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基层干部“躺平”之象,寻治理困局破局之策

蒙蒙娱乐趣事 2024-11-07 02:28:37

在社会治理的基层舞台上,一股不容忽视的暗流悄然涌动——部分基层干部陷入 “躺平” 状态。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基层干部个体的职业轨迹与价值彰显,更如蝴蝶效应般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的效能、民众的切身福祉,乃至党和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与公信力。

一、基层干部 “躺平” 现象:表象与根源的深度剖析(一)外在表现:消极怠工下的基层治理困境

1.工作热情消退,积极主动性缺失。对待工作任务,不再全力以赴,而是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缺乏曾经的担当精神。在面对问题时,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是推诿扯皮,能躲则躲,仅仅满足于勉强完成基本工作指标,全然失去了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2.创新意识匮乏,墨守成规成常态。习惯于遵循既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对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不愿投入精力去探索创新。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发展,使得许多工作陷入僵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3.职业追求迷茫,晋升动力缺失。对个人职业发展失去信心和热情,不再将晋升视为努力的目标,对工作业绩的提升也漠不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消极怠工、无所作为的状态,忽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沦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 “边缘人”。

(二)内在成因: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1.权力风险与舆论重压的双重夹击。实权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难免触及各方利益纠葛与矛盾冲突。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舆论焦点,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旦发生问题,尤其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舆情事件,基层干部往往被上级视为问题的源头和麻烦的制造者。在这种情况下,干部的政治前途变得岌岌可危,晋升之路可能就此中断,甚至面临降职、处分等严厉处罚。这种巨大的权力风险和舆论压力,使得许多干部为求自保,选择明哲保身,放弃积极作为,转而采取 “躺平” 策略,以避免引火烧身。

2.工作重压与回报失衡的心理落差。基层工作本就任务繁杂、千头万绪,实权部门更是承担着繁重的考核指标和工作任务。干部们常常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加班加点成为工作常态。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干部管理监督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往实权部门可能存在的不正当利益空间被大幅压缩。干部们在付出巨大努力的同时,却未能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物质回报和精神激励。长期处于这种失衡状态下,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打击,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和失望情绪,进而选择以 “躺平” 来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3.容错纠错机制的虚化与缺位。尽管各级政府在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机制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方面,容错范围和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量化指标,导致在实际判断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容错纠错程序繁琐复杂,需要干部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和解释说明,这使得许多干部望而却步。此外,当问题影响超出体制范围,引发社会舆情时,干部往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上级部门通常只是要求干部自行解决问题、平息舆情,而缺乏实质性的支持和保护。这种容错纠错机制的虚化和缺位,使得干部在工作中顾虑重重,害怕因一时失误而承担过重责任,最终选择不作为以规避风险。

二、“躺平” 现象的危害:基层治理的危机与挑战(一)治理效能的严重下滑

基层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执行力直接决定了基层治理的成效。“躺平” 干部的消极怠工,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政策执行不到位,问题解决不及时。许多关乎民生的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关注和妥善解决,基层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困境。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感受到政府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大打折扣,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也随之减弱。

(二)人才流失与队伍士气的双重打击

“躺平” 现象在基层干部队伍中的蔓延,犹如一股消极的风气,迅速侵蚀着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干部在这种氛围中会感到失望和沮丧,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抑制,甚至可能被同化。长此以往,基层干部队伍将失去活力和创新精神,陷入一潭死水。同时,这种不良现象也会使优秀人才对基层工作望而生畏,不愿投身其中。基层人才的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基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形象与公信力的受损

基层干部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直接纽带和形象代言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民众的密切关注之下。“躺平” 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直接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让民众对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态度产生质疑。政府在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基层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三、破局之策:激发基层干部活力,重塑基层治理新貌(一)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护航精准界定容错范围与标准。深入调研基层工作实际,结合不同部门、岗位的工作特点,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容错范围和标准。明确区分因不可抗力、先行先试等客观原因导致的失误与故意违规违纪行为,确保容错机制既不纵容错误,又能给予干部合理的试错空间。简化容错纠错程序。优化容错纠错的申请、核实和认定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环节和证明材料。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启动容错纠错程序,缩短处理周期,让干部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信任。强化容错纠错结果运用。将容错纠错结果与干部考核、晋升、奖励等挂钩,对于经认定符合容错条件的干部,在考核评价中客观公正对待,不影响其正常晋升和职业发展。同时,及时总结容错案例经验教训,为其他干部提供参考和借鉴,鼓励更多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二)优化工作环境与激励机制:提升干部获得感,激发工作动力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与资源。根据基层干部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确保任务分配均衡、合理,避免出现任务过重或过轻的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工作的资源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为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专注于工作。构建多元化激励体系。突破单一的晋升激励模式,建立包括物质奖励、精神表彰、职业发展规划、荣誉授予等在内的多元化激励体系。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干部,给予及时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如颁发奖金、荣誉证书、晋升优先等。同时,关注干部的职业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机会,拓宽干部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看到希望和未来。

(三)加强干部培训与思想引导:增强干部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针对性开展干部培训。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需求和干部的能力短板,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管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增强他们应对复杂问题和挑战的信心和能力。强化思想教育与价值观塑造。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通过学习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廉政教育等方式,激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自觉摒弃 “躺平” 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身基层治理工作。

基层干部 “躺平” 现象是基层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只要我们深入剖析其成因,充分认识其危害,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就能够激发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重塑基层干部队伍的活力与形象,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让基层干部重新成为基层治理的中流砥柱,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宏伟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0 阅读:0

蒙蒙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