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800人,朱老总多年念念不忘

扶苏过去录 2024-06-06 07:51:16

«——【·前言·】——»

周总理曾这样评价他:“他这辈子没有清共,没有反共,没有把左派青年干掉。”一度冒着极大的危险,对工农3个造反派进行了救援。忠心耿耿地执行孙中山政策的国民党内爱民爱兵的最佳将领。

1939年3月17日,一声枪响,一位手提药箱的老者倒在了昆明西城脚,鲜红的血从体内溢出。沧桑的眼眸中似乎牵念着什么,伸出手想要触及散落一地的药物,颤颤巍巍,终是近在咫尺,远在天涯,微弱的气息,戛然而止。

躲在暗处的两抹身影,见到老者没了气息,迅速藏起手上的枪,离开了现场。

老者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被人当街枪杀?

这位老者名叫范石生,原名范石僧,云南人,中国同盟会成员,国民党高级军官。

范石生出生于极为贫困的家庭之中,其成长环境颇为艰难。在他年少之时,便跟随伯父范宗濂学习医术,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在他 16 岁那年,凭借着自身的聪慧和努力成功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可谓是相当不易。然而,命运的转折到来,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面对这一变故,范石生并未气馁,而是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最终顺利考入昆明优级师范。在读书期间,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踏上了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的征程。

来自对立方的一封信

在 1927 年 10 月那个局势复杂且艰难的时期,朱德所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在经历了潮汕的挫败后,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队伍遭受重创,士气低落,物资匮乏,前景一片渺茫,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深渊之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

而恰在此时,一封意义非凡的信从范石生那里传到了朱德的手中。

范石生早年间便怀揣着为国家和民族谋求出路的宏大志向。他坚定地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革命事业充满热忱。1927 年,当蒋介石悍然发动“清党”,公然背叛革命之时,范石生对其行径予以了严厉痛斥。

其实,一直以来,二人就存在着嫌隙,芥蒂还是因为滇军,范石生在意的是蒋介石对滇军的轻视,而蒋介石也受到过范石生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羞辱,这使得蒋介石对他心怀嫉恨。

在遭受蒋介石的不断打压之下,范石生深感自身力量的单薄,急切地想要寻找强大的助力以与之抗衡。

于是,他主动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联络,期望能携手合作共同进攻广州。事实上,早在南昌起义之后,周总理就曾明确指出,范石生与中国共产党有着一定的联系,他是起义军南下广东时可以合作的重要对象。

范石生和朱德,他们不仅是同学关系,更是有着深厚情谊的金兰之交。在朱德面临困境的关键时刻,他自然地想到了就在附近的这位老同学,而范石生也深知老同学及其所率部队的艰难处境。

就这样,范石生怀着真诚与善意写信给朱德,经过两人深入的商议,最终决定让南昌起义的余部暂且以 16 军 47 师 140 团的番号存在。朱德化名为王楷,担任了范石生军队中的团长。

图源网络

在范石生的大力帮助下,朱德所率领的起义军获得了难能可贵的休整时机,兵员数量得到了有效补充,枪弹、被服、医药等各种物资也都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这一系列的支持举措,对于起义军后续的战斗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别之后,各自征程

在临别之时,范石生怀着真挚的情感写下书信赠予朱德,其中的一句话极其深刻地印在了朱德的脑海之中:“你们未来是会成功的!”

在当时那个危急的关头,朱德对于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产生太过强烈的感受。毕竟那时的情境下,中国共产党所前行的道路依旧荆棘密布、危机重重,整个局势复杂而又险恶,国民党反动派的势力依旧强大且气焰嚣张。

然而,随着后续朱毛红军胜利会师,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朱德愈发深刻地体悟到了范石生这句话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在离开了范石生的 16 军之后,朱德所率领的这支部队行动极为迅速。他们宛如一支锐不可当的箭头,以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没多久便成功地攻下了仁化县城。

在这之后,朱德等人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协助仁化农军顺利完成改编的工作中。当一切准备就绪,朱德毅然决然地、果断地一举发动了湘南起义,犹如一颗惊雷在这片土地上炸响,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一幕。

令人颇感玩味的是,范石生的部队明明就处于附近区域,距离并不遥远。然而,当面对朱德所部的这一系列重大举动时,范石生却依然持续保持着那种看似不可思议、不闻不问的态度,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毫无关系一般,并且丝毫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迹象。

这种情况无疑就让朱德的部队获得了更为宽松的施展空间和有利条件,仿佛为他们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使得朱德等人能够更为从容地去开展各项行动和进行战斗部署。

事实上,范石生之所以会采取这种看似匪夷所思的态度,并非是他对朱德所部的行动一无所知。要知道,范石生与朱德之间有着颇为特殊且复杂的关系。

范石生对于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政治腐败早已深感不满。他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内部的这些激烈矛盾和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对整个国家和民族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着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去改变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因此,他希望能够通过支持朱德所部的行动,来为国家的未来寻找新的希望,推动国民党内部的改革和进步。他明白,朱德所部所代表的力量,或许正是能够打破这种僵局的关键。

往事的是与非,真假难辨

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范石生是一个有正义感、有爱国情怀的人,他的行为和言论都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那为什么他会被人枪杀呢?

范石生和杨臻曾是同学和结拜兄弟。他们在云南讲武堂共同学习和成长,后来一起在部队中打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人生道路逐渐发生了变化。范石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接触早期的革命思想,成为宣传革命的积极分子。后来,他在蔡锷部队任职,并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臻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关于他的具体经历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与范石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但也不能光凭这一点就贸然断定范石生与杨臻之间存在仇怨。对于范石生为何会遭此厄运,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来阐释其中缘由。

一方面,从为父报仇的角度来看,杨维骞和杨维骧两兄弟坚定地认定范石生就是致使他们父亲杨臻离世的罪魁祸首,怀着这样的仇恨,他们经过精心的谋划最终实施了这次暗杀行动。另一方面,有传闻说,朱德曾经回忆道,范石生曾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公然对蒋介石表现出不逊与羞辱。

而蒋介石向来是个睚眦必报之人,在其逐渐爬上国民党头号人物的位置后,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搜寻到能给范石生定罪的所谓“证据”。

鉴于此,也不能完全排除是蒋介石在暗中布局策划了这起暗杀事件的可能性。毕竟以蒋介石的性格和手段,他极有可能因为之前与范石生的过节而采取这样狠辣的行动,借杨臻儿子之手来除掉范石生这个他所记恨的人。

无论最终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范石生和杨臻之间的这段故事,都极其深刻且鲜明地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所具有的动荡不安、风云变幻以及复杂多变的特质。他们曾在云南讲武堂一同求学,共同接受军事知识的熏陶和洗礼,在那段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之后,他们又一起投身到部队中去打拼,一起经历战火的洗礼与考验,一同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然而,命运的诡谲多变却让他们沿着不同的道路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截然相反的结局。这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嘘唏不已。

«——【·结语·】——»

而这样的一段往事,也无疑使得人们对历史那如滚滚洪流般的风云变迁,以及人物在时代的滔滔巨浪冲击下的命运沉浮有了更为深刻、更为透彻的思索与感悟,让人们在品味历史的沧桑中陷入深深的沉思。

参考来源:范石生——抖音百科;

《范石生:帮助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国民党上将》,党史天地,2016年21期

6 阅读:1174

扶苏过去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