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 秦 汉 史 》
[玫瑰][玫瑰][玫瑰]历史其实很搞笑!今天的文章将带你轻松涨知识。如果觉得我这个历史小编有趣,别忘了点赞点关注哦,咱们一起探讨那些“古人”的奇葩事!快来围观吧![比心]
公元前134年,正值西汉元光元年,朝堂之上,董仲舒的名字如雷贯耳,成为汉武帝心目中的“智囊团”核心。此时,董仲舒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仿佛一阵春风,吹散了汉朝政治的阴霾,令人心旷神怡。那么,董仲舒为何能一跃而成朝堂新星?这还得追溯到六年前的风云变幻。

那时,汉武帝刚刚登基,权力几乎被窦太后牢牢把控,汉武帝心中暗自焦虑,决意从太后的阴影中走出,重新夺回自己的王权。于是,时任丞相的卫绾,像个灵光乍现的智者,提出了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建议——征召贤良,邀请儒士入朝,共同商讨国事。
虽然卫绾的仕途并不顺利,丞相之位很快被窦婴取而代之,但汉武帝对他的提议并未置之不理,反而欣然采纳,开始广纳天下的儒生,试图为朝政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董仲舒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他与齐鲁的胡毋生齐名,学识之渊博堪比鲁地的申培公和齐地的辕固生。更有甚者,董仲舒的桃李满天下,学生们个个都是人才,吕步舒成为丞相长史,嬴公则担任谏大夫,声势浩大。
当董仲舒走上朝堂,侃侃而谈时,汉武帝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兴奋不已。他的“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与“独尊儒术”理念,犹如一股清流,洗净了满朝的浑浊。于是,汉武帝一拍桌子,决定罢黜百家,广泛启用儒生,力图重塑汉代的社会风气。董仲舒因此被任命为江都国相,辅佐江都易王刘非,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命运的轮回总是充满戏剧性。在董仲舒的光辉背后,潜藏着暗流涌动。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因推行儒术而被窦太后投入大牢,双双自杀,董仲舒之所以能安然无恙,恰恰是因为窦太后已然去世,真是“天助我也”。
但董仲舒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两位政敌——主父偃与公孙弘,像两只虎视眈眈的老鹰,始终盯着他。主父偃,汉武帝的宠臣,心中暗忌董仲舒的才华,便在汉高祖墓发生灾异时,盗走了董仲舒撰写的阴阳理论书稿,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一见祖坟遭毁,怒火中烧,便对董仲舒发难,董仲舒虽侥幸逃过一劫,却再也不敢妄言阴阳之事。
不久后,董仲舒被调任胶西国相,辅佐性情凶残的胶西王刘端。这一切,都是公孙弘暗中操控的结果。公孙弘心中对董仲舒的嫉妒可见一斑,正是他将董仲舒推向了风口浪尖。虽然在胶西,董仲舒受到刘端的礼遇,但他心中始终如坐针毡,最终选择以病为由,辞官归乡,彻底告别朝堂。
离开朝廷后,董仲舒仍然受到酷吏张汤的青睐,成为司法执行的顾问,开启了以《春秋》作为判案依据的先河,史称“春秋决狱”。而公孙弘则在田蚡去世后,顺利坐上丞相之位,为“独尊儒术”添砖加瓦,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后果与总结
董仲舒的征召与言论,不仅为汉朝带来了思想文化的转型,也成为儒家学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的潮流总是波澜壮阔,智者的光芒也许会被阴影掩盖,但只要心中有光,终将会被时代所认可。如此看来,卫绾的贤良之策,实在是一次历史的逆袭,值得后人深思与借鉴。
今天就到这里了,感谢您的分享与倾听!愿您在字里行间找到灵感,期待下次再见![玫瑰][玫瑰][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