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症状?

沈大大科普 2024-03-14 09:18:38

刘先生5年前做过一次肠镜,当时发现直肠内有一个直径6mm左右的肠息肉,由于息肉太小,当时医生并未行镜下切除,只是叮嘱刘先生定期复查。

然而,生活的忙碌和息肉的隐匿,让刘先生渐渐淡忘了。直到上周,大便次数的突然增加和持续一个多月的反复便血,才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他匆忙赶到医院,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疑惑。肠镜的检查结果显示距离肛门13cm处的异常肿物,直径已扩大到4cm-5cm,表面糜烂坏死,显然已经不再是那个小小的息肉。

诊断为直肠中分化腺癌,他知道,自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切除手术的治疗。他感到懊悔和无奈,如果当初能够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01

什么是肠道息肉?

息肉,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肉疙瘩”,实际上是黏膜表面多余出来的赘生物,当它出现在肠道时,我们称之为肠息肉。

息肉的分类多种多样,包括腺瘤性、化生性、炎症性和错构瘤性等。在这其中,腺瘤性息肉因其高危险程度而备受关注,它常常是癌前病变的警示信号,一旦发现,就必须立即进行干预和切除。

事实上,临床数据显示,高达80%以上的肠癌都是从恶性息肉逐步演变而来。这一过程虽然漫长,但却悄无声息。

从最初的小息肉,逐渐发展为大息肉,再进一步演变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终可能转化为癌症。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这期间及时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有效避免其恶化为肠癌。因此,及时发现并处理肠息肉是预防肠癌的关键一环。

02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

息肉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饮食习惯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长期大量摄入高蛋白、高脂肪而低纤维的食物,肠道负担会大大加重。这种饮食习惯会导致肠道内环境失衡,为息肉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遗传因素也是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息肉的出现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家族内有直系亲属患有息肉病,那么他们可能会携带一些带有缺陷的基因,这些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也面临息肉的风险。

此外,缺乏运动也是息肉发生的一个风险因素。那些长期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他们的胃肠道蠕动速度会明显减慢。这种情况下,肠道内的废物和毒素容易滞留,为息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最后,肠道微生态失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我们的肠道内,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致病菌数量增加,就容易引发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进而诱发息肉的发生。

03

肠内若有息肉,身体会出现哪些症状?

当肠内出现息肉时,身体可能会展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与消化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首先,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大便习惯的改变。

患者可能会发现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形状也可能变得细长或扁平。这是因为息肉占据了肠道空间,影响了粪便的正常排出。其次,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间歇性的钝痛或隐痛,位置多位于下腹部或左下腹部。疼痛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息肉刺激肠道神经或导致肠道肌肉收缩异常。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便血的症状。便血可能表现为大便表面带有鲜血,或者大便呈现暗红色或黑色。

这是因为息肉表面可能糜烂或出血,导致血液与粪便混合。需要注意的是,便血也可能是其他肠道疾病的症状,因此出现便血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

除了上述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息肉长期存在可能导致慢性失血,进而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和代谢。此外,息肉还可能引起肠道梗阻、肠套叠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治疗。

04

如何预防肠内长息肉?

从饮食方面着手

均衡的饮食结构是预防肠内息肉的基石。我们应该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同时,避免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的饮食,这样的饮食习惯容易增加肠道负担,为息肉的形成提供温床。保持适度的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的排出。定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时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对肠道造成负担。

关注心理健康

压力是现代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健康。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身心,为肠道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定期体检

通过肠镜检查等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问题,防止息肉的进一步发展。

1 阅读:193

沈大大科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