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奢侈品牌成为身份的象征,月子中心行业也迎来了它的“爱马仕”。
作者 |信瀚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当奢侈品牌成为身份的象征,月子中心行业也迎来了它的“爱马仕”。圣贝拉——这个曾服务于戚薇、吉娜等明显,以高端服务著称的月子中心,如今正以腾讯控股的加持,冲击港股上市,意图将产后护理的奢华体验带入资本市场。16万起价的月子套餐,不仅刷新了行业的价格上限,也引发了市场对这种高端服务的广泛讨论。它的价格标签几乎让所有人咋舌,人均消费逼近20万元,即便是其旗下相对亲民的品牌小贝拉,价格也轻松跃过10万元的门槛。这种定价策略,无疑将月子中心服务推向了奢侈品的行列。不过,奢华与盈利之间的平衡,始终是圣贝拉面临的一大挑战。人均消费逼近20万元的高昂价格,虽树立了行业标杆,却也令其陷入盈利困境。去年,圣贝拉录得5.60亿元的营收,却背负2.39亿元的净亏损,即便调整后利润勉强转正,仍难掩市场对其商业模式的质疑。它是否能以“爱马仕”般独特的品牌魅力,征服资本市场的挑剔目光,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圣贝拉的故事,注定将吸引无数关注的目光。
一
高端定位,坐月子“奢侈”化圣贝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高端定位。其经营模式与众不同,它采取的是“月子中心+高端酒店”的轻资产模式,与高端酒店签署中短期合约,将酒店房间变为月子中心的客房,让坐月子变成了一种极致享受。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固定成本,还借助酒店的优质服务提升了客户体验。二
市场蛋糕诱人,资本的高端选择月子中心行业的快速增长,吸引着众多企业和资本的争相角逐。其背后的市场蛋糕诱人,引得资本纷纷入局,尤其是VC和PE的关注,让圣贝拉成为了资本的高端选择。圣贝拉自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从种子轮到C++轮的多轮融资。而腾讯和高榕资本的身影,更是在这场资本博弈中格外引人注目。三
连续三年亏损魔咒高端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和盈利压力。尽管它的服务价格令人望而却步,但令人震惊的是,即便是这样的高价,圣贝拉去年的财务报表却显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它并不盈利。去年,圣贝拉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60亿元,这一数字在行业中已属佼佼者。然而,与其营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净利润却出现了2.39亿元的巨额亏损。这一矛盾现象,无疑给圣贝拉的盈利模式敲响了警钟。这种财务状况的背后,是一系列成本压力的体现。圣贝拉为了维持其高端品牌形象,不得不在设施、人员和服务上投入巨大。高昂的租赁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对高品质服务的追求,都让盈利空间变得狭窄。从专业的护理团队到一流的设施配备,再到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每一项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支撑。据招股书披露,高昂的酒店租金成为其最大的成本之一,圣贝拉的租赁及相关成本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5%、26.1%和22.5%。这个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22.5%,对圣贝拉的盈利能力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其次,人力成本也是圣贝拉面临的一大挑战。高端服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圣贝拉为了提供一流的服务,不惜重金聘请和培养高素质的员工。2021年至2023年,圣贝拉的人力成本占销售成本的比例分别为30.6%、33.1%和34.3%。这个比例的逐年上升,说明圣贝拉在人力成本上的投入越来越大。高价位策略虽然能够吸引高端客户群体,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和利润管理,最终只会导致利润的流失。圣贝拉需要在保持服务质量的同时,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法。不仅如此,圣贝拉的高光时刻背后,行业内部的乱象也不容忽视。部分月子中心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消费者遭遇“套路”和“智商税”,护理师经验不足、产康环节不专业、诱导隐形消费等问题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某些月子中心“卷款跑路”。这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伤害,也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服务质量是月子中心的生命线,其标准不仅仅取决于硬件设施的豪华程度,更重要的是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如果只是在表面上打造高端形象,而在实际服务中却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那么这种高端定位无异于是一种虚势宣传。更何况,月子中心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其高昂的费用,往往成为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月子中心的过度服务,还可能导致新手妈妈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独自应对育儿挑战。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的封闭环境,可能导致新手妈妈与社会的脱节,影响其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圣贝拉的故事,是月子中心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一次深思。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圣贝拉能否打破亏损的魔咒,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希望它能成功破局,为月子中心行业带来新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