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去超市时,经过零食区,他一眼瞄到一盒糖果,非要让我买。我觉得家里还有,就没同意。他一听,立刻坐在地上,扯着嗓子大哭起来,引来路人都回过头来看他。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尴尬,也有些气恼。
我相信,除了我,很多家长也会面对这样的场景,孩子发脾气,哭闹、耍赖、不讲道理。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怎么办呢?孩子发脾气时,责骂是“下策”,讲道理是“中策”,“上策”少有人用。
责骂是下策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不止,家长的耐心很容易被消磨殆尽,责骂便成了最直接的反应。可责骂往往只是一时发泄了家长的情绪,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在发脾气时,情绪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大脑被强烈的负面情绪占据,这时责骂就像火上浇油,不仅不能安抚他们,反而会让孩子更加恐惧和愤怒。
比如,孩子因为想要买玩具而哭闹,家长大声责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里玩具还不够多吗?”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哭得更厉害,内心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爱。长期以往,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或者产生逆反心理,在亲子关系中埋下隔阂的种子。而且,责骂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大声喊叫、发脾气来解决,不利于孩子正确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讲道理是中策
相比责骂,讲道理显得温和许多,也理智许多。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耐着性子,跟孩子分析事情的缘由,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这种方式试图通过理性的沟通,让孩子明白规则和道理。例如,孩子因为没买到心仪的零食而哭闹,家长可以说:“宝贝,我们家里已经有很多零食了,如果现在再买,吃不完就会浪费,而且吃太多零食对牙齿也不好。”
这样的沟通方式,能让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家长的想法,从而平复情绪。但讲道理也存在局限性,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方式还比较直观、感性,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家长长篇大论的道理。有时候,家长讲得口干舌燥,孩子却还是一脸茫然,情绪依旧没有得到有效安抚。
“上策”少有人用:共情理解与积极引导
真正的上策是共情理解与积极引导。所谓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当孩子因为没买到糖果而哭闹时,家长可以先蹲下来,温柔地抱抱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那颗糖果,没买到你心里肯定特别难过,对不对?”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情绪会在瞬间得到安抚。
在孩子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积极引导。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替代方案,“宝贝,我们家里还有一些别的好吃的,回家后我们一起做个水果沙拉怎么样?里面可以放你喜欢的草莓和香蕉。”通过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孩子对美食的期待,又引导孩子学会用更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同时,家长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问孩子:“下次你想要什么东西,可以好好跟妈妈说,告诉妈妈你为什么想要,这样我们就能一起想办法,好不好?”这样的积极引导,不仅能解决当下孩子发脾气的问题,还能帮助孩子逐步提升情绪管理和沟通表达的能力,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
在育儿的道路上,孩子发脾气是常有的事,家长要摒弃简单粗暴的责骂方式,少些生硬的说教,多运用共情理解与积极引导这一上策,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