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武汉,有几辆公交车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只见菜农们一个个有秩序的,将装满新鲜蔬菜的筐子往车上搬。
尽管中间过道上摆满了蔬菜,完全没有人下脚的空间,但司机与其他的乘客们没有任何意见。
菜农们就这样周而复始,来回奔忙,为武汉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气。
这辆暖心的专车是怎样诞生的?现在又运行的如何?
"卖菜公交"的由来
武汉,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着独特的地理格局。
70%以上的面积都是乡村,农村常住人口高达210余万。
这样的城乡结构,为"蔬菜公交"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在武汉,"蔬菜公交"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的一道亮丽风景。
江夏J202路、武汉公交232路等多条线路,每天穿梭于城乡之间。
承载着新鲜蔬果和菜农们的希望。
这些公交车与普通公交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敞开怀抱,欢迎着菜农们上车。
对于菜农们来说,"蔬菜公交"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在这里,他们可以短暂休息,摆脱清晨的寒意。
更重要的是,这些公交车为菜农们开辟了一条直达市场的快速通道。
借助这些"绿色专线",菜农们能够在最佳时间抵达市场。
新鲜度得到保证的蔬菜,无需降价也能全部售出,这大大增加了菜农们的收入。
例如J202路公交线。这条线路全长42公里,设有60个站点。
覆盖了30多个村落,单程运行时间长达90分钟。
面惠民专线这一挑战,公交公司积极优化服务。
他们首先调整了发车时间,将原本6:00的首班车提前到5:10发车。
整整提前了50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却让无数菜农受益匪浅。
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J202路还推出了"卖菜公交大站快车"服务。
他们将原本的60个站点精简到10个,大幅缩减了运行时间。
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了停靠站点的设置,力求为菜农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这些贴心的举措不仅方便了菜农,还在无形中缓解了普通公交的压力。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专门的"蔬菜公交",菜农们只能挤上普通公交,那场面该有多拥挤啊!
现在好了,菜农们有了专属的交通工具,普通乘客也能享受更舒适的乘车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每当清晨,看到这些载满蔬菜的公交车穿梭在城乡之间。
我们就能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活力。
这些"蔬菜公交",正如一座座流动的桥梁,将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
凌晨五六点的公交车
凌晨3点30分,天空刚刚露白,惠民专线的司机与乘客,都陆续起来收拾了。
作为司机的宋程轻被闹钟叫醒,简单洗漱后便骑上小电驴赶往公交站。
清冷的街道上,只有路灯孤独地亮着。
4点多,宋程到达发车点,仔细检查车辆状况。
他绕车一圈,确保轮胎、车灯等一切正常。
这时,早起的菜农们拖着装满蔬菜的小车,踩着露水向站台走来。
月光下,他们弯着的背影和满载的竹筐格外醒目。
宋程主动帮忙搬运,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
"李叔,今天的茄子看起来不错啊!"宋程一边帮忙搬运,一边和熟悉的菜农们打招呼。
这样的问候驱散了菜农们脸上的疲惫,换来对新一天的期待。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新鲜蔬菜的清香,给这个忙碌的清晨增添了几分生机。
5点整,发车时间到。宋程熟练地启动车辆,缓缓驶出站台。
为保证蔬菜新鲜和乘客舒适,他将车速控制在40公里左右,主动避开颠簸路段。
一开始车厢里还是彻骨的凉意,调节空调温度后,许多疲惫的菜农都能小憩片刻。
车窗外,天色彻底亮了起来。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晨光中显出轮廓,远处的高楼也渐渐清晰。
宋程知道,城市正在苏醒,而他车上的乘客们也马上到达目的地。
每天送走最后一位乘客,宋程都会仔细清理车厢。
他弯下腰,捡起散落的菜叶,擦拭座椅上的水渍。
专线结束后,宋程会继续执行正常线路。
虽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反而感到充实。
每次看到车上的菜农,他总能想起自己去世的奶奶,这也是他主动来开"卖菜专线"的原因。
作为东西湖区的本地人,宋程从小看着父母辛苦务农,深知菜农们的不易。
傍晚,当宋程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时,已经八九点了。
他疲惫但满足地躺在床上,脑海中回放着今天遇到的每一张面孔,每一声问候。
他知道,明天还要早起,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虽然偶尔会感到很累,但是他无怨无悔。
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他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车上的"常客"们也各有故事。刘孝萍每天凌晨3点半就开始忙碌。
她披上一件旧夹克,戴上磨损的草帽,拿起锋利的菜刀。
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在露水未干的菜地里小心翼翼地采摘蔬菜。
她的动作熟练而轻柔,生怕弄伤娇嫩的菜叶。
4点半,刘孝萍已经把菜打包好,装进她那辆破旧但结实的三轮车。
她骑着车,穿过寂静的乡间小路,赶往公交站。
她的菜篮里装满了时令蔬菜:翠绿的小白菜、紫红的茄子、金黄的玉米。
在角落里,还藏着一些鲜嫩的野菜,那是她特意为几位老主顾准备的。
6点到达终点站后,刘孝萍立即赶往菜市场。
她熟练地摆好摊位,将蔬菜整齐地排列在塑料布上。
她的摊位虽小,却总是干净整洁,吸引着不少回头客。
通常到上午11点左右,她的菜就能全部卖完。
数着手里的钱,刘孝萍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每天300元的收入,虽然不多,但足以支撑她和老伴的生活。
75岁高龄的万永贵是"卖菜专车"的常客。2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卖菜。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他的手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劳作的印记。
尽管年纪大了,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种菜、卖菜,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
每次上车时,万永贵都会笑呵呵地和宋程打招呼。
69岁的万世广更是让人敬佩。他每天坐完"卖菜专车"后,还要转乘地铁到更远的市场去卖菜。
宋程常常看到他背着沉重的菜筐,却步履矫健地走向地铁站。
那个装满蔬菜的大竹筐几乎和他一样高,但他却像个年轻人一样健步如飞。
有一次,宋程忍不住问他:"大爷,您年纪这么大了,何必这么辛苦呢?"
万世广笑着回答:"习惯了,再说了,卖菜又能赚钱,又能锻炼身体,出来见见老朋友,多好啊!"
除了这些本地菜农,周边城市的菜农也慕名而来。
比如汉川的菜农,他们天不亮就骑三轮车赶十几公里的路,就为了搭上这趟"卖菜专车"。
对他们来说,种菜卖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惠农专线的作用
惠农专线的开发,让许多人都受益匪浅。
它不仅为菜农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工具,还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
对于这些常年劳作在田间地头的老人来说。
方便的售菜之旅让他们都可以走出家门,来到市场卖菜。这成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机会。
在市场里,他们不仅能卖掉自己辛勤种植的蔬菜。
还能和顾客、其他菜农聊天交流,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满足感。
而且这条特殊的公交线路,降低了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的风险。
消费者可以买到更新鲜、更安全的果蔬,菜农们也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当地居民纷纷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做法既方便又实惠。
类似的惠民专线已经陆续在其他城市展开。
比如合肥也开通了专门服务菜农的公交线路,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这表明,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理念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践。
"卖菜公交"的故事甚至引起了海内外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点赞评论。
结语
惠民专线的设立让我们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温暖。它用这条专线将城市与农村串联起来。
同时保证了双方的利益。还关注到了菜农这一弱势群体,真正的做到了惠民利民。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学习这个措施,真正实现城乡融合这一理念。
参考文献:
1.光明网:《惠农助农“卖菜公交”暖人心 送来满城“烟火气”》2024-12-05
2.九派新闻:《武汉“卖菜公交”走红,司机:我卖菜的奶奶已过世,每天带着菜农进城,就好像她一直在》2024-12-06
3.东北网:《温暖运“蔬” 这趟“卖菜公交”载满人间烟火》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