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吗?70年代的乡村没有垃圾

草根爱练剑 2024-11-17 15:30:51

资讯来自网络;原创 杨柳岸边悟道 江西

每逢夏季,全国各地就开始绷紧防溺水之弦,当青少年溺水而亡的消息传来,总让人唏嘘不已。总会有人不经意地回忆起自己童年游泳戏水的经历,自然也少不了那些许的惊险时刻。

记忆中,故乡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空气是甜的。实际上的确是山清水秀,到处鸟语花香。那么,令我们烦恼的垃圾哪儿去了?

如果我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是没有垃圾的,不知您是否同意?每天晨起洒扫庭院,怎么会没有垃圾呢?

什么叫垃圾?枯枝败叶、剩饭剩菜、骨头毛发、刷锅水、包装袋、针管绷带……在70年代的乡村,所有这些称之为垃圾的都有各自去处。

先说枯枝败叶。农村秸秆多,且是主要燃料。每天早上从楼上扔下几捆稻草、花生秸秆就是一日三餐的炊烟。

偶尔有几根散落在地,也会被勤劳的我们扫到灶前,塞进炉膛。至于秋风扫下的枯枝败叶,更是好燃料、好肥料。

猪牛粪便。我记得好像每个孩子课余时间都要去捡粪,有的是完成父母的任务,有的是交到生产队换取零花钱,大约十几斤粪便才能换一分钱。

剩菜剩饭肯定是没有的,不让孩子舔空碗就算是父母有家教了。偶尔农妇没有划算好。剩饭馊了,那就掺入每天的刷锅水,再配上一点米糠和煮熟的猪草,年底的肥猪就是这样养出来的。

破旧的年画、孩子的作业本、过时的课本是紧俏的手纸,菜根、芹菜叶是鸡的上好饲料,到处可见的鸡粪是菜地的养分……

乡下娶亲嫁女讲究猪肉多少斤、面条多少束,我们这儿用大红色木制托盘装了挑过去,托盘叫做“福盘”,清空之后要洗干净送回来的。

走亲访友、赶集购物,都是用竹篮子装东西。为了不让送礼的人空着回家,主人还要费尽心思在篮子里放点回礼。

80年代出现了大量塑料制品,烂凉鞋、薄膜是可以换针头线脑的。八十年代末,化肥尼龙袋取代了麻袋,有节俭的农民用尼龙袋做雨衣,凑活着用。

但是磷肥包装袋又小又多,塑料农药瓶子也代替了玻璃瓶,这些东西应该是农村的第一批垃圾,首先受到污染的就是池塘溪圳。

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欢乐的溪圳,没有清可见底的流水,没有游鱼,更没有孩童欢乐的笑声与父母的斥责声。

随着有机肥代替人畜粪尿,村里开始变脏了;随着塑料垃圾袋大量使用,风一起,空中、枝头都是飘飘摇摇的各色袋子。

最让人担忧的医疗垃圾怎么处理的呢?循环使用。每个医生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煮针管,几乎没有一次性医疗器械。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呢?我们用过的纱布和胶布可能是那个年代唯一的垃圾。好在,使用频率很低很低。

我在田间挖泥鳅的时候,曾经被小伙伴用锄头在脑袋上开过一次瓢,当时也没用纱布包扎,用泥巴抹一抹也没啥事。

到了现在,农村不准个人养猪了,鸡也只能圈养,瓜皮果壳等厨余垃圾没有去处,开始往村口的池塘里倾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池塘逐渐淤塞,发臭也就理所当然了。

好在新农村建设开始了,有了专门的清洁工、固定的垃圾站,农村才再一次变得干净了。不过,生活条件好了,青山绿水却再也看不到了。

我知道,格局限制了我的想象。也许您各位的乡村和我们不一样。欢迎理智留言讨论,感谢点赞、在看、关注并转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