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开心的李鬼
编辑 | 开心的李鬼
前言
立陶宛,这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小国,曾在4年前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台湾问题上站队。
美国承诺的高额投资、台湾送上的芯片工厂“黄金计划”,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如今,他们发现,当初所谓的“合作”不过是空口承诺,而台湾的所谓“投资”不仅没有到位,连当初预期的科技合作也陷入了停滞。
立陶宛究竟为何会陷入如此窘境?是过度乐观,还是误判了大国博弈的游戏规则?
立陶宛究竟应如何从当前困境中走出来?它是否能通过改变立场,重拾与中国的合作机会,还是继续依赖那已无力帮助的美国与台湾?
台立合作
立陶宛与台湾之间的“蜜月期”始于2019年。
当时,立陶宛议会通过一项颇具争议的决议,准许台湾以“台湾”之名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不再沿用以往的“台北”之名。
在这一决定背后,立陶宛的政客们并未完全意识到自己正在走向的“雷区”。
当时,立陶宛政府和商界人士对台湾的承诺充满信心,认为台湾将带来丰厚的投资和先进的技术。
尤其是在美国的支持下,立陶宛政府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立陶宛总理西蒙尼特公然宣称,立陶宛妄图成为台湾在欧之“硅谷”,还打算在五年内建造五座芯片工厂,创造数以万计的高薪岗位。
美国也公开表示支持立陶宛与台湾建立互惠合作关系,并向台湾出售了3.85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四年过去了,现实并未如立陶宛所愿。台湾的所谓“投资”和“合作”并未按计划实现,立陶宛的政客们不得不面对一地鸡毛。
2023年,立陶宛与台湾签署半导体合作协议,然因电力短缺、工业用地不足等问题,该协议陷入停滞。
立陶宛此举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立陶宛企业也纷纷表示,台湾提供的8寸晶圆技术早已过时,无法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技术竞争。
这一切让立陶宛的政客们深感失望,不仅投资未到,连最基本的合作条件也没有得到满足。
台湾当局暗中把资金转投到无人机项目。
立陶宛代表团参加维尔纽斯无人机论坛时惊愕地发现,原本答应出席的立陶宛官员全都临时缺席。
这种行为不仅让立陶宛政府颜面尽失,也让外界看到了台湾与立陶宛合作的虚假性。
“过度乐观”的代价
立陶宛对台湾的过度乐观,不仅仅体现在外交领域,其在经济决策上的盲目性同样令人担忧。
在与台湾展开合作的初期,立陶宛政府寄希望于台湾能够为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立陶宛曾认为,站在台湾一边将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和经济机会。
这种过度乐观的预测很快就与现实发生了碰撞,立陶宛的经济局面变得越来越严峻,曾经的梦想迅速转化为沉重的负担。
2021年11月,立陶宛政府决定与台湾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与外交关系,无视一个中国原则。
这一决策不仅令中立外交关系的基础遭到破坏,还使得中国政府作出强硬反应。
中国外交部宣布,将立陶宛驻华大使驱逐出境,并将两国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别。
这一举措深刻影响了立陶宛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立陶宛的企业和产品受到了无形的制裁。
中国的反制措施,虽然看似“隐形”,但对立陶宛的经济冲击却极为直接。
中国市场是立陶宛重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木材、乳制品等传统产业。
中国的制裁使得这些产品被拒之门外,立陶宛的企业在失去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遭遇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糟糕的是,跨国公司对立陶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纷纷切断与其的合作。
很多原本与立陶宛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因为担忧与中国的关系受到影响,选择终止与立陶宛的交易,导致其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
2023年,立陶宛对华出口下降了惊人的70%。
其中,木材产业几乎处于崩溃边缘,克莱佩达港堆积如山的木材无法运往中国,这一产业的停滞直接威胁到立陶宛的经济稳定。
而随着国际贸易关系的恶化,立陶宛的经济进一步恶化,2024年,该国债务突破了470亿美元,占其GDP的80%,国家信用评级也被降至“垃圾级”。
这一系列经济上的打击,使得立陶宛的企业和民众深陷困境,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形势愈发严峻。
立陶宛的经济危机,不仅仅是政府失误的体现,更是其盲目政治选择的代价。
立陶宛曾寄希望于与台湾的合作能够为其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红利,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随着中国市场的失去,立陶宛经济的许多支柱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下降。
企业家们纷纷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称中国的制裁已经使得他们无法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企业甚至因为丧失中方市场,选择撤资或转型。
最终,立陶宛为其政治上的盲目支持付出了惨痛的经济代价。
曾经充满希望的合作,最终变成了不可承受的沉重负担。
网友评论道:“立陶宛错误地低估了中国的反制力度,最终为其盲目支持台湾付出了沉重代价。政治上的轻率决策,导致了经济上的灾难,真是让人惋惜。”
立陶宛的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经济困境,立陶宛的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任后开始寻求两面下注的策略。
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不但令国内民众深感困惑,亦使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的政治立场萌生质疑。
中国外交部曾明确表示,立陶宛必须停止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的局面,并呼吁立陶宛重审其对台湾的政策。
立陶宛政府此时的摇摆态度,实则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经济危机下的无奈选择。
2024年1月,欧盟暂停了支持立陶宛在WTO起诉中国的案件,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表示:“立陶宛问题不应影响中欧关系。”
而美国在芯片问题上的立场变化,也让立陶宛感到被抛弃。
美国推动的“芯片法案”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为立陶宛带来实际的经济帮助,反而将这个小国推向了更加孤立的境地。
网友评论:“立陶宛的外交政策简直是在玩火,站错队后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立陶宛的做法不仅导致了中国的强烈反制,也使得它在国际社会中失去了不少支持。
如今,立陶宛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继续盲目支持台湾,还是应当放下政治幻想,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
结语
立陶宛的“台赌”虽然充满激情,但也充满了极大的风险。
从经济危机到国际孤立,立陶宛的选择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在全球大国博弈中,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仅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秩序。
立陶宛必须深刻反思自己的政策,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
立陶宛的未来并非注定悲观,但它需要做出智慧的选择。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应从这场大国博弈中汲取教训:做决策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眼前的短期利益蒙蔽双眼。
你认为立陶宛应当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