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汕头解放后,陈赓派人打听22年前的护士:忘不了她的救命之恩
1949年秋,解放军攻克汕头后,一位将军派出多名侦察员在汕头城内四处打听一名护士的下落。这位将军就是陈赓,他心心念念要找的,是22年前在博爱医院工作的一位姓李的护士。那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失利后,这位护士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三次救下了重伤的陈赓。从那以后,这段恩情就深深刻在陈赓的心里。解放后重返汕头,陈赓第一时间就想找到这位救命恩人。但是22年过去了,当年的博爱医院早已不复存在,那位护士又在哪里?她是否还在汕头?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在战火中负伤的革命军人?
一、南昌起义与陈赓负伤
1927年7月27日,陈赓与周恩来等人秘密抵达南昌。当时的南昌城内,国民党反动派节节加紧对共产党的迫害。为了避免暴露,陈赓暂时住进了朱德的住所。这是一栋位于南昌城西的普通民居,外表看起来毫不起眼,却成了起义前夕重要的联络点之一。
起义前夕,陈赓接到任命,担任第20军3师6团1营的营长。这支部队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起义军中的精锐力量。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令下,陈赓带领1营的战士们迅速占领了预定目标。
然而,战事的发展并不如人意。8月3日,由于敌军调集重兵围攻南昌,起义军不得不按照中共中央的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城。撤退路线是沿着抚河南下,转向广东方向。在这次行军中,陈赓的1营担任了3师的先头部队。
8月24日,部队行至会昌县城外时,遭遇国民党钱大均部的伏击。作为先头部队的指挥官,陈赓当机立断,带领1营强攻敌军阵地。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一口气夺下了三座重要的制高点。但是,由于两翼的策应部队未能及时赶到,1营陷入了敌人四个团的重重包围之中。
从早晨8点开始,陈赓带领全营官兵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拉锯战。随着战斗持续,弹药消耗殆尽,伤亡人数不断增加。到了中午时分,形势已经万分危急。为了掩护部队突围,陈赓亲自带领一个小分队担任后卫。
下午1点左右,在一次阻击战中,陈赓不幸被敌人的一排子弹击中左腿。子弹打穿了他的膝盖、胫骨和腓骨,顿时血流如注。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忍着剧痛,脱掉了沾满鲜血的外衣,顺着山坡滚进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小沟。
在这危急时刻,陈赓的副官卢冬生冒着枪林弹雨跳进沟里,想要救出自己的长官。但陈赓坚持让卢冬生先行撤退,自己则装死蒙混过关。这个机智的应对确实骗过了搜索的敌军,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生存时间。
几个小时后,叶挺指挥的部队终于反攻上来,将敌人击退。陈赓被救出后,立即被安排用简易担架抬往会昌县城。但是敌情紧急,部队不得不继续转移。在周恩来的安排下,陈赓被护送上船,沿贡水前往长汀。这一路上,敌人的炮火多次击中船身,所幸有周士第率领的25师及时策应,才确保了陈赓安全抵达长汀。
二、福音医院的生死抉择
陈赓抵达长汀福音医院时,已经是8月底的深夜。当时的福音医院是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院长傅连璋是一位毕业于美国医学院的外科专家。面对送来的这位重伤员,傅连璋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展开紧急救治。
经过详细检查,情况比预想的更加严重。子弹不仅打碎了陈赓的膝盖骨,还造成了严重的骨裂和感染。由于在战场上耽搁时间过长,伤口已经开始化脓,左腿呈现明显的坏死迹象。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最稳妥的处理方案就是截肢。
傅连璋向前来探视的周恩来和叶挺通报了病情。考虑到陈赓年轻有为,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如果贸然截肢,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军事生涯。经过反复商议,傅连璋决定尝试保肢治疗。
治疗过程异常艰难。首先是清创手术,医生们必须将伤口周围的坏死组织彻底清除。没有充足的麻醉药,陈赓只能咬着毛巾忍受剧痛。手术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将所有碎骨和弹片清理干净。
接下来是漫长的消炎治疗。傅连璋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霉素注射,配合中医的草药外敷。每天需要多次换药,每次换药都是对伤员的巨大考验。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医护人员不得不在伤口周围划出多道小口子,放置引流管。
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多次对长汀发起进攻。为了保护伤员的安全,医院不得不多次转移病房位置。有一次,敌军的炮弹就落在病房外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所幸没有造成严重损失。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赓的伤情终于出现转机。伤口的感染得到控制,新的骨组织开始生长。9月下旬,他已经能够在拐杖的帮助下,勉强下地走动了。
这时候,长汀的形势越发危急。国民党军队已经控制了周边多个重要据点,随时可能发起总攻。为了确保伤员安全,医院决定将陈赓等重伤员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临行前,傅连璋特意为陈赓配制了一些特效药,并详细交代了后续治疗方案。他建议陈赓转移到汕头的博爱医院继续治疗,因为那里有更好的医疗设备,而且地理位置相对安全。
就这样,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赓被秘密护送上了一辆马车,开始了向汕头转移的journey。这一路上,虽然伤势还未完全康复,但至少保住了这条关系战斗力的重要肢体。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傅连璋院长和福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
三、汕头博爱医院的三次劫难
1927年10月初,陈赓被秘密转移到汕头博爱医院。这家医院由日本人创办,当时的院长是一位姓田村的日本医生。为了避免暴露身份,陈赓以普通伤员的身份住进了三楼的普通病房。
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入院后的第三天。田村院长在查房时发现陈赓的伤势异常,加上他的口音明显带有北方特点,立即对这位病人产生怀疑。当天下午,院长便向当地警署报告了这个可疑病人的情况。
就在警察准备前来调查的前一天晚上,负责照顾陈赓的李护士得知了这个消息。她立即采取行动,趁夜深人静时将陈赓转移到了医院的地下储藏室。第二天警察来查时,只看到一间空病房。李护士对警察解释说,那位病人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已经在昨天晚上擅自离院了。
第二次危机更为凶险。11月初的一天,一队国民党军队突然闯入医院,声称接到密报,说有共产党重要人物藏在医院里。他们挨个房间搜查,甚至连手术室都不放过。李护士临危不乱,迅速将陈赓安排进了太平间,用白布遮盖,伪装成遗体。搜查的士兵走进太平间时,被里面的气味熏得连连后退,匆匆扫视一眼就离开了。
第三次危机是最危险的一次。12月中旬,一位曾在南昌见过陈赓的国民党军官来医院看病,无意中在走廊里瞥见了正在做复健运动的陈赓。这位军官立即认出了他,准备去报告上级。
李护士获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了早已准备好的应急方案。她先是给陈赓服用了一种特制药物,使其暂时发烧,制造病危假象。然后她向院方谎称这名病人可能患有烈性传染病,建议立即隔离。趁着混乱,地下党的同志连夜将陈赓转移出院,直接送往香港。
在整个住院期间,李护士不仅照料陈赓的伤势,更是成为保护他安全的关键人物。她精心设计了多个备用方案,在医院里布置了几处隐蔽的藏身处。同时,她还建立了一个由可靠的护工和清洁工组成的秘密联络网,随时掌握医院内外的动向。
为了打消院方的疑虑,李护士还特意伪造了一套完整的病历档案,将陈赓伪装成一名在工厂意外受伤的普通工人。她甚至找来了几位"家属"配合演戏,定期来医院探视,以增加身份的可信度。
在陈赓离开前,李护士将自己积攒的一些药品和医疗用品偷偷塞给了他,这些物资后来在香港的疗养过程中派上了大用场。她拒绝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只说自己姓李,是一名普通的护士,做这些都是作为医护人员的本分。
四、解放汕头后的寻找
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陈赓一到汕头,就派出多名侦察员分头打听那位李姓护士的下落。他们首先来到博爱医院原址,但那里早已在1937年日军轰炸中化为废墟。通过走访幸存的老职工得知,医院的部分员工在战后重新组建了一家小诊所,位于西堤街。
侦察员立即前往西堤街调查。在那里,他们找到了曾经在博爱医院担任药剂师的张老先生。张老先生回忆说,那位李护士1928年初就离开了医院,据说是去了香港。后来医院几经易手,很多档案都遗失了,只知道她的名字里有个"桂"字。
为了扩大搜寻范围,陈赓又派人走访了汕头其他几家老医院。在市立医院,一位姓黄的老院工提供了重要线索。他说在抗战期间,确实见过一位姓李的女医生,可能就是当年博爱医院的那位护士。这位女医生后来参加了地下抗日工作,在1943年的一次秘密行动中牺牲了。
然而,这个说法很快被证实是一个误会。通过地方档案馆的记录查证,那位牺牲的女医生叫李明珠,是潮州人,1940年才来到汕头,显然不是1927年在博爱医院工作的李护士。
寻找工作进行到11月中旬时,意外出现了转机。一位在汕头西街开中药铺的老中医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他记得1935年前后,常有一位姓李的女士来他这里抓药,说是给贫民义诊用的。那位女士说起过自己曾在博爱医院工作,后来去了新加坡行医。
根据这条线索,侦察员们又找到了当年开往新加坡的轮船公司的部分航运记录。在1935年3月的一份乘客名单上,确实有一位李桂芳的名字。但是否就是那位李护士,已经无法确认。
到了12月,寻找工作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由于时间太久远,很多知情人已经故去,留下的档案材料也都残缺不全。一些线索追查下去,要么是另有其人,要么就是无法证实。
1950年初,陈赓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寻找工作。他让侦察员们整理了所有搜集到的线索和资料,建立了专门档案。虽然没能找到李护士,但这些努力至少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也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在寻找过程中,侦察员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博爱医院的一些老职工回忆说,那位李护士医术很好,经常给穷人免费看病。她会说潮州话,但口音不太标准,可能不是本地人。还有人说她住在医院后面的一间简陋宿舍里,生活非常俭朴,几乎把所有收入都用来买药给穷人。
五、新加坡的意外发现
1965年春,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家名为"同德医院"的小诊所里,可能找到了当年那位李护士的踪迹。这位华侨说,诊所的创办人李桂芳医生与档案记载的特征高度吻合。
陈赓立即派出调查组前往新加坡。他们在同德医院找到了大量相关资料。这家诊所创建于1936年,创始人李桂芳确实是从汕头博爱医院过来的。诊所的老病历本上还保留着她潦草但工整的字迹,与当年在博爱医院的医疗记录笔迹极为相似。
通过走访诊所的老员工,调查组获得了更多细节。李桂芳来到新加坡后,先是在英国人开办的医院工作了几个月。1936年初,她用积蓄在牛车水租了一间店面,开设了这家诊所。诊所专门收治贫困病人,医药费用往往只收成本价,有时甚至完全免费。
1942年,日军占领新加坡期间,李桂芳拒绝了日军的征用要求,坚持为当地居民看病。她将诊所改设在地下室,在夜间为伤员偷偷治疗。期间还多次为地下抗日人员提供医疗援助和藏身之处。
更令人惊讶的是,调查组在诊所的账簿中发现,从1937年开始,李桂芳每个月都会寄一笔钱到香港,收款人是"红十字会医疗站"。这个医疗站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设立的秘密联络点之一。
1955年的一天,李桂芳在为病人看诊时突发脑溢血,送医后抢救无效去世。她生前始终未婚,也没有留下任何亲人。诊所的全部财产都捐赠给了当地的慈善机构,只留下几箱医疗笔记和一些照片。
在她的遗物中,调查组发现了一个锁着的小木箱。箱子里装着一份1927年的《汕头博爱医院工作证》,一件沾有血迹的旧制服,还有一本破旧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当年在博爱医院的一些医疗案例,其中就包括一位"左膝受伤的北方病人"的治疗过程。
同德医院的一面墙上,至今还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身着白大褂的中年女医生,正在为病人看诊。照片背面写着"1950年摄于同德医院"。虽然照片有些模糊,但那坚毅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与老同事们描述的李护士形象完全吻合。
诊所外的小巷里,还保留着一块旧门牌。上面简单地写着:"同德医院,1936年创立,李桂芳主理"。每到清明节,附近的居民仍会自发地在门牌下摆上几束鲜花,纪念这位为贫苦人民服务了一生的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