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为何连喊:“不服,不服,不服!”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08-24 20:52:32

王铎55岁时书写《唐人诗卷》

王世国/文

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在55岁时书写《唐人诗卷》后发出不平的哀号:“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这是为何?

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最受王铎尊敬的明末书法家黄道周,曾品评王铎书法说:“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骨力嶙峋,筋肉辅茂,俯仰操纵,俱不系人,抹蔡(襄),掩苏 (轼),望王(羲之),逾羊(欣),宜应无如倪鸿宝者。但今,肘力正掉,著力太浑,人尚不解其妙耳。”

王铎草书唐诗九首

黄道周与王铎交情深厚,最为了解。从他的评论可知,王铎书法卓然成家是在50岁以后。在此以前,王铎身逢乱世,书名不扬,这是十分自然的事。他52岁赴南京任东阁大学士后,他的声名才广为人知,请索其书者日众。

王铎《宿江上作诗轴》轴 清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

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记述了王铎为阮大铖题榜书“咏怀堂”,以及在南京名刹报恩寺以大楷书写了“庄严法界”四字等。还有,马士英将沈石田一卷进上福王,福王亲署数字,马士英与王铎一起题跋一行。

55岁以后,他的草书艺术成就已登峰造极。这时他已相当自负,目空一切,连怀素都不放在眼里。他在55岁时书写《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后写道:“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札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忽。”确实,他大大发展了怀素以来的草书艺术,克服了传统草书中锋平移的单调笔法,代之以提按顿挫、八面出锋,大大丰富了草书的艺术表现力。

王铎55岁时书写《杜甫凤林戈未息诗卷》

可惜,一方面许多人并不真正理解王铎书法的创造与革新的意义;另一方面,明朝南部急剧没落的乱世,人们关心的是即将灭亡的国运而不是丹青艺事。

王铎从明入清,由于中国人向来崇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当时人们卑其气节,也就因人废书,对他的晚年书法大加攻击。如王宏撰说:王铎“晚年为人略无行,书亦渐入恶趣。……写字颇多,益纵弛,失晋人古雅遗则。乃知书品人品,相为表里,不可掩也”。

王铎草书

可见,王宏撰不仅从人品的角度来批评王铎,而且还从传统的书法审美标准出发来大肆抨击。这可以代表当时乃至后世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难怪他在55岁时书写《唐人诗卷》后发出不平的哀号:“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相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

政治上难为世人所容倒也罢了,而书法艺术上也遭到人们的诋毁。这等于把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拿走了。连喊三个“不服”,是他胸中多年积压的郁闷和不平的喷发!

王铎草书卷

清代康熙年间,由于玄烨独崇董书,一般人影从成风,自然不会喜欢与董书背道而施的王铎书法了。这样,王铎书作大受冷落。到了乾隆时代,高宗又特别喜爱赵书,更为严重的是,他为了提倡“忠贞不贰”,特将明朝降清的大臣,在《明史》中列入《贰臣传》,这等于把这些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且,高宗还取消了王铎“文安公”的谥号,把王铎的著作也列为禁书。这样一来,王铎书法的声名遭到了更大的运。

王铎《七律诗》 立轴 行草书

从上述可见,因人废书,导致三百年来王铎书名不显,直至今日才广为人知,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艺术家的创作尽管与他的生平事迹有一定的关系,但完全因人废书是错误的。艺术作品有其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精神产品,更多的是受着艺术家的心理情绪和性格气质的影响,而较少受艺术家的现实政治行为的支配。

王铎《自书石湖等五首卷》 1646年 手卷 行书

王铎的书法艺术在明清之际的书法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它是明代中期以来的浪漫主义狂草最终汇合的大河。他以自己独特书风对千百年来的书法传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创造革新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他在书法创作中表现出来的炽烈的非理性、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不仅滋养着清代书法家,同时也给当今中国书法发展以有益的启迪。

王铎行书《杜甫戏呈杨四员外绾诗轴》

如今,王铎的书法已风行天下,享有崇高的地位,人称“神笔”,追摹者日众。王铎书法传到日本,也引来追随他的庞大人群,其中村上三岛、木村知石就是因学王铎书风而卓然成家。所以,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确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大家。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网上有售

0 阅读:2

八公山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