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钟声响起时,一群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手捧奶茶,与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共同敲响了上市之钟。这一刻,这家从云南昆明起步的茶饮品牌,以“CHA”为股票代码,成为首个登陆美股的中国新茶饮企业。首日收盘,股价上涨15.86%,市值突破59亿美元。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商业与人性的故事。

“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能改变这个世界。”——这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墓志铭,也是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的座右铭。
2010年,17岁的张俊杰在一家台湾奶茶店打工,从扫地、送外卖做起。他不会写字,接单时只能用拼音记录奶茶名字,甚至因“学历低”被多次拒绝晋升。但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白天打工,晚上研究门店运营,甚至偷偷发传单提升销量。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茶饮行业的底层逻辑——“一杯奶茶背后,是供应链、标准化和人性的博弈”。
2017年,国内茶饮市场被CoCo、一点点等品牌占据,喜茶、奈雪初露锋芒。张俊杰却在云南昆明开出第一家霸王茶姬,主打“原叶鲜奶茶”,定位15-20元的中端市场。这一选择看似冒险,实则暗藏深意:避开水果茶的供应链难题,聚焦茶叶与牛奶的标准化,为全球化铺路。

霸王茶姬的崛起,是一场精准的“缺位抢补”战役:
产品策略:超级单品定义品类“伯牙绝弦”这款以茉莉花茶为底的原叶鲜奶茶,累计销量超6亿杯,贡献中国市场91%的GMV。它的成功在于“减法哲学”——砍掉复杂的水果茶,专注茶香与奶香的平衡,甚至将出杯时间压缩至8秒,误差率仅2‰。文化叙事:用东方美学征服世界门店设计融合戏曲脸谱、篆刻等传统元素,杯身图案“撞脸”迪奥、LV等奢侈品牌,让消费者花十几元就能体验“轻奢感”。这种“拿来主义”的营销策略,既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又为出海打下文化符号基础。加盟模式:资源置换与风险博弈早期加盟商只需投入50万元即可开店,总部甚至免除加盟费。凭借“直营+加盟”双轮驱动,霸王茶姬门店数从2022年的1087家暴涨至2024年的6440家,其中97.4%为加盟店。但快速扩张也带来隐患:2024年四季度,同店GMV增速暴跌至-18.4%,部分区域门店密度过高引发加盟商不满。
上市首日,霸王茶姬CFO黄鸿飞坦言:“这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资本狂欢之下,暗流涌动:
健康焦虑与信任危机2025年初的“冰勃朗事件”暴露了原材料管控短板,尽管符合安全标准,但消费者对“添加剂”的担忧仍冲击品牌形象。咖啡品牌的跨界狙击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推出轻乳茶系列,凭借现有门店网络与用户基础,与茶饮品牌贴身肉搏。文化输出的悖论霸王茶姬以“东方星巴克”自居,但海外门店仍集中于华人社区。如何让西方消费者真正接受“茶拿铁”而非“奶茶”,仍是难题。
在南京新街口,一公里内挤进10家霸王茶姬,加盟商刘威的店铺月流水从100万腰斩至50万;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年轻人排队两小时只为打卡“伯牙绝弦”,称其是“东方神秘味道”。这种割裂折射出新茶饮的复杂性——它既是资本游戏,也是文化载体,更是普通人谋生的战场。
张俊杰在上市内部信中写道:“我们要让全球的年轻人每天都喝中国茶。”但这条路注定荆棘密布:
供应链的极限考验:自建2700亩茶园、5.3天库存周转的“极简模式”,能否抵御全球原料涨价?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当“国风”成为行业标配,霸王茶姬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茶颜悦色”?商业与文化的平衡:星巴克用“第三空间”塑造生活方式,而霸王茶姬的“超级茶仓”能否复制成功?五、一杯茶里的中国答案霸王茶姬的上市,是中国新消费品牌全球化的一次里程碑。它证明了一件事:在咖啡统治的饮品世界里,茶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话语权。但资本市场的掌声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当“万店规模”成为行业执念,我们是否正在牺牲产品的温度与文化的深度?
或许,正如张俊杰在创业初期所说:“茶的本质是连接人与人,而不是数字与报表。”这杯从云南山间走向纳斯达克的东方茶,最终要回答的,不仅是如何赚钱,更是如何让世界爱上中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