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属阳明非太阳

何进玩转养护 2025-03-07 12:37:51

痉属阳明非太阳

肖相如

现行版本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讨论痉病的原文共13条,从实际内容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现行的教材等也只是随文衍义,没有理清痉的逻辑关系,可能对临床治疗产生误导,需要谨慎对待。

对于痉病,要基于《金匮》的原文,结合后世的温病学、现在的内科学、儿科学、以及西医的相关知识来理解。

一、痉属阳明

原文第7条提出了痉的主证。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7)”

身热、恶寒,是太阳的表现;面赤、目赤,是阳明的表现;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是痉的表现。这是素体里热炽盛,感受寒邪,形成的太阳阳明并病,即太阳未罢,阳明里热炽盛已经显露,因为热极而抽搐。时头热、足寒,是热邪深伏,阻隔阳气的正常运行,和热厥的机理相同,只是程度稍轻,如果病情加重,是可以形成热厥的。

第13条是痉的证治。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痉为病,即指第7条所述痉的主证,即颈项强急,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本条所述痉的主证与第7条基本重叠,多出胸闷、脚挛急。胸闷,里热炽盛,可以壅塞气机,而致胸闷,当然更可能是胸腹满闷,但是有无胸闷,也不影响痉病的诊断和治疗;脚挛急,是热盛伤津,筋脉失养的症状。所以,痉的病机为阳明里热炽盛,热极抽搐。治用大承气汤,清泻里热,釜底抽薪,热去则痉止。

如果痉的表现是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的话,则是热极抽搐的表现,不可能是太阳病,因为太阳病是外感寒邪的初期阶段,外感寒邪显然不可能导致痉的这些表现。所以外感寒邪只是痉的诱因,其实质是阳明里热炽盛,形成的是太阳阳明并病。

痉的主证,都是现在西医学中的神经系统感染的表现,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可出现痉的主证。这些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也属于中医的外感病,开始也可以有太阳病的表现,但很快出现里热炽盛的特征,呈现出太阳阳明并病的特征。

此时虽然有太阳病的表现,但阳明里热已急已重,治疗应遵循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先治其里,或以治里为主。没有腑实的,以白虎汤为主,加羚角、钩藤等;有腑实的,以大承气汤为主,加羚角、钩藤等。千万不能拘于太阳病而以解表为主。

二、痉的前驱期在太阳

原文第1条和第2条讨论的是痉的前驱期,不是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伤寒论》第1条太阳病的提纲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故太阳病的基本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伤寒论》第2条太阳中风的提纲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故太阳中风的基本表现是在第1条太阳病提纲的基础上有汗出,脉缓。

《伤寒论》第3条太阳伤寒的提纲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故太阳伤寒的基本表现是在第1条太阳病提纲的基础上有脉紧,结合《伤寒论》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证,则太阳伤寒的表现应该无汗。

显然,仅仅根据原文,只可能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不可能是痉。各种教材以及绝大多数的注家,都认为应该结合第7条来理解,应该有第7条所述的痉的主证。如果有第7条所述的痉的主证,那肯定就不是太阳病了。

所以,我认为应该结合第11条和第12条来理解,这几条原文讨论的是痉的前驱期,还不是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太阳病,其证备,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等太阳中风的表现;身体强,几几然,指身体强直不舒,转动困难,乃外有寒邪束表,经脉阻滞不通,内有津液不足,经脉失于濡养;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不浮而反沉迟,则非单纯太阳中风,而属于痉的前驱期,所以原文的“此为痉”不准确。

从本条用桂枝汤为主治疗,并且方后注要求取微汗,汗不出啜热粥助汗等来看,其病机应该是以外感寒邪,经脉阻滞为主,兼有津液不足,经脉失养的机理存在,所以,仅仅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二两栝蒌根以生津液。

和《伤寒论》中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很相似而稍重。桂枝加葛根汤证是在太阳中风的基础上项背强几几,就是在原有项背强痛的基础上项背部的症状突出,从加葛根来看,寒邪束缚肌表,经脉阻滞,津液运行不畅,不能升腾上达是主要问题。

栝蒌桂枝汤证则是在桂枝汤证的基础上表现为身体强,几几然,即身体强直不舒的范围扩大了,应该注意的是,仅仅是身体强直不舒,没有典型的痉病的特征,即抽搐;从加栝蒌来看,有了津液不足,但也不是很重。

另外,栝蒌桂枝汤证应该不包括第7条所述的痉的主证,因为第7条所述的痉的主证用栝蒌桂枝汤是力所不及的。也因此,本条的栝蒌桂枝汤证和下条的葛根汤证是不能称为痉的,或可称为痉的前驱证。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太阳病无汗,应该是指恶寒,发热,无汗的太阳伤寒。

一般而言,汗多则尿少,汗少则尿多,现在无汗而小便反少,则可能有津伤。

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是阳明筋脉失养,而呈紧张状态。因为阳明的经脉循人身之前,胸腹部的筋脉属阳明所辖,胸腹部的筋脉呈紧张状态,则可能出现气上冲胸的感觉;面部和口周的筋脉亦属阳明所辖,其呈现紧张状态,则可出现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即上述表现再发展,则可能出现刚痉。但现阶段欲作而未作,即尚未出现第7 条所述的痉的主证。

治宜发汗散寒,疏通经络,输布津液。方用葛根汤。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用麻黄配桂枝发汗散寒,疏通经络;生姜辛温,助麻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顾护脾胃,同时,与麻、桂、姜配伍,辛甘合化,增强温通发散的力量;葛根升津舒筋,入阳明经,缓解经脉拘急;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和草、枣的配伍,亦有酸甘化阴的作用,亦可缓解经脉拘急,同时,芍药还可利小便。

《伤寒论》第31条谓:“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32条谓:“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在《伤寒论》中,葛根汤的作用是发汗散寒,升腾津液。第31条是升津舒筋,第32条是升津止利。第31条是与桂枝加葛根汤对应的,即太阳中风兼有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

因此,葛根汤证常见的表现应该是在恶寒,发热,无汗的基础上,身体强,几几然,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就是从原来的项背强几几,扩展到身体强,几几然,经脉拘急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属于痉的前驱期,即“欲作刚痉”,此时的治疗,可仿栝蒌桂枝汤义,在葛根汤中加栝蒌,则更加切合病机。

本篇关于痉的概念和治疗不规范,痉可能从太阳开始,早期有太阳的表现,但不仅仅是太阳的表现,所以痉不能称为太阳病;有汗和无汗,只是痉病前驱期的区别标志,对痉病本身没有意义;痉病的前驱期主要是寒邪束表,经脉阻滞,津液输布障碍;痉病本身则是热极抽搐;痉病后期则可能存在热盛伤津,阴虚抽搐的机理。

痉病后期,表现为阴虚抽搐者,据证选用大小定风珠、三甲复脉汤之类。

痉病的恢复期,即经过治疗热去痉止,但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则可用竹叶石膏汤之类善后。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