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后半生》里许娣演的那个亲家母刘丽娜,简直是一颗行走的“人间炮弹”——葬礼上手机铃响《好日子》,相亲角里怼天怼地,儿女家事管得比居委会大妈还宽。观众一边血压飙升骂她“作妖”,一边又忍不住被她那些浮夸表情包逗得笑出眼泪。但要是你以为许娣戏里戏外都这么“疯癫”,那可就被她骗惨了。这老太太的演技就像重庆火锅,表面红油翻滚辣得人跳脚,底下全是慢火熬出来的醇厚底料。

刘丽娜这角色刚出场就踩中观众雷区:老伴葬礼上手机铃声是《好日子》,红发闺蜜团大闹灵堂,活脱脱把丧事演成喜剧小品。这种“作精”人设放别人身上早崩了,可许娣硬是演出了角色的合理性——她不是坏,是焦虑到变形。女儿嫁了高知教授,自己却是个普通老太太,生怕亲家瞧不起,只能靠咋呼刷存在感。你看她给沈卓然张罗相亲时那劲头,活像菜市场大妈抢打折鸡蛋,嘴里喊着“门当户对”,眼里全是怕被时代甩下的恐慌。

但镜头一关,许娣立马切换成片场“定海神针”。有场戏需要她边哭边撕房产证,导演喊卡后全场静得能听见针掉,她却突然掏出块手帕擦鼻涕,开打趣玩笑呢,瞬间把现场氛围又搞起来了。

都说许娣是“片场开心果”,可她的幽默从来不是无脑耍宝。有回拍刘丽娜大闹医院的戏,剧本写她该摔病历本,她愣是加了段用南京话骂街的即兴发挥:“侬个赤佬搞七捻三!”导演没喊停,现场工作人员憋笑憋到内伤。这段后来成了全网热转的经典片段,但少有人知道,为了这句方言台词,她拉着南京籍灯光师练了整晚,连“侬”字发音的鼻腔共鸣都要抠细节。

这种较真劲儿从她年轻时就没变过。当年在曲剧团排《少年天子》,她演个只有三句台词的小宫女,硬是翻遍清史稿给角色写了三千字小传。如今六十七岁拍《我的后半生》,照样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片场,裹着羽绒服在监控器前看回放。有场戏拍她和张国立的对手戏,剧本写她该扇对方耳光,开拍前她偷偷往手心塞了块海绵。结果这场“假打真怒”的戏一条过,把沈卓然那种又爱又气的纠结感演得淋漓尽致。

别看现在年轻人只知道她是“薛甄珠”或“刘丽娜”,许娣当年在戏曲界可是扛把子——北京曲剧首位梅花奖得主,唱《茶馆》能一人分饰十二角。转行影视圈后,《我的前半生》里那段魔性广场舞就是证明:扭胯摆臂带着戏曲身段的韵味,连转三个圈不喘气,弹幕都在刷“这老太太年轻时绝对是个角儿”。

这种跨界不是简单的技术平移,而是艺术感知力的降维打击。拍刘丽娜发现连亦怜要房产证那场戏,剧本要求她摔杯子,许娣却设计成先轻轻放下茶杯,再突然掀翻果盘——前者是戏曲里的“冷处理”,后者是影视化的爆发力。果然,这场戏播出后,#亲家母摔盘子的压迫感#直接冲上热搜,网友说“隔着屏幕都怕碎片溅脸上”。

戏外的许娣比刘丽娜通透多了。丈夫俞建伟放弃事业当全职煮夫,外界嘲讽“女强男弱”。有次拍戏咳出血丝,她瞒着剧组连拍三天,杀青后才去医院。这种举重若轻的人生态度,让她把刘丽娜的可恨演成了可怜,把市井气熬成了烟火气。

《我的后半生》里有句台词特适合她:“人活一辈子,总得有点不管不顾的劲儿。”许娣的“不管不顾”,是对职业的死磕,是对生活的热忱。如今六十七岁的她依然每天背台词、练身段,听说最近还学着玩短视频,最新一条是教网友用戏曲腔唱《孤勇者》。这老太太就像她最爱的二锅头,越陈越烈,越品越有味儿——银幕上她可以是任何人的妈妈,但人生的主场,她永远是自己故事的大女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