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携手拉开新一轮5年展陈合作的大幕。作为开篇之作,常设展“重塑景观”三部曲“风景”、“现实”、“书写”将于当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近7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真迹,将以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1906年至今的百年艺术探索,深度探讨人与自然、城市化与生态可持续等全球议题。
“风景”不仅是艺术史上的核心母题,更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变迁的见证。此次展览由蓬皮杜中心明星策展人、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馆藏部主任克里斯蒂安·布莱昂(Christian Briend)担纲,以彼得·多伊格的《100年前》开篇,汇聚了乔治·布拉克(立体主义)、安德烈·德兰(野兽派)、安德烈·马松(超现实主义)、罗伯特·德劳内(抽象主义)、乔安·米切尔(抽象表现主义)、克里斯托(大地艺术)、伊利亚·卡巴科夫(观念艺术)以及赵无极等中外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值得关注的是,多件蓬皮杜中心近年新购藏品也将在此首次亮相,勾勒出现当代艺术中“风景”主题的多元演变轨迹。

安德烈·德兰《两艘驳船》 布面油画 80厘米×97.5厘米 1906年

利奥波德·苏瓦齐《滨海自由城》 布面油画 146厘米×115厘米 1915年

乔治·布拉克《埃斯塔克的风景》 布面油画 50厘米×61厘米 1906年至1907年
展览以“风景”为纽带,通过七大章节构建起艺术与时代的深度对话:探讨⽴体主义与透视体系重塑的“构建空间”、聚焦⾊彩探索的“眩目的凝视”、深⼊梦境与潜意识风景的“超现实视野”、以抽象语言诠释的“抽象风景”、呈现鸟瞰多维视角的“俯瞰之景”、探索⼯业化与都市发展的“城市景观”、扩展世界认知界面的“全景”。从自然到城市,从具象到抽象,展览不仅梳理艺术流派的演变,更呼应气候变化、生态可持续等当下议题,为观众提供审视人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维度。
作为中法高级别文化合作项目,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自2019年起开创国内“常设展”模式,首轮“时间的形态”“万物的声音”“肖像的映象”三部曲已累计呈现超700件蓬皮杜藏品,成为中国观众了解现当代艺术的重要窗口。新一轮合作将以“风景”“现实”“书写”三部曲持续深入,通过超大规模、超长展期的系统化展陈,填补本土现当代艺术史研究空白。
同期,西岸美术馆还将推出首个自主策划特展“建造上海:1949年以来的城市、建筑与文化”,联合同济大学聚焦上海城市空间演变,以近80个案例揭示本土创造与全球文化的互动,标志着美术馆在国际对话与本地深耕的双轨进阶。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10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