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考后家长做对这3件事,孩子学习后劲超乎想象,不妨试一试

敖爸聊教育 2025-04-24 22:29:16

最近中小学都在举行期中测评,这也算是双减新政下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一次摸底。

每次半期考,都总有一些考砸了的孩子要陷入人生“低谷”:他们或害怕、或迷茫。

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地应对,就很有可能打击到孩子的学习后劲。

一位朋友就给我分享了他儿子半期考后的情况。

考试结束那晚,儿子攥着卷子站在家门口,怯生生的不敢面对家长。

他说,看到那个场景,他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考砸了连饭都不敢多吃一口,生怕多说一个字就换来父母的责骂。

因为感同身受,朋友开始理解孩子,并没有去斥责孩子,反而给了孩子更多的安慰和支持。

孩子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睛开始有了光,下决心要改变自己了。

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孩子对世界的初印象。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半期考后家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在悄悄塑造孩子对“失败”的定义——是把它当作成长的跳板,还是压垮自信的石头。

你看过《垫底辣妹》吗?那个被贴上“废物”标签的女孩,在妈妈一次次说出“没关系,我们还有进步空间”后,硬是从班上倒数考上了名校。

其实,孩子的后劲,从来不是靠补习班和题海战术堆出来的。

它藏在父母接住情绪的那双手里,躲在试卷上被圈出的“宝藏”里,长在孩子自己定下的“小目标”里。

半期考当然不是终点,而是一张特殊“地图”。

只要用对了方法,我们就能帮孩子找到那条越走越亮的路。

01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分数——考试后的第一句话决定亲子关系

孩子攥着试卷回家时,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去年冬天,邻居家上初中的男孩数学刚过及格线。

他爸看见分数,脱口就是一句:“又考得这样差!你天天学的什么鬼东西?”

孩子大受打击。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孩子拿到成绩的那一刻,最怕的不是分数,而是回家后看到父母眼里的失望。

我记得电影《垫底辣妹》里有个场景:女儿沙耶加考了0分,妈妈接过试卷,没有皱眉也没有叹气,只是轻轻说:“没关系,我们还有进步空间。”

后来这个被所有人骂“废物”的女孩,硬是考上了名牌大学。

情绪就像一杯水,装满了就再也倒不进新东西。

去年有个真实案例让我很有触动:一位爸爸发现儿子物理考了58分,没讲题更没训人,只是拍拍儿子肩膀说:“走!踢球去!”

一个小时后,大汗淋漓的孩子自己先开口了:“爸,那道题我其实会做,就是当时考试太心急了,这是一个教训。”

心理学上有个“安全基地”理论——当孩子感到被接纳时,才有勇气向外探索。

半期考后如果急着去找孩子“理论”一番,孩子就很有可能破罐子破摔。

家长行动指南:

第一句话试试这句:“我知道你也很在意这次成绩,我们先调整好心情,再聊聊好吗?”(别小看“调整”两个字,它能让孩子的防御盔甲瞬间卸下。)

用胳膊肘代替嘴皮子:拥抱、拍肩、甚至只是默默给孩子递杯牛奶。实验证明,肢体接触能快速降低孩子的压力激素水平,比唠叨100句“下次努力”更管用。

只有先暖了孩子的心,才能让错题变成下次进步的催化剂。

02 把试卷变成“寻宝图”——用游戏化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打游戏时,输了关卡反而越挫越勇,可面对错题却像见了天敌一样,束手无策。

我们家长有时会忍不住去想:孩子真的是怕错题吗?

在我看来,孩子怕的不是错题,而是错题背后父母的那句“你怎么又错了”。

为什么游戏能让孩子“上瘾”?因为闯关的成就感是实打实的——打败一个BOSS,经验值就涨一截。错题何尝不是学习路上的小怪兽?

家长行动指南:

给错题穿件“戏服”:试试对孩子说:“这道题藏得太深了,跟我们玩捉迷藏呢,你要想办法把它给找出来!”

角色互换:周末让孩子当“小老师”,用小黑板讲错题。你故意举手:“老师,这里为什么不用加法用乘法呀?”孩子越讲越明白,你越问越“笨”,学习效果就初步达到了。

03 定一个小到不可能失败的小目标——微习惯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需要成长目标。

其实,很多时候压垮孩子的往往不是任务本身,而是那个大得吓人的数字。

作家斯蒂芬·盖斯曾经是个“躺平青年”,直到他定下“每天1个俯卧撑”的目标。

听起来像是笑话?可事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坚持一年以后,他不仅练出肌肉,还写了本畅销书《微习惯》。他说:“小到荒谬的目标,才能骗过大脑的畏难情绪。”

上初一的轩轩有段时间英语老是不及格,他爸没逼他刷题,只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每天背5个单词,行不?多一个都算犯规。”轩轩撇撇嘴:“这也太简单了吧,爸爸你小看我了。”

结果让他爸爸很是吃惊,不到半年,他就举着单词本炫耀:“爸!我今天又超额背了20个!”

原来,人一旦跨过“开始”那道坎,根本就停不下来。

为什么小目标能创造奇迹呢?

原因是,在心理学有个“登门槛效应”——人一旦接受一个小要求,就更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就像到郊区爬山时,看着蜿蜒的山路正踌躇不前,但同行者告诉你,“先走到前面那个不远处的小亭子”,走着走着,最后发现自己竟然已爬到了山顶。

家长行动指南:

1.把“高山”切换成“台阶”:

别轻易对孩子说“期末要考进前十”,可以改成非常具体又非常小的目标,比如“每天彻底弄懂一道错题”。

别催孩子“一个月就要读完《西游记》”,不妨让孩子试试“睡前读10分钟,哪怕只翻两页”。

2.让进步“看得见摸得着”:和孩子画棵“成长树”,每完成一天目标就贴片叶子,这样孩子就能直观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我们家长与其和孩子较劲“你为什么做不到”,弄得彼此都很难受,不如把学习目标适当缩小。

这样目标虽然小了,但孩子更容易做到持之以恒,且不易受到中途夭折的打击,日积月累下来就很可观,最终能成就大目标。

结语

半期考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界碑,真正决定孩子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某次考试的分数,而是他面对成长低谷时,父母仍能始终如一地给予支持和理解。

当孩子带着这份底气往前走时,你还用担心他没有学习后劲吗?

家长可以这么做:

睡前放下手机五分钟,问孩子:“今天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把“你考了多少分”换成“哪些题让你觉得自己特厉害?”

哪怕孩子只比昨天多记住一个公式和单词,也可以指着“成长树”上的新叶子说:“看!这就是你今天的战利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