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相继交出2025年首季成绩单,一场关于存量博弈与增量突围的暗战浮出水面。

在5G用户渗透率集体突破60%的背景下,三大运营商正从“规模扩张”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第二曲线突围”的深水区。
传统业务天花板显现
用户争夺战转向“质效比拼”
中国移动虽以2637亿元营收、306亿元净利润稳坐头把交椅,但其移动客户总数环比下滑0.1%,5G网络客户数环比增速降至4.71%,移动ARPU值同比下降2.09%至46.9元。这组数据折射出行业共性困境:中国电信当5G用户渗透率超过62%,传统通信业务已触及用户规模与ARPU的“双天花板”。中国联通虽实现3.49亿移动用户净增478万户,但其5G用户增速同样面临边际效应递减。
流量经营呈现分化态势。中国电信手机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4.2%,DOU(每用户月均流量)达20.4GB,同比增长9.1%,凸显其在内容运营、流量货币化方面的优势;而中国移动手机上网流量环比下滑5.64%,折射出其在流量价值挖掘上面临压力。家庭市场成为新战场:中国移动有线宽带客户数达3.2亿户,家庭客户综合ARPU提升至40.8元;中国电信千兆宽带渗透率约30%,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长11.5%,显示家庭场景正成为运营商争夺的第二增长极。
第二曲线爆发
量子卫星领跑,AI算力混战
在传统业务增长放缓的同时,三大运营商的第二曲线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且赛道选择出现明显分化:
• 中国电信:以“量子+卫星”构筑技术护城河。量子收入同比增长81.1%,发布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接入量子计算云平台;卫星通信收入同比增长37.2%,依托自主可控卫星资源,在应急、海洋、航空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同时,智能业务收入同比激增151.6%,视联网收入增长58.4%,展现其在AIoT领域的布局深度。
• 中国联通:押注算力网络与工业互联网。联通云收入达197.2亿元,数据中心收入增长8.8%,5G行业虚拟专网服务客户数达17941个,落地3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和7500多个5G工厂,形成“算力+应用”的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矩阵。
• 中国移动:虽未披露具体业务增速,但其EBITDA达807亿元,同比增长3.4%,占主营业务收入比36.3%,显示其通过家庭市场、政企市场优化收入结构的成效。
研发投入竞赛
从“跟随创新”到“源头突破”
科技创新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中国电信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5%,聚焦网络、云及云网融合、AI、量子/安全四大方向;中国联通研发费用提升6.7%,推出AI新产品新服务,数据服务、智能服务收入分别增长11.3%和14.0%。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虽未公布具体研发数据,但其围绕“5G-A+AI”的技术储备不容小觑。
未来战局
从“管道商”到“数字平台服务商”的
生死蜕变
三大运营商正面临三重转型压力: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新兴业务竞争加剧、技术研发投入回报周期长。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提出的“从传统运营商向数字平台服务商转型”战略,已成为行业共识。这场转型需要破解三大难题:
1. 生态构建:如何打破“管道思维”,通过AI、量子、卫星等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构建开放生态;
2. 价值重塑:如何将5G-A、算力网络等基础设施转化为可量化的行业解决方案,提升客户付费意愿;
3. 组织变革:如何从KPI驱动的运营商体制,转向鼓励创新的科技型企业机制。
当5G红利逐渐消退,三大运营商已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中国电信在量子卫星领域的“非对称优势”,中国联通在算力工业互联网的“垂直深耕”,中国移动在家庭市场的“场景霸权”,或将重塑行业格局。而最终决定胜负的,不仅是技术储备与资金实力,更是从“规模思维”向“价值思维”的进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