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明鼎革之际,明与北元为争夺云南控制权,展开激烈角逐。
明朝因担忧梁王联合北元及乌斯藏围攻,急需解决云南问题。北元则试图与梁王合作,恢复全国统治地位。
云南地方势力内部矛盾,导致梁王在接受明朝或北元招抚间犹豫不决,加剧了矛盾。朱元璋数次派遣使臣招抚云南各方势力均失败,导致启动征南战争。
那么,你知道朱元璋是采用了什么方法将云南平定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主要目标是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对云南最初意在招抚,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派遣使臣诏谕云南,实行他的招抚策略。洪武四年(1371年),再次遣使往谕云南八番等部落。
通过前两次的招抚试探,云南方面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云南周边的国家如:安南、占城、暹罗等纷纷向明王朝称臣纳贡,更凸显云南地方势力恃其地方险远,从而据险自守,对抗明王朝的强硬态度。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元璋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招抚策略。多次派遣使臣前往云南进行招抚。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他派遣王袆诏谕云南。
“使者所至,蛮夷酋长,莫不称臣入贡。惟尔梁王把都、平章段光、都元帅段胜,守镇云南,亦尝遣人告谕,不意蜀戴寿等凭恃险隘,扼绝中道,致使朕意不达尔土。”
在诏谕中,朱元璋诚意满满,希望能不动干戈,通过和平招抚的方式降服云南,结果却是“袆至云南,梁王久留不遣,卒遇害”梁王不仅不接受朱元璋对其的招抚,并且杀害了朱元璋派遣的使臣,仍奉北元为正朔。
“中国无元尺寸地,而王守云南自若;岁遣使自塞外达元帝行在,执臣节如故。”梁王杀害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是对其实施招抚策略的沉重打击。
朱元璋曾给予王袆极高的评价,“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宋濂是明代有名的名臣之一,而王袆能与之比肩。
可见其才能之出众,朱元璋派遣王袆前来诏谕云南,足见其招抚的诚意之深,也可窥见朱元璋对云南地区的重视程度。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派遣故元威顺王子伯伯赍诏谕云南“惟尔云南梁王……受封西南,孤处遐荒,不谅天意,犹未臣服”
在这一次招谕中,朱元璋陈述了云南不接受招抚的弊端,即有可能被大理势力所灭,因历史上云南就曾归大理段氏所有。
在谕旨中,由于梁王杀害了朱元璋派遣的使臣王袆,他的语气也开始变得强硬。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遣故元官赵元佑等诏谕大理。
原因就在于大理当时不属梁王的控制区域,而是在段氏的控制之中,朱元璋此举也有分化瓦解云南之意。既然梁王不降明朝,那就各个击破云南的势力。
当时云南的局势,核心区域如昆明、曲靖一带是故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统治区域;大理等西北地区由段氏控制,名义上隶属元朝,但与梁王之间经常发生摩擦与冲突。
乌撒(今贵州威宁)、乌蒙(今云南昭通)、东川(今云南会泽)、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又由当地少数民族所控制。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有利于朱元璋对其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在朱元璋有意招抚云南的过程中,曾分别诏谕各地势力如诏谕梁王、大理、云南八番诸蛮等,但都没有成功。
洪武八年(1375年)九月,朱元璋任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在诏书中,朱元璋强调如今天下一统,周边的国家均已臣服。
只有云南地区,不仅未奉正朔,而且还杀害明朝派遣的使臣,朱元璋本打算派兵攻打,终因劳师费财而作罢。
同时威胁到,如若再冥顽不灵,必将出师讨伐,充分发挥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与吴云一同去云南的还有梁王的使臣铁知院等二十多人,这些人本是奉了梁王的命令出使漠北,不料被明军捕获。
朱元璋让吴云与铁知院等人同行,一行人到达云南的砂糖口,铁知院等害怕自己出使失败的事情被梁王所知,想让吴云改换装束和文书,伪装成蒙古使节,吴云不从而被杀。至此,朱元璋招抚云南的计划遂告失败。
此后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直接发兵攻打云南期间,明朝没有再派遣使臣到云南。
两次朱元璋钦定的使臣均被杀,云南也无接受招抚的意图,朱元璋也丧失了招抚的信心,转向以武力平定。
从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臣,并钦定有才能的使臣到云南进行招抚的行为来看,朱元璋一开始并没有攻打云南的意图,原因如下:
其一,云南道路险远,山高林深,劳师费财,士兵到此也会水土不服,易生疫病。其二,朱元璋想要的是云南的土地和人民,如若派兵远征,势必伤及无辜,这并非朱元璋的初衷。
但是云南地方势力的强硬态度,促成了朱元璋以武力方式征服云南的决心。
开战之前朱元璋就制定了平定云南的周密计划。在战争开始之前,选拔作战将帅,简练士卒,并准备出征所需布帛、纱锭、军费、服装等战争物资。
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以及沐英为右副将军,统率将士征讨云南。
“朕不能亲至其地,然尝览舆图,询彼地豪杰,而得其阨塞。”准备攻打云南之前,朱元璋就已经深入研究了云南的山川形势,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计划。
即所谓的伐敌制胜,贵有先谋,也充分说明朱元璋对于平定云南的战争,事先就有了足够的调研和谋划。
在进攻云南之前先分派一支军队从四川的永宁(今四川叙永)为突破口进攻乌撒(今贵州威宁),牵制住乌撒地区可能援助梁王的军队,而主力自辰、沅入普定,迅速占据要害之地。
在朱元璋看来,曲靖是云南的喉襟和东大门“曲靖旧属兴古入滇道所必经。”朱元璋也预料梁王一定会派遣重兵把守,明军一定要出奇制胜,迅速攻下曲靖地区。
然后,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军队攻打乌撒,与从永宁攻打乌撒的军队会师;另一路大军直取昆明,尔后再取大理,“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
曲靖、乌撒、昆明和大理均平定后,云南境内的其余势力也就随之土崩瓦解,此时采取招谕之策,即可迅速平定云南全境。
朱元璋平定云南采取迅速出动,打击重点敌人、先声夺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朱元璋从明末农民战争中崛起,一生制定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决策。平定云南的战役,也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
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等将帅都严格按照朱元璋所制定的战争决策去执行,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可见朱元璋独到的战略眼光。
“傅友德师至湖广,分遣都督郭英、胡海、陈桓等帅兵五万由四川永宁趋乌撒,友德自帅大兵由辰、沅入普定趋贵州。”
傅友德率兵到达湖广,遂派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等人带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由四川永宁直接攻取乌撒,开始执行朱元璋的平滇策略。
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辛酉,征南大军主力在傅友德、蓝玉和沐英的率领之下,由辰、沅直趋贵州,攻下普定之后,兵锋直指曲靖。
此时的云南梁王已经让司徒平章达里麻屯十余万精兵在曲靖白石江,做好防守准备。“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
明军进军曲靖途中,在距离曲靖数十里之地,忽然大雾弥漫,大军冲雾而行,等来到白石江边,大雾散去,达里麻军忽然看到眼前的明军,顿时仓皇失措。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
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征南军队立即发起进攻,一鼓作气,平定曲靖,生擒达里麻。
随后留下部分军队镇守曲靖,傅友德亲自率领数万军队与攻打乌撒的郭英、胡海洋军队会师,蓝玉和沐英则直捣昆明。梁王和左丞得知达里麻兵败被擒后,遁入罗佐山中。
十二月沐英和蓝玉率领的军队到达板桥,“元右丞观音保等出降。明日,驻师金马山,故梁王阉竖也先帖木儿以金宝来献,诸父老焚香迎拜。
玉等整师入城,戒戢军士,秋毫无犯,吏民大悦。”攻打昆明的战役,因梁王自杀,观音保的投降,最后以明军的胜利告终。
蓝玉和沐英严肃军纪,不滥杀无辜,不掠夺民财,出现吏民大悦的景象。庚辰,在傅友德、郭英和胡海洋等的夹击之下,攻下乌撒,明军得到七星关这一要地,东川、乌蒙、芒部皆望风降附。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征南军队迅速平定了云南梁王的统治区域,乌撒、乌蒙诸部皆降。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蓝玉和沐英攻下大理,擒住段氏,夺取鹤庆、丽江等滇西地区。“三月,克大理,遂下鹤庆、金齿诸路。”出兵至此历时半年,云南全境已平。
朱元璋派遣的征南军队,按照他事先安排的战争行动计划,步步为营,在短时间内率先解决了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控制的曲靖与昆明,取得了初步胜利。
接着,率领大军平定乌蒙、乌撒、东川及芒部等部,最后蓝玉和沐英率军攻下大理,取鹤庆、丽江等地,自此云南全境均控制在明朝手中。
虽然后来云南地方势力曾出现叛服不常的情况,但均属于小规模的叛乱行为,不会影响到明王朝对整个云南的掌控。
征南军队撤出云南之后,朱元璋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沐英死后让其儿子沐春接任,沐氏家族与整个明朝相始终,沐氏坐镇云南于明王朝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