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教育偏离了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
肖相如
教育的目标就是提升人的能力,培养人才。中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医生。显然,中医教育偏离了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按照常理,偏离了目标的中医教育,要么重新回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要么就取消。
如果重新回到了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中医教育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取消了不能培养合格医生的中医教育,则中医教育可以重新开始。
中医教育的现状是,既不回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也没有取消,而且从外表来看,中医教育不仅没有衰落的样子,反而是越来越兴旺发达,具体表现在规模越来越大,招生越来越多,研究生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各种高级人才越来越多,经费越来越多,在全国大学中的综合排名越来越靠前。这使中医教育的问题变得复杂,解决的难度增加。
中医教育没有培养出合格的医生,没有完成基本的任务,但在外界看来却是越来越红火,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对中医教育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现行对中医院校的评价和其他所有大学的评价体系是相同的,主要指标是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课题的数量和级别,各种获奖的数量和级别,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各种人才的数量和级别,硬件设备的数量和先进程度,在校学生的数量,在校研究生的数量等。
这些指标和中医教育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关系不大,而且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比如,要想获得更多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和更多的科研经费,就必须放弃培养合格医生的努力和投入,因为培养合格医生的中医教育,不可能在现行科学教育体制下获得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和更多的科研经费,所以,中医院校在全国大学中的综合排名越靠前,离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就越远。
要让中医教育回到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就要改变对中医院校的评价方式,要让培养合格的医生成为中医院校的唯一评价标准。
其前提是中医教育能够脱离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其解决方案可以参照经济特区的模式,办成中医教育特区。

本文作者: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位肾病学博士;全国重点肾病专科学术带头人。获“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称号。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 《特异性方证》 《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著作。
爱中医则为之计深远!
中医复兴之路就在脚下:回归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