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地区被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风天气搅得不得安宁,北京市民的朋友圈更是一早被 “大风橙色预警” 强势刷屏,这可是近十年来北京首次发布全市范围的大风橙色预警信号,一场被气象专家称作 “历史罕见” 的极端大风,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华北大地,其阵风强度有望突破 4 月历史纪录,局地风力简直能与台风一较高下,这般狂风究竟有多 “狂暴”,又该如何应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从风力强度来看,着实令人咋舌。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华北多地阵风飙升至 12 - 13 级,山区局地风力更是可能逾越 13 级。形象点说,13 级大风拥有足以吹断直径 30 厘米粗树木的蛮力,能将广告牌、电动车无情掀翻,就连站立的人都难以稳住身形。北京气象台数据揭示,以往 4 月平原地区最大阵风纪录不过 11 级,此次平原阵风预计在 9 - 11 级徘徊,山区更是大概率突破尘封多年的极值。尤其要注意城市高楼间的 “狭管效应”,它像一个风力放大器,使得风力骤增。延庆、昌平、门头沟等西部和北部山区,因地势狭窄,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风力超 13 级的可能性极大。
探究这股 “妖风” 为何在 4 月如此猖獗,背后是复杂的气象成因。春季北方本就多风,而此次冷空气降临前,华北地区气温急剧上升,冷暖空气激烈交锋,形成了悬殊的气压差,恰似在大气层中埋下一颗 “炸弹”。更要命的是,高空冷涡异常强盛,这种在 4 月达到超强状态的冷涡本就罕见,其独特的移动路径与超长的持续时间,不断为大风 “添柴加薪”,最终引发这场狂风盛宴。
这场大风还裹挟着一系列 “次生灾害” 汹涌而来。北方多地沙尘漫天,沙尘暴与大风狼狈为奸,北京 11 日晚至 12 日白天,天空被大风裹挟的沙尘染成一片橙黄,局地能见度不足 1 公里。为抵御极端天气,北京市教委果断行动,紧急叫停中小学户外活动;首都机场部分航班陷入延误或取消的困境;保险行业也纷纷发声,提醒车主远离高空坠物 “雷区”,农户赶忙加固大棚,力求减少损失。
在狂风呼啸中,普通人的安危牵动人心。专家紧急给出防风攻略:非必要绝不出门,若外出务必远离广告牌、工地围挡、老树这些 “定时炸弹”,高楼间狭长通道更是危险地带;居家时,要紧闭门窗,仔细检查空调外机、花盆是否稳如泰山;驾车出行避开强风路段,骑车一族最好改为步行;老人、儿童尽量宅家,慢性病患者务必随身携带药物。
值得欣慰的是,狂风虽冷,城市却暖意融融。北京环卫工人彻夜未眠加固垃圾箱,社区志愿者挨家挨户提醒收好阳台物品;外卖平台贴心为骑手增设 “避险暂停接单” 功能;还有物业免费为业主车辆罩上防尘布。这场 “历史级” 大风,考验着城市应急的智慧,唤醒着民众防灾的意识。据预报,13 日后风力渐息,气温将火箭式回升至 28℃。极端天气虽会退场,但应对气候变化这场持久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