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3月29日,特朗普在与芬兰总统斯图布会晤后,于社交平台发文宣布美国将从芬兰购买“急需的”破冰船,消息一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特朗普这一举措,被普遍认为与美国试图在北极航线竞争中取得优势密切相关。
当前,北极航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北极航线主要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跨极海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减少,这些航道的通航条件不断改善,其潜在价值愈发受到重视。从经济角度看,北极航线能大幅缩短航程。以东北航道为例,它使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航程相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约40%,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运输成本,对全球贸易格局有着重要影响。从战略意义上讲,控制北极航线意味着在全球战略布局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增强国家在军事、资源开发等多方面的话语权。
北极航线(资料图)
在北极航线开发上,俄罗斯占据显著优势。其北方海路基本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俄罗斯已将此航道视为“内水”。多年来,俄罗斯在北方海路上投入大量资源,控制了上百个泊位和数十个港口,还部署了S-400防空系统和地面部队,为航道安全提供保障。过往船只需向俄罗斯报备并支付每艘10万至20万美元的过路费,每年过路费收入超3.6亿美元。此外,北方海路冰层厚度相对较薄,平均1.5至2米,夏季甚至低于1米,中型破冰船就能维持航道畅通,俄罗斯在这一区域已形成成熟的运营体系。
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北极航线的开发。中国自主研发的“雪龙2号”破冰船具备双向破冰能力,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并且,中国提出了“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积极推动与北极地区国家在航道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2017年,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成功穿越北极西北航道,为开辟新的海上通道奠定基础。在港口建设方面,中国也在北极地区有所布局,为后续的航运发展提供支持。
破冰船(资料图)
反观美国,其在破冰船领域存在明显短板。目前,美国仅有“极星”号和“希利”号两艘破冰船。“极星”号1976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服役49年,因超期服役,机械故障频发。比如在2019年,它就出现电力中断、螺旋桨漏水等问题,如今仅能勉强执行为南极科考站补给船开辟航道的任务,无力参与北极新航道的开辟。“希利”号于1999年服役,属于中型破冰船,满载排水量1.6万吨,持续破冰厚度1.4米,冲刺破冰厚度3米但不可持续。由于其船壳、船首设计特殊,只能在开阔水域破冰,无法进入南极厚冰海域,在北极也仅能执行巡逻任务,难以满足美国在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战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宣布从芬兰购买破冰船,数量可能高达48艘。芬兰在破冰船建造领域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其阿克北极公司的最新AI冰情预测系统,能将破冰效率提升40%。美国若能成功采购这批破冰船,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在北极地区破冰能力的不足,为开发西北航道和跨极海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军事战略角度看,美国海军学院推演显示,这些破冰船有可能支撑起8个移动军事基地,成为核潜艇活动的“冰上航母”,增强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威慑力。
破冰船(资料图)
然而,美国这一计划面临诸多挑战。其一,美国造船效率较低,仅为中俄的三分之一,即便从芬兰采购,后续的维护、保养以及船员培训等工作也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投入,要形成完整的北极航线开发和运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其二,北极航线的开发涉及复杂的国际法律和地缘政治问题。例如在西北航道,加拿大认为该航道是其“内水”,与美国的“自由航行权”主张存在冲突,美国在开发过程中需应对诸多国际纠纷。
特朗普宣布购买芬兰破冰船,无疑是美国在北极航线竞争中的一次重要举措,但要真正在北极航线的争夺中取得优势,美国面临的挑战重重,后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特朗普是想要讨伐俄罗斯,完成天下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