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CNBC采访中重申了美国对中国贸易战的立场,他表示中国升级局势是一个“大错误”,并且强调美国在这场博弈中拥有最大筹码——“贸易逆差”。
他说美国是“贸易逆差国”,而中国是顺差国,暗示中国如果反抗美国的压力,必然会失败,且失去“优先谈判权”。
甚至有消息透露,其他贸易伙伴“已在排队等待”,即将获取与美国谈判的优先机会。
此等言论果真能代表中国未来之经济走向吗?
美国自信满满的“逆差筹码”,真能如贝森特所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吗?
贝森特是否低估了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微妙变化?
“逆差优势论”自欺欺人的幻象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言论一度引发广泛关注,特别是他对中国反抗美国贸易压力的评价。
然而,他的所谓“逆差优势论”,看似有理,其实却充满了逻辑漏洞。
美国确实存在着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天然占据优势。
美国的贸易逆差并非简单地“输”于中国,实则为全球产业链分工所致,这种逆差是多种因素交织下产业链布局的必然体现,是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一个侧面反映。
美国实施制造业外包方针,把创造价值较低的生产部分转移至中国,同时紧紧掌控着能够产生高利润的研发以及品牌相关环节。
这种“微笑曲线”模式下,尽管中国制造出了大量产品,但美国企业依然掌控着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技术和利润。
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如果采用“增加值贸易”来计算,中美贸易逆差将大幅减少。
就拿在中国组装的iPhone来说,像核心芯片、操作系统这类至关重要的技术,完全被美国公司牢牢把控,中国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仅仅获取了极为微薄的组装报酬。
在这种状况下,美国口中的“逆差优势”,不过是一场自我麻痹、自导自演的政治闹剧。
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已经显著加速。
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和不断升级的关税政策,中国迅速调整战略,采取了多方面的应对措施,逐步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并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贸易合作迅速发展,这不仅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在过去几年增长了47%,这不仅体现了双方合作的日益深化,也说明了中国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力日益扩大。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区域内90%的商品实现了零关税,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企业在这些市场的竞争力,为中国的出口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这一系列举措显著减少了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并使中国经济逐渐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稳定的增长态势。
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得中国逐渐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幅达38.7%,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一马当先,成为领跑者。
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连续四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稳居全球领先地位,而锂电池的全球市场份额也高达65.5%。
得益于在关键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中国于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拥有了更为强大的针对“卡脖子”问题的反制能力。
在美国不断加码关税的压力下,中国通过加速产业升级和市场多元化的步伐,实际上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也提升了全球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
中国不仅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了更为关键的角色,也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增强了在全球市场的定价权和影响力。
关税的恶性循环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压力,也在无形中对美国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旨在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和就业。
然而,时光流转之下,这一策略潜藏的弊端逐渐显露。
美联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较去年同期攀升了4.2%,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在这一涨幅中贡献显著,贡献率高达34%。
这意味着关税的“保护性”效应并没有如美国政府所期望的那样带来显著的国内产业复兴,反而推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美联储为应对持续高企的通胀,不得不维持高利率政策,这使得美国企业的融资成本剧增。
即便是科技巨头如苹果、亚马逊等,也不得不在如此高利率环境下削减研发投入,这不仅影响了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加剧了经济增长的滞缓。
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缺乏创新的美国企业将难以应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挑战。
更为严峻的是,美国失去了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
随着关税的提升,美国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在国内生产那些低附加值的商品,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在不断向高端产业进发。
这种“关税—通胀—加息”的恶性循环,正不断侵蚀美国经济的根基。
美国不仅在制造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不断下降,还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和通货膨胀压力,最终成为其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美国的关税政策没有能够如预期般压制中国,反而使得美国自身陷入了困境。
美国的“关税武器”似乎逐渐变成了“双刃剑”,一方面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却加剧了美国国内经济的不稳定。
通货膨胀压力、企业融资困难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正在逐步消耗美国的经济活力。
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孤立主义态度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质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公开批评美国的关税政策“毫无道理且不合法”,并宣布将对美国实施200亿欧元的报复性关税。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开始加速“去美国化”的供应链布局,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转而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一趋势表明,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遭遇全球阵营的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选择在全球化的框架内寻求合作,而不是单纯追求对某个国家的优先待遇。
贸易战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任何试图通过关税重塑全球经济秩序的努力,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脆弱性和短视性,单纯依赖关税和贸易战的方式无法解决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全球经济动荡。
结语
美国的“逆差优势论”无非是一种政治幻象,它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深层次变化和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的本质。
在这场全球经济博弈中,时间站在开放与合作的一方,而不是单边主义的对立面。
中国正在通过加速产业升级和全球化布局,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而美国的关税政策,反而可能加剧国内经济的痛苦。
中国无需依赖所谓的“优先谈判权”,更不需要美国的“特权”来决定自己的经济命运。在这场全球经济竞争中,时间和战略定力,才是最强的筹码。
希望美国早日认清形势,放下单边主义,回归理性对话。
对于中国,我们依然要坚定信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披荆斩棘,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