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与传说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
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
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
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
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
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鄙视争功讨赏,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
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
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
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
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
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
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正是感恩,我们清明节上坟祭祀先祖,就是沿袭这种感恩的精神。然而,中国的清
明节对感恩,好像专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却没有对活着的,对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将更多、更重要
的感恩淡化了。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明了自己艰难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个人才能珍惜现实,珍视历
史,敬重别人,敬畏公德。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
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真希望清明节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正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父母在世常孝顺,胜过死后空祭坟。山珍海味满灵
桌,冥钱烧得满天昏。君生一饭知冷暖,君死怎能闻腥荤。活着不给父母钱,死后烧钱更愚蠢。世间
为人儿女辈,父母健在勤过问。乌鸦尚知反哺乳,羊儿跪乳懂感恩。为人在世孝为先,免得亡后假殷
勤。请孝敬父母,善待活着的人。
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登上王位,就想方设法迫害晋献
公的其他儿子,晋公子重耳就是在这次迫害中流亡国外,过起了漂泊不定的生活。在流亡途中,有一
回重耳饿的晕倒在地,随行的人在附近找遍了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食物。这时,有一个叫介子推
的人,跑到了僻静处拿着刀子在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拿着这块肉做成了肉汤给重耳充饥。
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晋文公,重耳登上王位
后,对当年忠心追随他的人论功行赏,可独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也想起
了这段往事,感到羞愧万分,随后亲自去介子推的家中请他,可过去后发现介子推已经收拾行囊带母
亲去了绵山。
晋文公随即派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的下落,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有人提议,用火烧绵山的三
个方面,留下一个缺口,这样介子推就会跑出来了。大火烧了几天,却怎么也不见介子推出来,士兵
们上山寻找,才在一处柳树下找到了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死了,晋文公看到后嚎啕大
哭,悔不该当初。后来在介子推的身后看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
明。晋文公深受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下令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纪念介子推时,发现当年烧毁的那棵柳树又重新焕发了新生,晋文
公触景生情,便给这颗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昭告天下,把这日定为清明节,这也就是清明节的由
来。
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清明节期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
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清明禁火寒食的形成,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为逃国难流浪于
国外,在即将饿死之际,其随从介子推割自己的腿肉烤熟给公子,鼓舞公子战胜困难伺机日后重整国
家。后重返国成为晋文公,遍封当时流亡之臣,唯独落下介子推。文公记起去请介子推时,他已背负
着老母躲进绵山。文公便命手下放火烧山烧出介子推,未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一片青山成了焦土也
不见子推出来。火熄灭才见介子推和老母靠着大松树根死去了。文公追梅之余,规定每年介子推被烧
死那天(清明前夕)都要严禁烟火,吃寒食,这就是清明禁火寒食的由来,流传至今。
(1)扫墓或称祭墓。即在墓前祭祀祖先或受尊敬的人。秦以前就有祭祀活动,而在寒食节之后扫
墓,发始于唐明皇。以后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俗。
(2)踏青即春游、探春、寻春。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所以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如福建一
带在二月二,陕西一带是三月三,北京、东北一带在五月五,总起来看,是南早北迟。清明踏青历史
久远,史书亦多有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以画的形式生动地反
映了当时以宋都汴京为中心的清明节盛况。
(3)植树、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软,是植树的最好季节,有人据此称清明节叫做植树
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到今日。我国政府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每年的这天,举国上
下,植树活动蓬勃展开,祖国大地,年年新绿不断。
(4)荡秋千,即揪着皮绳迁移,古人叫做“千秋”。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为猎获食物就发明了这
种活动。到了汉朝,汉武帝在后庭所祷千秋之寿,宫女们耍绳戏为乐,为避忌讳,遂将“千秋”改谓
“秋千”。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心
健康和脑的平衡功能,而且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项活动。
(5)清明放风筝,不仅是一件赏心乐事,也是一项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而风筝的制作,本
身就包含着美学原理和物理知识。关于风筝的作用,还流传有许多故事:如春秋时公输般首创以风筝
进行战争侦察;楚汉之争时,韩信让人坐在风筝上,乘风飞上楚营上空,唱凄婉的楚歌以涣散楚兵军
心。
清明节的传说:
提到“清明”、“寒食”,人们往往提及介子推。事实上,在我国,一般都是先有节俗,后有传
说。传说“清明”、“寒食”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晋文公将介子推在大火烧绵山
死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晋文公所在的曲沃一带,寒食节
已经春意盎然,而维度更高的地方,春天还未到来。寒食节最重要的就是断火,因为不能用火,所以
人们只能吃冷饭。在文献作品中,确有介子推其人的记载,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
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
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
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
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
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
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
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
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
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
这个情况。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
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
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
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
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
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
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
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
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
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
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
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
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
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
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
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
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
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
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
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
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
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
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
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清
明节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扫墓祭祖都是清明节期间
最重要的节日内容,此外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习俗。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这一节气,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
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清明前10日后8日及清
明前后各10日(仲春与暮春之交)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
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
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
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
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
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历史发展过程:
祭祀先祖的历史由来已久,有春秋二祭。春祭即是在清明,秋祭则在重阳。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
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
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
明节。
从历史上看,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俗称“扫墓”。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
由来已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
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的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
的综合与升华。古时我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
《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古时我国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朝时清明节上墓祭
扫已成风气。唐代是我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
之后,寒食节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
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二)历史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
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
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
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
续至今。
(三)节日融合
1、融合寒食节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
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
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
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
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
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
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时
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中国北方一些地方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
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
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
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
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
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
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
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
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2、融合上巳节习俗
上巳习俗——祓除衅浴、郊外游春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
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
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
“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
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
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
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
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
清明节习俗的简述:
(一)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
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
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是人们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扫墓,唐朝开始盛行,相传至今。清
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现在和过去情况不同,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清
明节人们有一种插柳戴柳的习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杨柳是春天的
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
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
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时清明节还有荡秋千的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
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
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
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
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二)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社会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节气是上
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这
一时节吐故纳新、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
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
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
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亲近自然、品味春天、激发生命活力的时节。清明是传承民族信仰、家庭
人伦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间。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
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
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
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
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所谓“以饮食
之礼亲宗族兄弟”。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节主要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
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
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
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
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
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
文化传统。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
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
北方一些地区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
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
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将清明扫墓称之为“扫山”、“拜清”或“拜山”
等,出于对祖先的礼敬,又或“去恶字而呼为美”的修辞习惯。例如清明节扫墓,北方叫上坟,南方
沿海一带为了避开“坟”、“墓”二字,婉称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义之一便
作“坟茔”解,如今堪舆界仍然称墓地的坐向为“山向”。拜的“山”分两种:一种是自父母上溯至
祖宗三代之内的祖辈,称“家山”,拜祭家山称“家祭”;另一种是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祖
山”、“大众山”,拜祭祖山称“扫大众山”。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
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朝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2、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
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
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
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
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
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
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
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
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
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
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
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
“三大鬼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
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
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
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
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
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
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
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
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
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
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
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8、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
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
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
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9、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
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
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寒食节是流传于我国北方
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寒食节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
扫、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禁火冷食、春嬉等习俗则主要来源
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寒食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
日,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禁火
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多称
三月三,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施爱
东说。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
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
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
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
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
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
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
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
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
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
风习时尚。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
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
是‘催护新生’。”
清明节祝福语
1、清明时节雨花飘,飘散的是思念的味道;户外踏青花枝俏,炫耀的是今日的幸福;桃花鲜艳青
青草,曼妙的是生活的美好;缓解疲劳烦恼抛,释放的是情怀;清明时节,珍惜眼前的幸福,愿你事
事顺利幸福绕!
2、清明时节雨纷纷,老板就是不加薪;借问快乐何处有,朋友短信里面寻;虽然老板不加薪,快
乐幸福不可分;心中祝愿永留存,愿你开心每一分。清明节快乐!
3、人生何其漫长,长长的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走;人生又何其短暂,一辈子的时光就在那电闪
火花间转瞬即逝。把握人生,珍惜每天,愿你清明节快乐!
4、扬起我们的微笑,祭奠过往的苦难,用一颗坚强的心,迎接生活的美好,珍惜我们拥有的,不
抱怨,不放弃,清明节到了,跟我们颓废的过去告别,迎接新的明天。
5、不忘过去的曾经,作别昔日的从前,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回味逝去的岁月,展
望美好的明天。清明,让我们把往事怀念!
6、清明鲜花俏,一捧来表孝。清明柳幡飘,家家团圆好。清明艾草香,户户挂亲谣。清明祭祖
忙,鸿运高高照。清明齐探亲,事业步步高。
7、杨柳青青春来到,点点思绪随风舞;遥在他乡逢清明,勿能回家伴二老;千里传音送问候,拳
拳孝心在其中。愿父母身体健康福寿长!
8、清明节到了,细雨纷纷下,祝福伴着细雨寄给你;春风轻轻吹,吉祥随着春风邮给你。清明
节,祝健康幸福又如意、生活甜蜜开心伴。
9、清明节,天气阴了,思念深了,雨滴下了,牵挂多了,脚步快了,节日到了,祝福写了,真情
表了,祝你一生幸福快乐,永远健康!
10、走过清明时节,把思念放进岁月,划友情的船摆渡不歇,让彼此的关怀永不断绝。愿清明的
风景,滋润你的眼,悠闲你的心。
11、焚香在墓前,缕缕都是难言的痛;酹酒在坟头,滴滴都是伤心的泪;祭花在墓前,朵朵都是
离别的情;叩首在坟头,次次都是难舍的愁。清明节到了,愿逝者永安息!
12、清明节气来踏青,赏花观景好心情;植树成林好遮荫,美化环境一份力;寒食日里吃鸡蛋,
破壳重生好前景;清明节里放风筝,赶走晦气来好运!
13、清明小长假,祝福短信发,春风亦盎然,思念恒流长,快乐似纸鸢,只欠没转发。清明节祝
福缤纷,愿君笑口常开,事事如意!
14、风凉雨绵绵,清明哀连连。青烟到天边,涕泪泣墓前。焚香寄思念,一片情漫漫。悲伤不能
言,心中车轮转。只愿永平安,生者福无限。
15、捎去对你的思念,捎去想说的话语,捎去祈祷的心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清明节
来到,亲爱的人啊,愿你知道,我们一切都好。
——达峰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