己的手掌心一般随意操控。而且在发动政变的时候,其展现出来的实力相当惊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又怎么可能不让他内心感到忌惮呢?
之后呢,淮南王刘长在汉文帝的纵容之下,行事变得毫无顾忌起来。结果呢,他就把辟阳侯审食其给杀掉了。
那这追溯起来,原因得从这儿说起呢。当时功臣集团的势力那可是相当强大,在这样的局面下,文帝这边呢,他没有什么外戚势力能够依靠。没办法,为了能和势力强大的功臣集团抗衡,文帝就只能去依靠刘氏子弟啦,甚至对他们的一些胡闹行为也只能选择纵容了呢。
关于陈平的死,存在一种说法,那就是这或许是一场政治暗杀行动。其目的呢,很可能是要斩断功臣集团的“首级”,以此来达到某些势力的特定政治意图。
在那之后,便迅速让周勃重新恢复职务。这么做呢,主要是为了降低因陈平离世而功臣集团可能产生的警惕心理。接着,又巧妙地借助贾谊等人的力量,提出让列侯前往各自的封国就藩这一举措。通过这样的安排,就把功臣集团的首脑人物周勃给打发出京城了,从而成功地打散了这群关系盘根错节的功臣们之间那种紧密的凝聚力。
之后便任用灌婴担任丞相这一要职,紧接着又派遣他去征伐匈奴。
文帝极为巧妙且不动声色地为己方争取到了能够安排人员渗入朝廷各个关键枢纽的时间。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朝廷的内部着手,逐步地对功臣势力进行瓦解,一点一点地削弱着他们的力量,最终实现从内部开始打破功臣势力原本较为稳固的局面。
在汉文帝四年的时候,懽英离开了人世。
或许就是因为懽英的死有些不正常的情况,这才让远在封地的周勃心生警惕。打那之后呢,只要是有河东郡守从这儿路过,周勃都会变得高度紧张起来,心里老是担心着自己会在别人的暗算之下遭遇不测呢。
然而,周勃的一些举动显得颇为反常,这一情况引起了郡守的留意。要知道,穿着盔甲并且还手持兵器,在当时的情境下,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作有着造反的迹象。
就这样,周勃被人给告发了,说他有图谋不轨的举动。这一下可不得了,汉文帝听闻后,就把周勃关进了大牢之中。在那大牢里面,周勃可真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呢。
之后,其通过贿赂文帝的舅舅薄昭,借助薄昭让薄太后出面干预此事,如此这般,才最终得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在这里,不得不说文帝那可真是有着天生的帝王之才呢。从各方面来看,他所展现出来的特质、能力以及做出的种种举措等,都充分彰显出其具备成为一代杰出帝王的卓越资质,仿佛天生就带着那种能在帝王之位上施展非凡抱负、驾驭天下局势的非凡才能。
他选择顺水推舟的方式把周勃给放了,乍一看呢,好像是因为孝心发挥了作用才这么做的。但实际上,他这一举动是在借着这个机会去提升外戚在朝中的地位呢。
在此之前,他做出了一系列封侯的举动。他将淮南王的舅父赵兼封为周阳侯,还把齐王的舅父驷钧封为清郭侯,另外,他自己的舅父薄昭也被封作了轵侯。
这些行为每一个都实实在在是对外戚势力给予的鼓励以及肯定。也就是说,不管是其中哪一种行为,其本质上都是在起到鼓舞外戚势力、对其予以肯定的作用呢。
也就是说,吕后外戚所具有的合法性,其实恰恰是在那一个特定的时刻就已然获得了众人的认可。
周勃经历了一番生死危机后总算是死里逃生了,可打这以后啊,他曾经的那种威严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好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似的。而且呢,原本围绕在他身边、支持他的那些势力也全都没了,就如同鸟儿失去了羽翼一般,再也不复从前的境况啦。
你看像周勃这样的情况,他要是还活着呢,其实是能够凸显出文帝的那种“德”的。可要是他死了,那可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反而会让很多方面都有所损失,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