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饭店建到14层时,汪东兴惊出一身冷汗,立即上报:不能再建了

历史文史道 2024-12-19 21:38:52

在北京的核心地段,矗立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北京饭店。

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更以其所见证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而闻名遐迩。

从尼克松的历史性访华、中美建交的破冰之旅,到两岸关系逐步回暖的温馨瞬间,乃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辉煌盛况。

北京饭店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些改变国家命运的时刻。

然而,在北京饭店的背后,还有着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一个便是,1973年北京饭店在扩建过程中,立即遭到了“停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汪东兴与“北京饭店”

提及北京饭店,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

最初由两位法国创业者以三间小巧的酒馆形式问世,彼时它还尚未冠以“北京饭店”之名。

后来随着外籍人士的纷至沓来,这家酒馆逐渐扩展规模,最终转型并正式命名为“北京饭店”,迁址至东单菜市场周边,成为了一处地标性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接待要求,北京饭店在1954年进行过一次扩建,内部装饰辉煌且庄重。

再往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再次跃升,那时起开始有更多的国际友人纷至沓来。

一时间,使得先前够用的北京饭店,又显得捉襟见肘了。

鉴于那一现状,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再度提上日程,当时周公明确提出:

饭店要从原有的350间客房扩容至1000间以上,并确保能满足外宾的饮食起居需求,展现中国的待客之道。

方案确定后,北京饭店紧锣密鼓的开始大规模建设起来,建设期间,一次汪东兴例行巡视中南海时,意外察觉到一个潜在的安全风险。

汪东兴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的忠诚卫士。

他从1947年开始担任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后,就一直跟随着毛主席,不管毛主席走到哪里,汪东兴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随行人员。

他不仅照顾着毛主席的起居出行,甚至还长期负责着神秘的“8341部队”,还先后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为保护伟人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话说,有一天,就在北京饭店扩建期间,汪东兴步入中南海深处时,不经意间间抬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他愕然地发现,自己竟能清晰地望见正在紧张施工的北京饭店东楼轮廓。

也就是说,在中南海能够望见北京饭店,那么身处北京饭店高层的宾客,同样可能窥视到中南海的内部情况。

北京饭店的停工与改造

为了验证这一担忧,汪东兴随即率队前往北京饭店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

果然,站在饭店的高层,汪东兴发现视野异常开阔,几乎可以一览无遗地观察到中南海的部分区域。

甚至都能辨别出毛主席的书房位置,这无疑对中南海、对毛主席的安全产生了极大的隐患。

于是他第一时间向周公报告:“北京饭店的修建已经危及到了中南海的安全,现在需要立即停止北京饭店的修建。”

周公接到报告后也不敢耽搁,立即做出了“停止施工”的指令,当时负责施工的人员虽然不知道其中缘由,但也都按规定停止了施工。

当时北京饭店已经建到14层了,原本设计的为20层100.25米高的高楼,且还有一个辉煌的顶楼。

面对已施工至大半的北京饭店,要是此时进行拆迁,无疑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但继续建设,又会影响到中南海的安全,面对困境,最终周公提出了一个“既实用又巧妙”的方案:

保留已建成的14层主体结构,同时为了确保安全,将存在隐患的10层以上楼层进行封闭处理,不对外开放。

且为了有效隔绝外界视线,这些楼层的门窗被替换为实体墙,以大幅降低安全隐患。

但这样处理后,又出现一个新问题,要是紧急情况下“折中”处理,原本设计高达20层的屋顶,若强行修建在现有的14层之上,不仅破坏建筑结构,还影响美观。

于是,在周公的提议下,相关单位重新设计了北京饭店的屋顶。

虽然最终方案设计出来了,但后来并没有使用,因为设计师们匠心独运,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方案:

在西华门外建造一座屏风楼。

这样一来,既允许北京饭店按照既定的扩建蓝图继续施工,又利用屏风楼作为天然的屏障,有效遮挡了北京饭店与中南海之间的视线。

1974年,在周公、汪东兴等人的亲自监督与指导下,北京饭店扩建工程圆满落幕。

一座兼具时代气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志性建筑傲然矗立于京城。

建筑主体采用了淡雅的浅黄色马赛克,与洁白的梁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开阔明亮、清新雅致的空间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与心灵上的宁静。

扩建后的北京饭店内部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增设了1000间客房,其规模之大足以同时容纳2000人举办各类活动。

如今,北京饭店已经走过了两个甲子,它不仅是北京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

它的故事,就像它的建筑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

读者们,关于“北京饭店扩建的故事”,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