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的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以压倒性优势重创印军精锐部队获得战争胜利。当时为了这场战争,尼赫鲁歪曲事实,让不少印度平民都以为是我们侵占了他们的领土,所以直到今天仍然经常有人提起当年的那场战斗。
近期,全印度亚达夫大会(Akhil Bharatvarshi Yadav Mahasabha)宣布象征勇士精神的“雷江拉王室圣罐巡游战车(Rejangla Raj Kalash Yatra Rath)”启程巡游。根据印媒报道,这次的“战车”巡游活动,其实是为了向印度民众弘扬印度阿希尔族士兵在热赞拉(Rezangla)战役中英勇作战的精神。
全印度亚达夫大会是印度本土的一个非政党种姓组织,其核心功能是亚达夫(Yadav)种姓的文化整合与权益倡导,他们通过种姓会议推动土地改革、保留制度。因为不是政党组织,所以全印度亚达夫大会对成员的政党身份没有限制,正因如此,该组织与印度国大党、社会党、印人党等大党派均保持策略性合作关系。当前的印度政府中,有不少官员都是全印度亚达夫大会成员,所以该组织又被称为“政治孵化器”。
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区,有一个印度教和佛教的传统民俗节日——战车节,这是他们当地人举行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年的战车节期间,人们都会制作“战车”进行一个月的巡游活动。“战车”上一般都装饰有各种金属饰品并涂装各种色彩,高度大约都有20多米。“战车”每巡游到一个城市的时候,人们都会聚集到必经之路上进行庆祝。
全印度亚达夫大会之所以选择在战车节的时候制作“雷江拉王室圣罐巡游战车”,就是为了宣传印度士兵在当年热赞拉(班公洛)战役中的英勇表现的。
1962年印军在和我军作战时,确实也有不少英勇的士兵,他们在后勤供给不足、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坚持和我军作战。这样的事迹后来被印度方面大加宣扬,设立纪念碑,颁布英雄勋章。
1962年9月20日,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下达命令,部署在中印边境地区中国领土境内的43个印军武装据点迅速行动,向我边防部队官兵发起攻击。在之后的时间里,印度军队又相继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近20000人的兵力。1962年10月20日,印度士兵接到尼赫鲁的命令向我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在印军刚开始向我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早已经做好战斗准备的我军将士按照预定计划展开防御,并开始将战线向印度一侧推进。
印军时任前线指挥官为考尔将军,此人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无太大能力,完全是靠着溜须拍马当上的印度东北边境局最高指挥官的,在进行军队部署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小的漏洞。我军在迎战的时候,抓住印军部署前重后轻、侧翼暴露的缺点,采取两翼进攻、分割包围逐个歼灭的战术,在战斗刚开始的几个小时时间内就迅速攻占了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克节朗、班公湖、红山头等地,在战斗中也将印军精锐部队第7旅歼灭。
在收复“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的部分领土后,我军向尼赫鲁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但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
1962年11月中旬,对印自卫反击作战第二阶段打响,班公洛战役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我军已经在中印边境的东段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同时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发起了新的拔点作战。印军因不适应高原低温少氧的气候,再加上后勤供给不足、武器装备性能较差、指挥不力等原因,在战斗中已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减员情况。
虽然已经遭受重创,但印军仍在挑衅。1962年11月14日,我军派出新疆军区前线部队向非法侵入我方中印边境西段地区领土的印军实施反攻,并拔除据点。
在战斗过程中,双方的战场主要集中在班公洛地区,该地区位于西藏阿里地区西北角。由于距离山体较近,班公洛的地势总体上还是很险要的,气候也比较恶劣,尽管如此,印军还是非法侵占我方领土,并在这里设立了军事据点,布置了大面积的地雷阵地和火力点,构建起完备的防御体系。
驻扎在班公洛地区的印军部队是印度陆军第114旅廓尔喀第八联队第1营和库马盎联队第13营,分别部署在莫尔多通道北侧和南侧的两个高地上。
其中,印度陆军第114旅廓尔喀第八联队第1营在莫尔多通道北侧设立阿印5号、16号两个据点,印度陆军第114旅库马盎联队第13营在莫尔多通道南侧设立阿印6号、7号、8号、9号4个据点,并将阿印3号据点交由廓尔喀第八联队第1营防守。
在整体布局上,印军两个方向的部署形成莫尔多通道北南两犄角,设立炮兵阵地4处,两点间还布设有大面积布雷场、铁丝网封锁了通道。同时,印军的这6个据点中有3个都位于山顶,比我军部队设立的据点1号、2号、11号高约600米,可监视纵深20多公里,可以完全监控我军在班公湖地区的所有活动。
另外,在距离班公洛阵地的不远处,印军还在楚舒勒地区部署了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1个坦克连,随时可以进行支援。
侦察清楚印军的部署情况后,我军制定了战斗计划:
以第11团第3营,加强第10团第3营第9连、阿支2号卡1个排、120迫炮营(欠1个连),在第10团的4门75无坐力炮、骑兵第3团3门57无坐力炮、团属工兵连、师属喷火排、1挺师属高射机枪的支援下,率先歼灭驻扎在8号、9号据点的印军,随后再根据情况歼灭驻扎在6、7号据点的印军。另外,从阿支守卡分队抽调不少于1个连的兵力,在骑兵第3团3门迫击炮连和无坐力炮、第10团工兵连1个排、喷火1个排、骑兵第3团1个步兵连的支援下,首先歼灭“阿印16号”据点的印军,随后再根据情况歼灭5号阵地上的印军。
整个战斗以骑兵第3团(欠2个连)、第10团第3营(欠1个连)为前指预备队,准备向莫尔多通道,且坎——羌山口,扎西岗——拉多方向实施机动,配合守卡分队,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同时,派第4师侦察连一部分兵力控制新张山口,阻止东提地区的印军进入我军侧后方阵地;另派一部兵力驻扎在新张地区,随时准备歼灭印军的空降兵。
1962年11月17日晚上20时,我军在完成前期侦察和作战部署工作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向指定作战位置穿插,当时恰好进入冬季,山区降温早且有积雪,我军战士经过9小时的艰难行进后才完成8公里的穿插任务。至1962年18日7时,我军所有作战部队全部完成穿插任务,战斗即刻打响。
在战斗过程中,我军战士按照预定计划进行,艰难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经过3天的艰难战斗后,我军将印军原先部署在班公洛地区的印军全部消灭,全部肃清班公湖以西地区的所有印军据点,攻歼印军侵略据点3个,扫除3个,收复了失地。
至于战斗的结果,自然是我军胜利了。但中印双方关于战斗中的伤亡情况记载却不一致。印度方面关于此次战斗的记载以击毙我军1300人作为数据,这也是他们现在利用“雷江拉王室圣罐巡游战车”进行战争精神宣传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当年在班公洛战役中被我军击毙的印度陆军第114旅库马盎联队第13营士兵中有120人都是印度阿希尔族人,牺牲114人。
这也是印度这次借助“战车”巡游活动,向印度平民宣传英勇抗战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印度新闻报道:“在区长阿曼·库马尔博士的带领下,亚达夫大会官员及工作人员依照传统,以圣布和花环为巡游战车举行迎请仪式。圣罐巡游(Kalash Yatra)全国协调员阿尔温德·库马尔·阿马尔宣布。
这项传承百年的宗教巡游将于2025年11月18日抵达德里简塔·曼塔天文台(Jantar Mantar),沿途将跨越印度多个邦。巡游旨在向民众弘扬热赞拉(班公洛)战役中阿希尔族勇士的英勇精神。活动总指挥阿曼·库马尔博士强调,热赞拉(班公洛)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典范之战,其展现的英勇气概至今仍通过代际传承激励着年轻一代。”
在印度人看来,阿希尔族120名士兵的英勇奋战为他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当大约5000名中国士兵袭击哨所时,这些勇敢的士兵拒绝离开哨所,顽强作战。在这场历史性的战役中,114名阿希尔士兵为保卫祖国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杀死了大约3000名中国士兵。他们的勇气是如此惊人。”
根据我方资料记载: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印军165人,其中击毙160人,俘虏5人,缴获各种火炮11门、各种枪109支,弹药60000多发,汽车2辆。同时,我军受伤131人,牺牲67人。
在被击毙的这160名印军中,其中就有120人来自于印度阿希尔族的。被我军俘虏的5名印军中,有1人侥幸从战俘营中逃跑,也正是他向印度政府传递了印军在8号、9号阵地上击杀我军1300多人的虚假情报。当时我军参加进攻8号、9号阵地的士兵也只有500多人,再结合双方部队各自在战斗中的表现,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跟其它地方的印军比起来已经打的很不错了,几乎是100%阵亡才丢掉阵地,伤亡也低于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