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1847年楷书清人格言六屏

東海書文 2025-03-06 05:02:59

陈继昌(1791 ~1849)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桂

林临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四元及第”之称。他是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

1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 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能使贤人君子无郁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

2.矣。此万世帝王保天下之要道也。百姓得所,是人君太平;君民安业,是人臣太平;五谷丰登,是百姓太平;大小和顺,是一家太平;父母无疾,是人子太平;胸中无累,是一腔太平。父母

3.康健是人子太平,胸中无累是一腔太平.

为政之道,以不扰为安,以不取为与,以不害为利,以行所无事为兴废起敝。心平气和

4.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圆通不可拘之权,可以语人品矣。明理省事甚难,此四字终身理会不尽,得了时,无往而不

5.裕如。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务必疏;于虚文熠熠者,于本实必薄。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6.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肯替别人设想,是第一等学问。

题识:道光丁未仲春上澣,录于桂林之书香余庆轩,奉莘农大公祖亲家年二兄大人清鉴,治年姻愚弟憩庐陈继昌。

钤印:陈继昌印、古今科第名次十三①

这是陈继昌中1847年写给亲家的一幅楹联立轴。六屏纸本 纵289.6 厘米横52厘米装裱后,这幅楹联高达3.9米,书写的是治国和为人理念。陈继昌的理念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楹联第一句是‘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讲正气在现今中国也是非常强调的;后一句是‘肯替别人设想是第一等学问’,这是治学做人的根本道理。”饱蘸浓墨的大字,展示着作者铮铮铁骨,一身正气,报效祖国的坦荡胸怀。字焕文采,此轴,让人深深地感悟了人、文、书的极大魅力。

注:①古代学子们饱读诗书,经过艰难的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最高级别的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在1300多年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只有13位。古代文人科举考试,首先得考上秀才,然后参加乡试,录取的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要参加会试,录取的被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最后参加殿试,录取的被称为“进士”,第一名便是“状元”。“连中三元”就是说“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中都是第一名。

0 阅读:0

東海書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