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器械之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且24小时后方可转载。
近日《澳大利亚商业评论报》报道,欧洲Buyout(收购型)私募基金Permira璞米资本正在寻求出售旗下的I-MED公司,预计售价在30至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至290亿),或将创下2024年最大的医疗并购交易记录。
I-MED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诊断成像供应商,拥有4,000多名员工,450名医生并经营着250家诊所,近期刚刚通过收购美国第二大远程放射学集团StatRad,进入美国市场。
据悉,璞米资本正寻求在9月初实现对I-MED的出售,据Street Talk、《澳大利亚商业评论报》透露,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贝恩资本(Bain)和微星(MSI)等已展现了收购的兴趣。
01
备受资本青睐的医疗企业
持续全球化扩张
I-MED是世界领先的诊断成像提供商之一。它提供全面和高质量的服务,包括 X 射线、PET、CT、MRI、核医学、超声波、乳房 X 光检查和介入手术。2014年4月I-MED被瑞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殷拓(EQT)集团收购,殷拓通过赢得医院合同扩大业务,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并通过附加收购支持公司发展,从而使I-MED成为澳大利亚真正的市场领导者。在殷拓中型市场控股期间,I-MED收入增长了37%,EBITDA增长了48%。此外,在所有权期间,全资诊所的数量增加了36%,放射科医生的数量增加了27%。在2017年创造了近7亿澳元的收入,为30,000多名患者提供服务。
2018年,璞米资本以超过8.52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I-MED的首次收购以来,I-MED收入及规模同样实现了大幅提升。在出售时,I-MED只有200多家诊所,年收入约为1亿美元。如今,Permira在250家诊所的收益远高于2亿美元。
在璞米资本的管理下,I-MED于2020年收购了另一家澳大利亚医疗影像诊断服务提供商Alfred Medical Imaging,扩展到塔斯曼地区,进一步深化和扩展I-MED全澳领先的影像诊断网络。
2021年收购了新西兰北岛的Hamilton Radiology 及其旗下Midland MRI。自早前进军新西兰影像诊断市场以来,此次是I-MED在新西兰放射科诊所领域的首项重大投资。
I-MED还获得了10.1亿美元的贷款,为Permira的原始贷款再融资,并为进一步的并购留出了空间。
2024年7月1日,I-MED与总部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远程放射学集团StatRad签订并购条款,进入美国市场。
I-MED表示,通过收购该公司,预计将增加约9000万美元的年收入和2000万美元的收益(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StatRad 成立于 1995 年,自称是美国第二大放射学集团。
I-MED首席执行官Shrey Viranna 博士表示,I-MED一直在寻找向北美扩张的目标,因为看到了美国与澳大利亚市场的相似之处。与美国类似,在持续的放射科专家短缺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对远程放射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目前,远程放射学约占I-MED收入的10%,其医生每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70家医院处理超过100万份报告。
在过去的两年里,I-MED的领导层一直在向StatRad抛出橄榄枝,了解其技术和市场。目前该交易的条款尚未披露。
经过上述一系列扩张,I-MED预期估值达到了约40亿美元。
有消息显示,目前Permira正为预计将成为 2024 年最大的私人医疗保健交易之一做好准备,正在努力争取9月份启动I-MED的销售流程,希望买家能够提出至少30亿美元的报价。
若摩根士丹利或贝恩资本等机构最终成交,I-MED将转变为美国资本控股的企业。
02
全美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
占据近半市场
所谓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Medical Imaging Center),又称为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是指独立于医院的医学影像诊断部门而设置的,应用X射线、CT、磁共振、超声等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检查,并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并出具影像诊断意见的医疗机构。
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市场在美国已经发展了30年以上,由于美国私立医院高度市场化,对于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的需求较高,市场发展稳定。美国大约有6800家独立影像中心,美国影像市场每年规模约10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来自第三方的市场。
以美国最大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公司RadNet为例,自2006年以来,RadNet的公司规模增长了四倍。营业收入从2009年的4.95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6.17亿;EBITDA从2009年的1.06亿增长至2023年的 2.451 亿美元。RadNet预计 2024 年收入将增长 21% 至 41%,调整后的 EBITDA 将增长 51% 至 77%。
03
中国市场起步
县域影像之王登陆港股
相较之下,中国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行业起步较晚,中国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是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出台《关于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目前还属于市场探索阶段。
沙利文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约为2,500亿元,而第三方影像中心潜在市场约550亿,占比仅为25%左右。
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医学影像存在的问题:大型三甲医院核医学科、超声科、放射科病人负荷过重,等号难,排号难;大型公立医院新增设备受限,部分高端客户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中小型私立医院购置大型影像检验设备面临资金和审批困难,造成资金浪费等。沙利文预计未来中国第三方医学影像服务市场将迎来高速发展,占比逐步升高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0%左右的水平。
2024年6月7日,“县域影像之王”一脉阳光集团正式敲锣上市,成为港交所“医学影像服务第一股”。截止7月26日,公司市值达66.99亿港元。
一脉阳光目前在全国有101家医学影像中心,门店数量为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第一,影像中心收入位居行业第二。
最新资料显示旗下独立影像中心数量超过100家,分布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54个县,是中国门店数量规模最多的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也是持有“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许可证”牌照数量最多的机构。2023年其影像中心的日检查量可达20000次,拥有PET、超导MRI、多层螺旋CT总量超220台。近三年实体影像中心业务收入占比在63~75%之间,2023年实现了6.4亿元的收入规模,其中86%的门店都处于盈利状态。
——
今年初,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预测,与2023年相比,全球并购交易量将增长50%,这要归功于企业信心的增强和全球经济的利好消息。在医疗保健领域,较低的利率、对增长的渴望以及在美国对整合的需求可能会推动交易。
那么,刚刚步入美国市场的I-MED集团,能否一举进入美资控股时代,走向更大的全球市场?器械之家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