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余额所剩无几,不知道大家准备好返回工作岗位了吗?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社长就再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2024年对新能源汽车圈影响重要的重大事件。
从纵贯全年的价格战内卷,到欧盟与国补的政策博弈,再到合创、极越爆雷加速洗牌,就连春晚都遍布着车圈品牌的身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叶落知秋,感知新能源的温度。
1、内卷一整年,价格战还会继续
从2022年特斯拉屡屡降价开始,车圈价格战就已经正式打响。待到2023年底,价格战已经彻底剑拔弩张。
2024年初,比亚迪率推出“电比油低”四个大字,将秦PLUS价格大幅下调至7.98万元,正式打响降价第一枪。
2、小米SU7,“友商是xx”
2021年3月,小米官宣造车。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车正式发布。
发布会上一句“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XX”的自嘲,造车路之艰难可见一斑。
但小米SU7不负众望,4分钟大定破了1万。4月29日,小米第一万台量产车宣布正式下线,此后产能顺利爬坡,11月13日,短短7个多月,小米SU7第10万台正式下线。
可以说,小米将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制造业、汽车供应链产业优势整合发展到了极致,成了中国造车速度的新标杆。
与此同时,小米也成为了全行业在性价比、续航、加速度等各方面进行对标的重要“车型”,上一个拥有这样待遇的还是特斯拉,因此很多人也称小米为“国产鲶鱼”。
可以说,小米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国内乃至全球电动汽车汽车的质价比。作为为数不多拥有“车家手机智能互联的小米生态系统”,小米的未来依然拥有无限可能。
接下来,就要看军儿如何继续稳固优势、做大做强了。
3、多家豪华品牌遭遇经销商退网危机
2024年10月,宝马全球首家5S店、注册资本2.4亿元的北京星德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宣布闭店停业。
还留下巨额债务和众多无法得到应有服务的车主们,可以说一举撕开宝马作为豪华品牌的遮羞布,将经营危机曝光在大众面前。
表面上看,经销商爆雷压力源于此前宝马集团“退出价格战”又因销量不景气再度加入价格战,如此反复让本就经营压力巨大的经销商们纷纷破产。
但本质上,还是BBA等豪华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不足,豪华属性逐渐被新势力品牌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所替代,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不再愿意为品牌效应买单。
陷入类似困局的,并不只有宝马一家。
豪华品牌中奔驰、奥迪也同样难熬,就连保时捷也在年底遭遇了类似危机,甚至传出投资人联合抵制提车事件。
在新势力直营模式的冲击下,4S经销商门店体系本身就举步维艰,但对于传统豪华品牌来说,是必须要保持全国范围内一定数量的4S门店来维护并服务周边车主,否则豪华品牌的属性将彻底消失,那才真叫一个走投无路。
但现在卖不出去车,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经销商,而没有经销商就卖不出去车,这样的困局已经锁住传统豪华品牌的脖子,等待他们的或许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4、红衣教主“联手”雷军
带起车企老总直播潮
2024年北京车展上,红衣教主周鸿祎“一坐倾人城,再坐倾人国”,直接将流量全部锁定在自己身上,也“教会”了各大车企老板什么叫做流量为王。
可惜的是,尽管有周鸿祎亲自站台,但哪吒并没能有效接住这波红利,反而是雷军这位“行走的车模”、亲自直播等方式,将小米汽车的国民知名度进一步打响。
接连两次大佬下场后,多年不见“真身”的长城老板魏建军、时年62岁的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纷纷打开了直播,更不用说其他品牌的高管们了。
此等盛况,一度被称为是车企营销2.0时代。
其实早在2023年,蔚来李斌就参加过《CEO亲测》类似栏目,可见新势力们对流量的嗅觉更为敏锐,但行业和产品本身是否有将流量和热度变为真金白银的销量的能力,就仁者见仁了。
甚至早已有匿名人士表示车企内部高管直播内卷成风,不仅难有销量转化,反而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传播经费,毕竟真正能够吃到红利的,只是少部分。
5、从萝卜快跑到端到端上车
智驾技术进一步落地
2024年7月,百度投放1000辆“萝卜快跑”无人车在武汉大面积投放运行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
不仅引起当地司机抗议,还掀起一波“AI智能抢走人类工作”的热议。
当时,萝卜快跑预计要在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2025年将全面盈利,虽然目前仍未有统计,但百度的股价当时确实应势上涨近10%。
可见大众对于自动驾驶技术未来是认可的。
紧接着的8月份,特斯拉在美国推出端到端智驾系统FSD V12测试版后,华为、小鹏、蔚来、理想等企业纷纷跟进端到端智能驾驶模式。具体可以参考社长《端到端》文章。
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端到端技术从实现、到下放搭载到具体车辆,中国车企展示出恐怖的进化速度。
这与实际销量为算法模型训练提供海量数据支持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也为中国智驾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推动起来的飞轮效应,可以说是利在千秋。
6、车辆以旧换新,国补促进汽车消费
2024年中推出的国补,最终将金额扩充到了按要求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补贴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新车的补贴1.5万元。
在叠加车企提供的专享补贴之后,可以说是汽车市场最大的一针强心剂。
7、智驾企业集体IPO,变现加速中
2024年,智驾上下游产业链中地平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佑驾创新、黑芝麻智能和速腾聚创先后上市,还有多家公司在排队IPO中。可见,去年不仅在智驾技术上迎来新突破,智驾企业在资金和变现途径上也纷纷开启加速跑。
2024年2月刚开年,高合骤然宣布停工停产6个月,并将在9月份进行预重整却最终申请破产。
而在年底收官之际,极越汽车又来了一招“直播间猝死”,直接刷新车企破产效率,还带火了一波搬空公司与直播再就业的小主播们。
当年的高合也算高端电车的前辈,但在蔚来、极氪等车企的压力下,销量持续萎靡。相比之下,极越车主和员工们,因为吉利和百度的“兜底”而保留了几分体面。
但这样幸运的结局并不是没家车企都能拥有,如今哪吒汽车张勇离职、创始人方运舟重回台前,力求在白热化的淘汰赛中能再战一轮。
很显然,这些面临危难的企业们在销量萎靡、资金短缺的表象下,都还有着技术方向、供应链整合能力、企业内部斗争等多重问题亟待解决。
众人只见新能源汽车在金山银山之上,却未见那风口浪尖的汹涌旋涡。众志成城都未必能活下去的时候,或许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初心。
9、新能源年销破1000万辆,渗透率超50%
2024年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同时也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产达1000万辆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月渗透率也已经突破50%,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新能源年销量突破百万,用了整整10年。但第二个10年刚刚过半,就已经突破1000万台,再一次展现了“中国速度”。
数量的飞跃离不开质量的提升。从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到冲击高端豪华品牌的每一步,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攀升不可缺少的支柱。
不过接下来要进一步释放产能、提高销量,就必须要抓住海外市场,突破重重封锁,依旧任重而道远。
10、欧盟加征关税,反击战帷幕拉开
2024年6月12日,欧盟委员会拟从7月4日起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最高对上汽集团加征38.1%的反补贴税。
在多方强烈反对之下,2024年10月,欧盟依然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为期五年。
写在最后
新年的鞭炮声还在继续,但也有很多人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
显然,AI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的突破,将是重中之重,电动车公社也会持续关注这条路上的每一分进展。
让我们新年再继续,年年皆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