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感受不到快乐?可能是因为这种思维困境

大壮讲情感 2025-02-20 17:44:01

人生中,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上司在会议中点了你的名字说,“这个报告不够细致,下次注意点。

”你表面点头答应,心里却开始翻江倒海。

会议刚散,就一遍遍回忆他说的语气和表情,挖空心思分析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

甚至到了晚上,这句话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搞得你没心思吃饭、不想聊天。

又或者,朋友随口夸了一句你今天的穿搭“很有个性”,你出于礼貌笑着接了话,但心里立刻开始盘算:他是认真夸,还是话里有话?

回家后盯着镜子琢磨半天,又觉得自己太敏感,可就是无法抽身。

这些场景听着熟悉吗?

如果你也常常陷入类似的烦恼,可能这不是单纯的焦虑,而是一种叫“穷思竭虑”的思维方式在作祟。

这种过度反复的思考,就像是把自己困在一条没有出口的思维隧道中。

那我们为什么会陷入“穷思竭虑”?

又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穷思竭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之所以会反复纠结一件事,是因为害怕失败、怕被批评。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穷思竭虑”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

回想你干过的那些“脑过载”的事,是不是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点:这些事大多让你感到没有掌控感。

比如工作中被批评、朋友的一句玩笑话,甚至是一件小到是否锁门的大事小事。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你的大脑会拼命通过“想个明白”来帮助你恢复安全感。

美国心理学家诺伦·霍克西玛(Nolen Hoeksema)就曾指出,陷入“穷思竭虑”的人,常常试图用过度思考解决负面情绪。

但事实上,这种习惯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掌控感,反而让他们越陷越深。

就像纠结朋友的评价,会让你对友谊变得怀疑,而一条无解的问题,会让你的内心反复焦虑,最终失去平静。

“穷思竭虑”的本意是“保护自己”,但这把双刃剑最终却可能伤了自己。

过度思考的三个隐藏动机

要理解“穷思竭虑”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搞清楚它背后潜藏的推动力。

简单来说,这种思维习惯往往有三个隐藏的动机。

如何摆脱长期思维内耗?

三个实用建议

如果你发现自己频繁陷入“穷思竭虑”,也不用过于紧张。

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逐步改变这种思维模式。

什么时候该求助专业人士?

当然,如果你试过这些方法,依然感到自己被思维的困局吞噬,那可能需要深入地反思:这是否已经超过了你的自我调节能力?

比如,你发现自己持续低迷、情绪不定,甚至已经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就不要再拖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帮助。

很多时候,外界的支持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让原本无法解开的结变得清晰可见。

如果把“穷思竭虑”比作一场无声的战斗,那么你的敌人不是上司的批评,不是朋友的玩笑,而是内心对不确定性的过度反应。

在我们追求生活答案的过程中,要记住:并不是所有的问号都需要硬着头皮解答。

有时候,放下执念,学会与“没想明白”舒适共存,反而是让自己找到快乐的第一步。

1 阅读:5

大壮讲情感

简介:情感,是人性中最复杂也最美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