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简单判定星舰试飞成败

数据有时还挺大 2024-03-14 02:32:09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星舰”于4月首次试飞,于升空不久后爆炸。首飞后,当地时间11月18日,“星舰”重型火箭开启第二次试飞。火箭升空,并在两级分离后出现了“快速计划外拆卸”,即超重型助推器爆炸,在火箭发射后15分钟左右,任务控制中心与“星舰”失去联系。

各种媒体报道对两次试飞的定论都是“失败”。其实,这并不准确,试飞的目标不仅是完成规定的飞行任务,还包括大量的实际场地验证。试飞成效如何,还看最后得到多少有效的实验数据。对远超一般航天飞行器的重型火箭“星舰”来说,进入了探索无人区,大量的数据需要摸索。

实际上,经历过几百次、上千次实验才成功的案例很多,当然,那些每次实验成本都很低,“星舰”这样的超贵物品,经不起反复失败,每一次实验都要解决大批问题,然后通过不断迭代逼近成功。这与“互联网思维”很像,只不过是重资产投入下的“互联网思维”。从“星舰”两次实验情况,技术虽然略有调整,但总体看,技术原理本身没太大问题,关键需验证的各种细节以及部件之间的“磨合”。不知道SpaceX有强大的仿真实验室没有,我国手机厂商荣耀公司的员工就对其仿真实验室非常自豪,通过仿真实验,可大幅降低研发期间的实验成本并明显缩短实验周期。

SpaceX成立以来,“猎鹰”已执行了大量的发射任务,流水线制造火箭和卫星,高频次的发射,大幅降低了成本,也为SpaceX积累了大量的资源,近期SpaceX已经实现了盈利。超大型豪华“星舰”是为登月、登火星这样的太空活动做准备的,体积大,载重量大。在火箭上,我国也是全球发射频次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年年底,我国还将开始低轨通信卫星实验,发射频次还会进一步提高。此外国内已经有了一批民营公司开始发射卫星。

马斯克和华为的余承东类似,“嘴大”,但他们提出的目标大多会实现或接近实现。登月、登火星,实现可能性很大,只是时间会迟了一些。当然“移动火星”本来就是一个噱头,在实现前还有大量的实验要做,且很难估计时间表。

资源相对丰富后,产品研发与资源匮乏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游动的风险资金快速催熟一个又一个领域,从“百团大战”、颜色不够用的“共享单车”到近日的AI大模型“百模争鸣”,资本明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这可以说是“重资产的互联网思维”。曾经腾讯也靠这种风险投资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收入,虽然投资的项目中亏损、倒闭的比例不小,但整体收益很高。

中国目前的芯片模式也属于这类的互联网思维,重金投入,多点开花,甚至不惜重复建设,高压下产业链升级速度肯定会明显加快。如果还按老套路,成立专家委员会,投资一个大项目,反复论证,结果必然是你出来一代产品,别人又向前推进了两三代。靠资本、资源重度投入,“压强足够大”,必然东边不亮西边亮。专家的可行性要求,要求是一些稳健的专家的风险研究,通常会限制了项目的发展。

0 阅读:0

数据有时还挺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