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国际局势暗流涌动的当下,任何有利于战争的资源都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一颗看似普通的“棉花”,却成了美俄欧等大国争抢的战略物资。
就在不久之前,德国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就提到了这个极为特殊的战略物资——硝化棉,而这和中国息息相关。
目前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紧张,谁都不能保证不会真正爆发战争,而每个国家都需要做好完全的准备迎接未知的变化,但欧洲军工业却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关键原材料供应方面。
原本欧盟计划将北约主要口径弹药的年产量提升至150万枚,但实际产量远远没有达标,产能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此时,硝化棉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
硝化棉本质上是纤维素与硝酸反应的产物,但因其中含氮量不同,用途也不同,例如,含氮量高于12.5%的“火棉”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和推进剂,而低于12.5%的“胶棉”则用于涂料、油墨、化妆品甚至乒乓球,而在炮弹的发射中,硝化棉占比可达30%以上。
这种双重身份,让硝化棉在和平年代是工业原料,在战争时期则成为军备命脉,这种军民两用特性也使其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
但硝化棉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纵观全球,硝化棉呈现出中国一家独大,美俄欧竞相“卡位”的格局形势,中国,作为全球硝化棉的绝对供应者,正以一种近乎隐形的姿态,成为左右国际军备竞赛和地缘政治平衡的关键角色。
在中国,硝化棉产量在全球占比达70%,其中,仅北化股份一家企业,就为全国提供了几乎一半的硝化棉产能。并且,北化股份的产品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无论是军事领域需要的高氮火棉,还是民用领域对胶棉的日常使用需求,都能够有效供应,并且出口到美国、越南、法国等多个国家。
而在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的产能和质量状况各有不同,印度和俄罗斯等国虽然也具备一定的硝化棉产能,然而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高端需求的满足方面存在困难,除此之外,即使美国尽管试图自主构建硝化棉生产线,但由于成本因素以及环保方面的压力,至今仍然依赖进口硝化棉。
其他国家生产硝化棉,不仅要承担高额的成本,还要在不成熟的产业链浪费更多的资金,但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棉花生产国,还拥有成熟的精制棉、硝酸、酒精产业链,以硝化棉生产为例,中国能将原料成本控制在国际均价的60%以下,而欧美自产需额外承担废酸处理、环保合规等高额成本。
硝化棉生产过程中,温湿度的严格控制至关重要,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爆炸危险,在中国,经过数十年的经验沉淀,已经构建起一套高效且安全的工业化生产流程。
然而,像印度等一些国家,由于技术层面存在欠缺,致使其生产的产品良率仅能达到 50% 左右,北化股份等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更是凭借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成本方面的优势,这种技术壁垒,让中国的硝化棉产业链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国的硝化棉不仅成本低,产量还大,年产能超过 6 万吨,倘若将其全部转产为军品,足以满足全球主要冲突地区在弹药方面的需求。
这种产能具备弹性,在和平时期,硝化棉主要供应民用市场,推动民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一旦面临战争或特殊军事需求,能够迅速将产能转用于军事生产,保障弹药的原料供应。
这种军民两用的产能模式,体现了中国国防工业体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是中国国防工业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中国国防工业拥有底气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此之前,美国挑起争端,拉拢欧洲各国抵制新疆棉,面对此等不平等打压行为,我国并没有用断供硝化棉进行打击报复,反而一直保持着出口量的稳定,因为我们知道硝化棉对欧美各国的重要性,如果真的断供,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中了他们的圈套。
欧盟曾跟随美国抵制新疆棉,却未料到硝化棉的原料——棉短绒,有70%依赖新疆供应,我们就是吃准了欧美国家离不开中国硝化棉的特点,所以采取“以柔克刚”的策略,让对手陷入“离不开中国”的困境,只能在无关紧要的事项上动动手脚。
由此可见,中国有硝化棉资源在手,就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因为硝化棉和各国军事密切相关,给每个国家的硝化棉销售额和销售量就显得颇为微妙,其背后就藏有一定的政治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欧洲各国和俄罗斯都对硝化棉的需求量激增,在中国,硝化棉的定价也有复杂的考量,俄罗斯由于军备原料的急切需求,以每吨 4000 美元的高价进行采购,此价格为国际均价的两倍。
美国的采购价格约为 3000 美元,而越南、法国等 “长期客户” 则享有每吨 2000 美元的优惠价,俄罗斯由于受到西方制裁,难以从其他国家获取可替代的供应源,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接受溢价采购。
一直以来,俄罗斯和美国都曾从中国大量采购硝化棉以满足军事需求,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利益等相互交织,都会对商品的定价产生影响,而硝化棉的定价就是这种复杂关系的一个缩影。
而不仅是俄罗斯需要,欧洲军火商也因硝化棉短缺无法完成对乌军援承诺,最后竟将责任甩锅中国“出口不足”,讽刺的是,法国也曾经和中国合作生产硝化棉,年产量可以达到1.5万吨,而德国等国的炮弹生产线长期依赖中国硝化棉,部分军火商甚至囤积了三年库存以应对“断供风险”。
尽管一些欧洲政治人物呼吁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现实情况却是,欧洲与中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愈发紧密。
例如2022年,德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额再创新高,此外,欧洲企业选择在中国建厂生产硝化棉,主要考量在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税收减免优惠大,以及中国在化工产业的安全监管和管理措施相对完善,这些因素使得在中国生产硝化棉更具成本效益和技术可行性。
可笑的是,欧洲在军事上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与政治上的反华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不愿意承认,中国正从被动融入全球供应链转向主动塑造规则,例如限制硝化棉出口导致欧盟150万枚炮弹生产计划腰斩,中国不仅能抵御“卡脖子”风险,还能反向影响他国战略选择。
硝化棉供应链的危机,本质上是国家间“效率优先”与“安全优先”矛盾的缩影,中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成为硝化棉领域的绝对主导者,而美俄欧因依赖中国供应陷入战略被动,这一现象既凸显了中国的工业实力,也揭示了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深层风险。
硝化棉危机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关键战略物资上的脆弱性,这种依赖的形成,源于过去数十年西方国家“去工业化”与“成本优先”的供应链逻辑:他们将低附加值、高环境风险的化工生产环节外包,转而专注高利润的第三产业。
然而,俄乌冲突与中美博弈的叠加效应,迫使各国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
美国试图重建本土硝化棉生产线,俄罗斯尝试用木材纤维素替代硝化棉,欧洲则加大对木纤维素技术的投资,这些行动表明,供应链的“去风险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即便牺牲部分效率,也要确保关键物资的自主可控。
实际上,正是地缘政治风险倒逼的经济策略调整。
在其中,中国的决定应该慎之又慎,需要在“实力展示”与“合作共赢”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化原则,避免将经济工具过度政治化,例如,对硝化棉出口采取“梯度定价”,对友好国家提供稳定供应,对挑衅性行为实施精准反制。
还可以需通过技术升级巩固护城河,例如开发更高含氮量的特种硝化棉,或推动环保型生产工艺,进一步降低成本,供应链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中国的优势地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度依赖“卡脖子”战术可能引发反制,而完全放弃战略筹码则会丧失议价能力。
对中国而言,唯有将硬实力与软规则结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维持供应链的开放性,真正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
硝化棉只是中国工业的一小部分,但自从21世纪开始,中国便已稳坐全球工业能力最强、工业产值最高的宝座。
仅仅是2023年,中国工业总产值高达12.6兆美元,全社会用电量几乎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汽车年产量更是稳居全球四分之一的份额,机床同样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数据无不彰显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雄厚实力。
不仅如此,中国造船业在2024年同样表现非凡,继续在全球主要造船国家中领跑,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远超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峰值。
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的新接订单量位居全球第一,新接可替代燃料船舶订单更是占据了国际市场的78.5%的份额,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全球海事工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钢铁产能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2024年,全国粗钢累计产量达到10.05亿吨,从整体来看,钢铁消费的降幅明显大于产量降幅,市场呈现出供强需弱的态势。
小小的硝化棉,却成为众多国家的争夺对象,更是说明,打铁还需自身硬,映照出中国在全球化变局中,只有不断提高工业实力,以供应链为杠杆,在合作与博弈间寻找微妙平衡,才是最后的出路。
当美俄欧为争夺硝化棉竞相折腰时,中国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书写着大国崛起的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