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我们总在追寻心中那片理想的桃花源,却忘了低头看看脚下这片土地,也曾开出过属于自己的花。
孩子们,就像初生的朝阳,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那份叫做“爱情”的神秘情感。 家长们,则像是守望的灯塔,既希望他们能合适的时机去选择,又担心他们迷失方向。 如何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爱情观,成了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课题。
一、 “心动”初体验: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
还记得年少时,那份怦然心动吗?或许是因为TA在篮球场上的一个帅气投篮,或许是因为TA在课堂上的一次精彩发言,又或许,只是因为TA在阳光下,一个温柔的微笑……
美国心理学家海伦·费舍尔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她找来一群热恋中的男女,让他们看着爱人的照片,同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当人们看到心爱之人的照片时,大脑中与奖赏、动机、渴望相关的区域会变得异常活跃,就像“烟花”被点燃一样。
这“烟花”,便是心动的信号。它告诉我们:我们被某个人吸引了,我们渴望与TA建立更亲密的连接。
但,为什么是TA呢?
不妨和孩子聊聊这些问题:
“你觉得,一个人身上有哪些品质会让你觉得特别欣赏?”
“你有没有发现,你欣赏的这些人,身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和你自己的家庭,和你爸爸妈妈的相处方式,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孩子会发现,自己欣赏的品质,正是父母身上所具有的,也可能是自己内心所渴望拥有的。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我们会被那些身上有我们熟悉特质,或能满足我们内在需求的人吸引。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按照父母的样子去找另一半,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塑造对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的小缺点。
真正的爱情,是看见真实的对方,而不是把对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
二、 “相处”进行时:亲密而独立,平等且尊重
好的爱情,就像跳一支双人舞。两个人既要亲密配合,也要保持各自的舞步。
台湾作家张曼娟曾写过一篇散文,叫《海水正蓝》。里面讲到,一对年轻情侣去海边约会,女孩很想看“海水正蓝”的样子,但男孩却觉得太阳太晒,只想躲在阴凉处。
女孩不高兴了,觉得男孩不体贴,不在乎自己。男孩也很委屈,觉得女孩太任性,不理解自己。
两个人就这样吵了起来,原本浪漫的约会,变成了不欢而散。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只是,他们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没有看到对方的需求。
亲密关系中,这样的“错位”很常见。我们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纳,但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对爱的需求也不同。
所以,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个小练习:
列出你认为在一段关系中,最重要的5件事。
让孩子也列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件事。
对比一下,你们的清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一起讨论:如果遇到这些不同,该怎么沟通和协调?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亲密关系中需要沟通、理解和妥协。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健康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平等、尊重的。任何形式的控制、欺骗、贬低、伤害,都是不健康的。
如果一段关系让你感到不舒服、不安全,一定要勇敢地说“不”,并向信任的人求助。
三、 “告别”练习曲:放手亦是成长
不是每一段感情,都能走到最后。 有时候,两个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这就像诗人顾城写的:“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曾经的相遇,是一段美好的缘分;如今的告别,也是一种坦然的成全。
分手,可能会很难过,会舍不得,会不甘心……
但,请相信,这都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中成长。
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些“告别”的故事,比如:
电影《爱乐之城》中,男女主角为了各自的梦想,最终选择了分开。虽然有遗憾,但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绘本《失落的一角》中,大圆缺了一角,它一直在寻找能与自己完美契合的那一角。但最后,它发现,即使不完美,它也可以独自滚动,欣赏沿途的风景。
然后,一起讨论:
“你觉得,为什么相爱的人会分开?”
“如果一段关系结束了,我们能从中学会什么?”
“除了爱情,还有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力量?”
引导孩子明白: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即使失去了一段感情,我们还有亲情、友情,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
成长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也会告别很多人。每一次相遇和告别,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爱中学会爱,在关系中认识自己,最终,成为一个内心丰盈、独立而完整的人。
不用刻意去追寻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 陪伴、倾听、引导,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