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煮天下鲜的过桥米线、会施展魔法的“汽锅鸡”、满满自然味道的香茅草排骨、余韵悠长的苦撒、化毒味为美味的红豆煮荨麻、一口爆浆的石屏豆腐……在云南,哪一款美食能够让你瞬间心动?
汽锅鸡:
汽锅里有“蒸功夫”
在红河建水,有一道美食,锅里不加一滴水,蒸后收尽一锅汤。这样的巧妙成为现实,与一件烹饪器具息息相关——建水紫陶汽锅。
选用养足18个月的跑山鸡切块,放入汽锅之中,点火加热后,蒸汽从汽锅中央的空心陶柱底部向上集中喷出,一部分凝聚成汤汁,另一部分沿着气柱外壁再次上升,反复三小时后,即可开盖。以汽锅蒸鸡,最大程度地封存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汤汁抵达舌尖的瞬间鲜香四溢,浓郁入味。
灶火燃起,水汽蒸腾,千年的建水紫陶,与千年的建水古城默默相守,留住了一份本真的味道,也留住了一份属于建水的味觉记忆。
香茅草排骨:
把自然吃进肚
多样的地貌,搭配充足的水汽,让全球超过百分之九十的香料植物都可以在云南露天生长。在这个多达400余种的“香料王国”里,最负盛名的,当属香茅草。让香茅草的味道渗入排骨的秘诀,并不复杂。切块的鲜肋排拌入辣椒面、蚝油、料酒、生鸡蛋等各种佐料腌制十分钟,随后用煮过的香茅草捆扎排骨,下入油锅,炸至定型。细细品尝,香茅草的柠檬香气与油炸后的排骨完美结合,外酥里嫩,清新解腻。哈尼豆豉煮泥鳅:
刻在哈尼人基因里的味道
哈尼族有这样一句关于豆豉的俗语“宁可三天不吃肉,也要顿顿吃豆豉”。田间地头的日常劳作,为哈尼豆豉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也让哈尼人找到了“天然味精”。过桥米线:
一碗能煮天下鲜
在红河州千千万万超出常规认知的菜单中,有一样美食久负盛名——过桥米线。红河州的首府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在这里,人们常用一碗高汤、一著米线,混着各式各样的“冒子”,拉开一天的序幕。早起赶上清晨的头汤,这是本地人心照不宣的默契。猪筒骨、老母鸡和肋排经4小时慢炖,醇厚绵长。95℃的高汤与90℃的汤碗搭配,确保生鲜熟透。琳琅满目的配料由客人自行挑选,而本地籼稻制成的米线则负责牢牢锁住汤汁,让每一个入口的瞬间迸发出鲜香。苦撒:
“苦”尽甘来,良“苦”用心
傣语里苦撒的“撒”意为“凉拌”,而“苦”,则来源于牛苦肠。在德宏,用“撒”做出来的美食众多,但苦撒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却始终不可撼动。制作苦撒的精髓在于提取独特的草木原味——取牛苦肠中未完全消化的草料入锅,文火慢熬成粉末状,注水复煮后,用纱布滤去杂质,萃出一碗墨绿苦水。生牛肉馅与韭菜末加入辣椒面进行抓揉,放入苦水中,随后分别加入韭菜末、芫荽、香柳、小米辣、涮涮辣,一碗苦撒便大功告成,蘸上食材,苦辣鲜香,一口吃尽,余味缠绕。红豆煮荨麻:
化毒味为美味
有这样一句话在云南广为流传——“微毒的焯水,有毒的煮熟,剧毒的泡酒”。常人不敢碰的荨麻,在云南人手中,经过特殊处理,成为了独特的美味。红豆经过提前浸泡,下入锅中熬煮两个小时,熬出绵密原汤后,将提前洗净的鲜嫩荨麻放入锅中,待荨麻经过熬煮去除了毒性,便可依次加入盐、味精、麻油等调味料,色泽诱人,味道鲜美,入口滑润。石屏豆腐:
带不走的专利
在石屏古城,随处可以看见手拿筷子、用木炭火精心烤制豆腐的街边小摊,这就是“云南八怪”之一的“豆腐烧着卖”。这是一座有“魔法”的城市,在这里,制作豆制品的历史已有千年,而为豆腐点浆却发生在顷刻之间。寻味云南:
山野之间,万物共生
云岭绵延,梯田层叠,自然的每一份馈赠,在这里都显得如此珍贵。高山流水见证了每一次春种秋收、聚散离合,脚踩这片土地之上,云南人把生活过成了与自然的对话,在餐桌的方寸之间,用食物体察四季轮转,将边陲的热带风情融入每一口佳肴,用千年的烟火书写与万物共生的诗篇。