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7月17日《新民晚报》刊登甘肃秦安盲人张元元打麻雀的事迹

南瓜花芳草涯 2025-01-13 09:53:50

1959年春,我来到甘肃秦安县出差。

当地流传着一个故事:城关镇有个双目失明的青年张元元,用弹弓打麻雀,竟能百发百中。

我听后不禁莞尔,心想这未免太夸张了,即使视力正常的人也很难做到弹无虚发,何况一个盲人?

几天后,我偶然来到张元元所在的村庄。

踏进村子,我立刻感到一种异样的寂静,几乎听不到鸟叫声。

公社主任笑着解释:“这就是张元元的功劳!”我这才意识到,传闻并非虚构。

我们在一处小院子里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

张元元身材瘦削,衣着朴素,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他虽然看不见,但听觉异常敏锐,我们刚靠近,他就准确地叫出了主任的名字,并询问还有谁来了。

寒暄几句后,他突然说:“请稍等,我出去一下。”随即从口袋里掏出弹弓,径直走向院子角落的一棵树。

他侧耳倾听片刻,猛地抬起手臂,只听“嗖”的一声,接着是麻雀扑腾落地的声音。

张元元循声走去,准确地捡起了麻雀。

我走近一看,那麻雀正中头部,一击毙命。

我心中惊叹不已,这简直像武侠小说里的场景!

主任告诉我,张元元从小失明,童年充满了孤独和寂寞。

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嬉戏,只能静静地坐在家门口,听着小伙伴们的欢笑声。

漫长的黑暗中,他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融入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

十来岁时,他偶然接触到弹弓,便开始苦练起来。

起初,他只能在家里的院墙上练习,哪里有树,哪里有石头,他都了然于胸。

他先打静止的目标,逐渐增加难度,甚至用家里的鸡鸭做练习。

他日复一日地摸索,用听觉捕捉目标,用触觉感受弹弓的力度和角度。

渐渐地,他掌握了这门独特的技艺,弹弓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指哪打哪。

全国“除四害”运动开始后,张元元兴奋不已,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机会。

他积极响应号召,每天带着弹弓四处巡逻,消灭麻雀。

他还组织村里的孩子们成立了一支“灭雀小分队”,将灭雀行动进行得轰轰烈烈。

从1958年1月到9月,他一个人就消灭了1228只麻雀。

张元元的事迹很快传遍了秦安县,他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盲人神枪手”。

许多青少年将他视为榜样,纷纷学习他的精神。

他先后三次被邀请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受到人的接见。

这些荣誉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反而更加激励他努力奋斗。

张元元的故事,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现了身残志坚、为国奉献的精神。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对“除四害”运动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麻雀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在生态平衡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后来的研究表明,大规模消灭麻雀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社会行动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其潜在的影响,避免盲目跟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张元元的故事,在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它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要放弃希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历史,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更好地建设未来。

一位美国记者也曾报道过类似的故事。

二战时期,一位失明的美国士兵在军队中担任通讯兵。

他凭借敏锐的听觉,能够准确地判断炮弹的落点,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敌军的位置,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但都展现了人类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在逆境中迸发出的巨大潜力。

张元元的故事并非个例。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无数普通人都在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他们的事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但却构成了历史的底色,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